太监,即宦官,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专门侍奉皇帝及其亲属的被阉的男子,由于得到一些皇帝的宠幸,历代的太监中出了不少揽权骄纵、欺上压下、胡作非为的奸臣,为大家所痛恨和唾弃。例如,明朝太监魏忠贤和清朝太监李莲英,由于做了许多坏事,一直被人们痛骂。但是,太监中也出现过一些正直善良的好人,清朝太监寇连材,由于深明大义,忧国忧民,反对慈禧太后的丧权辱国丑行,就一直被人民所称颂,实属鹤立鸡群,难能可贵。
寇连材(1868—1896)是北京昌平人,出生在农村,为人耿直,也读过几年书。少年时就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由于人口多,家庭生活越来越贫困。他的父亲寇士通,因与财主打官司,被财主买通官府倒打一耙,惨遭失败,在绝望之中含恨死去。这时寇连材刚二十三岁,家里生活已经难以维持。走投无路之际,跑到北京寻找出路,经一个太监介绍,被阉后进了清朝皇宫,为慈禧太后梳头。由于他聪明能干,做事精细谨慎,颇得慈禧喜爱,待遇十分优厚,生活是大大好转了。
当时光绪名义上是清朝皇帝,实际上处处受到慈禧控制,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
慈禧对寇连材十分信任,派他到光绪那里去当差,侍奉皇上,其实慈禧要他监视光绪的言论行动。寇连材从小就有正义感,对慈禧大权独揽,卖国求荣的可耻行为很不满意,同情光绪的不幸处境,支持光绪希望维新变法的想法,所以,他不仅不把光绪的言行密报慈禧,反而常将慈禧胡作非为的事情告诉光绪。
后来,寇连材又奉命回到慈禧的身边当差,进一步看到了慈禧的种种丑恶行为,心中更加不满,几次向慈禧劝谏,遭到呵斥,这使寇连材更加忧心如焚。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连连败绩,慈禧卑躬屈膝,命清政府与日本在1895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的主权进一步落到了日本侵略者手里。
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反对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提倡变法维新,得到光绪皇帝支持。以慈禧为首的顽固保守派却不肯刷新政治,一味搜刮和向外国举债,以交付赔款和供自己享乐。
寇连材进一步看清了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夹击的危急之中。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他下决心向慈禧以死进谏。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初十早上,他跪在慈禧床前哭泣,惊醒了西太后。慈禧大怒,问他为什么哭,寇连材流着泪说:“国家已如此危险,老佛爷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该为自己想想,怎么还忍心玩耍,不怕发生变乱吗?”慈禧以为他在胡言乱语,把他骂了出去。
口谏不成,寇连材下决心书谏。他请了五天假,回到家乡与亲人们诀别,并拿出中记事册一本,交给小弟弟保存。
回到宫里后,他把平时的积蓄都分给了小太监们。在二月十五日,把他早已写好的奏折交给慈禧太后。
这个奏折共有十条内容,其中包括:
请太后不要揽政权,归政于光绪;
不要修圆明园幽禁光绪;
批评慈禧不顾京师特大水灾,擅自动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以致海防空虚引来日本人侵略;
应赎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宁可赔款,不可割地;
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专用阿谀奉承之人;
皇帝没有后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
这些内容,充满忧国忧民之情,条条切中时弊。都是当时许多人决不敢说的话。寇连材居然写进奏折直接送给慈禧,可见他抱定了一死的决心。
慈禧看过奏折,立刻暴怒,把寇连材叫来责问。慈禧起先怀疑奏折是寇连材受别人指使写的,寇连材光明磊落地说是他自己写的,与别人无关。
慈禧还不相信,听他背一遍,寇连材果然从头至尾背了一遍。
慈禧没有想到寇连材会写出这样一个直接指责自己的折子,不禁怒火中烧,以“内监言事者斩”的朝例,加上“私通宫外,泄露宫内事”的罪名,下令把寇连材交刑部立即正法,别人求情也不听。
二月十七日,寇连材被押到北京菜市口刑场处决。临刑前,寇连材神色镇静,整了整衣冠和襟领,朝宫殿拜了九拜,又向远方的父母叩了头,坦然地说:“如此足千古了!”围观的群众无不为寇连材爱国忧民、舍生取义的壮烈行动所感动。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