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考古发现探秘(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099800000005

第5章 《诗经》是如何集成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其信息量之大,文献价值之高,令人惊叹。它立体地再现了生存环境、事态人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其内容在世界古代诗歌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是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诗经》由孔子编撰。

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了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中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那时孔子已年近七十。而在此之前,都称为《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经是三百篇。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那时孔子只有八岁,而《诗经》已定型。那么,《诗经》究竟是由谁来编纂的呢?

王者采诗说

《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周朝太师编定说

朱自清认为《诗经》可能由周王朝的太师编撰。他在《经典常谈》中说,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殊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也有臣下作了献给君上的诗,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由此看来,《诗经》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的。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迄今仍没有确切的答案。

知识小百科

《诗经》与“牛郎织女”故事的由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也是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经

小雅

大东》中这段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被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夏秋之交,织女星与牵牛星先后双双升上中天,分列银河两岸,遥遥相望,牵牛织女的星神爱情故事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