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历代科技成就(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099700000093

第93章 针灸学的著作──《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是中医领域“针灸疗法”的创始人,他所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一部影响中国针灸学发展的划时代著作,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远在隋唐时期,就已作为医学教育的必学课本,并被视之为经方。

皇甫谧(215~282),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魏晋年间著名的作家、医学家,我国“针灸疗法”的创始人。

皇甫谧幼年时父母双亡,便过继给了叔父,由叔父叔母抚养成人。他在幼时十分贪玩,20岁时才开始读书。他对百家之说尽数阅览,学识渊博而沉静少欲,并著有《孔乐》、《圣真》等书,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40岁时,皇甫谧患上了风痹病,十分痛苦,但他在学习上却仍是不敢怠慢。在抱病期间,他读了大量的医书,尤其对针灸学十分有兴趣。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而又错误百出,十分不便于学习和阅读。于是他通过自身的体会,摸清了人体的脉络与穴位,并结合《灵枢》、《素问》和《名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悉心钻研,著述了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共10卷,128篇,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针灸甲乙经》对针灸穴位的名称、部位、取穴方法等,逐一进行考订,并重新厘定孔穴的位置,同时增补了典籍未能收入的新穴,使全书定位孔穴达到349个,其中双穴300个,单穴49个,比《内经》增加189个穴位。

《针灸甲乙经》对穴位的分布采取了分区记述的方法,如头部分正中,两侧再分五条线与脑后各有穴若干;面部、耳部、颈部、肩部各有穴若干;胸、背、腰、腹部分之正中,两侧各线各有穴若干;四肢部分三阳、三阴各有穴若干。部位明确,相互关系清楚,有利于学习和临床运用,该法为历代中外学者所沿用。

《针灸甲乙经》在晋以前医学文献的基础上,对经络学说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理研究,对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以及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等之内容、生理功能、循行路线、走行规律以及其发病特点等作了理论的概括和比较系统的论述,成为后世对此学说研究论述的依据。

《针灸甲乙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等共计800多种,基本上达到了条分缕析,内容比较丰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该书还阐明针灸方法和临床禁忌,提示针灸医生为病人施治时,必须掌握时机,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针刺艾灸的手法和技术。要求选穴适宜,定穴准确,操作严谨,补泻手法适当等等。

《针炙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实用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一向被列为学医者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唐代医家王焘评价它“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著,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写出来的,也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直至现在,我国的针灸疗法,虽然在穴名上略有变动,但在原则上均本于它。唐代时,医署

开始设立针灸科,并把《针炙甲乙经》作为

医生必修的教材。1600多年来,它始终为针

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

根据。后来,此书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

家,享誉世界。

延伸阅读

皇甫谧与“洛阳纸贵”

西晋时期,有一个作家叫左思。他年少时,脑子比较迟钝,父亲教他写字,他总写得歪歪扭扭;教他弹琴,他怎么学也弹不出一支像样的曲子来。左思的父亲很生气,指着左思对朋友说:“我这儿子真没出息,学甚么也学不成。”左思听了很难过,从此刻苦读书,终于写成了《三都赋》。他带着《三都赋》的文稿,去拜访当时名气很大的皇甫谧,并希望皇甫谧能举荐他。皇甫谧看了左思的文稿,连声称赞,并答应亲自给《三都赋》写篇序文。《三都赋》传出以后,人们争相传阅,京城里的文人和富豪贵族,都争着买纸来抄写阅读。一时把洛阳城里的纸都买光了,洛阳城里的纸价因此突然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