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注意力,决定孩子的一生
6090100000006

第6章 注意力缺失的原因

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总结一下,大致可分成如下几种:

一是注意力本身没有什么障碍,而在于学习或者写作业考试中自我苛求、追求完美。他们常常要求自己在学习的时候要百分之百地集中注意力,否则就很不满意,自我谴责。而自我谴责追求完美的结果是注意力反而集中到了追求完美本身上去了。注意力就会越来越不集中,最后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二是由于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很多孩子对上课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对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认为自己所学的东西无用,从而导致缺乏学习的兴趣。这是注意力的一种主动分散,因为他觉得无所谓,集中不集中都随便,从来不去努力控制自己,一副兴味索然的样子。

三是注意力被分散。因为身体上的某些原因,比如口渴饥饿,睡眠不足导致困乏,或者生病了身体某个部位疼痛等。这些都将使人无法集中注意力。

四是心理压力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心里藏事,无法解脱,脑子里反反复复念着同一件事,无论是悲伤还是焦急,抑或是紧张等,都注定人不可能集中注意力,因为注意力全部被用到应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上去了。

各个年龄段的注意力分散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家长在自行对孩子的注意力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要对照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第一节 注意力不集中的病理因素

心理专家认为,多动症是一种行为障碍,用学术术语来说,它又被称为轻微脑功能障碍。造成这种病症的原因基本有内因和外因两种。

从内因上来讲,可能跟孩子脑部受损有关系。这种脑部受损可能源于孩子早产时候脑部受损,或者是难产时候脑部受到挤压导致受伤。还有些孩子是在母亲怀孕时母体出现过宫内感染、缺氧等,可能造成了大脑的损害。这是器质性的损伤。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有详细的大脑分析图。用大脑分析图来观察多动症孩子,可以发现他们大脑的某些领域对刺激的反应较弱。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凡是患儿童多动症的孩子,他们的大脑部分确实出现一些与众不同的变化,对这些区域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出现变化的区域确实是与记忆、注意力分散问题相关的脑区。最近的一项调查还发现多动症的孩子,他们的大脑相比同龄的孩子要稍小一些。而对激素之类进行研究表明,多动症孩子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上也有异常。而举世公认,这两种激素与人体调控注意力和控制行为冲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正因为这一点,儿童多动症被称为神经精神科障碍。

内因还可能源于遗传。上面说过,多动症儿童的父母中患有多动症的人比正常儿童的父母患多动症者多。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遗传的可能性。

最近,许多研究人员将他们的研究兴趣转向大脑中的其他一些神经递质,考察它们与儿童多动症的关系。研究发现某些神经递质在大脑某些区域似乎有所降低。其中被研究得较多的是乙酰胆碱及尼古丁,这两种物质在分类上均属于胆碱类神经递质,在大脑中与儿童多动症有关的区域中。即便是微不足道的轻微脑组织损害、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等都可引发儿童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行为异常,学习困难;或者可引发儿童抽动症,会使孩子出现一些奇怪的症状,比如不停地眨巴眼睛,抽搐嘴角,踢腿扭脖子等,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注意力往往也不集中。

关于胆碱类神经递质与儿童多动症关系的研究发现:(1)患有儿童多动症的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其吸烟的比例是同龄人的两倍;(2)孕妇在孕期吸烟有可能是孩子将来出现儿童多动症的危险因素。

外因也很多:父母关系不好,孩子学习困难、或学习压力过重等都可减弱脑的调节功能,促使多动症的发生和持续。还有营养过度也会导致多动症,其他还有铅中毒等原因。

看电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注意力的发展。最近美国一家儿童医院和地区医疗中心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多动症与儿童早期看电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显示如果1~3岁的孩子每天收看电视一小时,那么在他到了7岁时,电视对他的反面影响就会增加将近10%。

虽然一般认为儿童多动症具有神经方面的原因,但目前的多数检查方法,包括脑电图、脑电地形图等均未能用于儿童多动症的诊断,因为医生对于它们的可靠性及真实性均不太肯定。此外,最近几年流行血液化验,为的是查出患者血液内的铅含量。不过,好像效果都不是很明显,到目前为止,要识别这种疾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面详细地了解患者的病史。

第二节 注意力不集中的心理因素

在日常学习中,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听不进课,无法安心地上自习。“注意力不集中”的确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影响很大。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集中的,尤其是小孩子,“走神”其实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注意力不集中的心理因素大概可分成如下几种情况:一是注意力本身没有什么障碍,而在于自我苛求、完美主义的倾向,这样的孩子对自己要求严格,希望可以百分之百地将注意力都用在学习上,若是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倾向于自我谴责。二是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不足等,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心理原因。

自我苛求没有必要,事实上,在注意力方面,大家都差不多,对于注意力不集中,不必过于自我苛求。一味纠缠于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反而更不能集中了。因此,在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可以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告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不集中吧,只要集中的时候能好好学习就行”或者“这会儿心里有事没办法集中,那就算了吧,等问题解决了再把时间补回来”。不要过分关注自己的注意力,关注本身就是分神的表现。

小蒙是个二年级的女孩子,字写得非常工整,成绩优秀。但是家长和老师都发现,她写作业特别慢。经过仔细观察,妈妈发现,她写字特别讲究,有一点点写得歪了,她就会要么把这一页撕掉,或者拼命地擦,一定要擦得看不出来为止,有时候把作业本都擦破了。

像蒙蒙这样的孩子天生具有“追求完美主义倾向”。对于这种老是喜欢使用橡皮,不停地擦来擦去而最终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橡皮综合征”。对于这种患有橡皮综合征的孩子,父母不要过多指责,要耐心地一点一点引导,可以用奖励手段进行强化训练来达到目的,不要用打骂来纠正其不良行为。

上面说的橡皮综合征就是注意力分散的一种特定表现,是一种心理因素,类似这样影响注意力的心理因素还有很多,如果能克服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可能就会好很多。

另外,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不足等因素也可以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很多时候,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都与胆小、不自信等因素有着必然联系。

明明刚上小学的时候就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敢正视别人,却总控制不住用余光来观察别人,现在越来越严重,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各课老师都受影响,走路也这样,和朋友亲人在一起也总是用余光来观察别人,不自然。学习时脑子胡思乱想,成绩差极了。

其实明明的这种情况就是不自信造成的。由于自卑,老是过分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这样必定会分散注意力,甚至无法正常生活。

注意力是否集中,跟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够心无旁骛地学习。

第三节 注意力分散的生理原因

孩子不专心,有的是经常性的,有的则是偶尔为之,在某些时间段内不集中。经常性的话,家长就需要参照一下前面所说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生理机制,看看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检查一下大脑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偶尔的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就不必太过在意,除非这种偶尔也表现为一种规律。有规律的在某个时间段、在某种场合、在某种环境中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需要注意的就是观察孩子的表现,反思一下近来孩子的生理状况。

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甚多,在生理方面,孩子若身体不适,对环境不适应,心里有压力等,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些情况都必须由医生检查和治疗。

首先,家长在引导孩子从个人的生理状况上处理孩子的注意力问题的时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察:

1.饮食方面是否不当?孩子学习辛苦,也算是一项脑力劳动,那么要注意饮食的时候适当增加糖的摄入量,尤其是早餐。不吃早餐尤其不可取。孩子如果到了中午的时候饿得咕咕叫,那么注意力就只能集中在吃饭这件事上,而不可能精神百倍地投入学习中。从生物学上来解释,脑力劳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糖来供给脑细胞的活动,如果摄入糖过少,就需要从自己身体内转化,转化的时候血液分配到体内进行糖的生成,从而导致脑的供血不足,所以导致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差。因此,如果每天早晨吃好早饭,并且能够摄入一定的糖,就会减轻血液的负担,直接将糖供给脑细胞。

2.孩子的睡眠质量如何?是否多梦、失眠?如果存在类似问题,要适当调整作息时间,多做运动,睡前喝杯牛奶等。睡眠质量好了,孩子精力充沛,走神的可能性就降低了一些。

3.家庭环境的影响。根据注意缺损多动儿童家庭环境的研究,注意力缺失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或者生活习惯要明显低于正常组。事实是,如果父母注意力比较好的话,那么孩子的注意力也往往比较好,这除了遗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

注意力障碍儿童也往往是对家庭不太满意的儿童,他们要么是经常受父母的大骂,要么就是父母之间关系冷淡,家庭成员之间没有很浓厚的感情或者情感交流不好。这样的儿童也往往不如正常儿童那样顺从父母。由此可见,注意力障碍儿童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家庭因素影响。家庭环境越不好,注意力缺失儿童的多动行为就更加明显。家长教育程度越低,对孩子的打骂越多,孩子出现多动症的几率就越大。

了解了生理状态对孩子注意力的影响,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通过习惯的培养来调整孩子的注意力状态。除了家长的帮忙之外,初高中阶段的孩子也可以对自我进行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一些同学因学习负担重心里压力重,因此,到了晚上该睡觉的时候就想任务没完成或者想趁别人睡觉把时间补回来。于是学校里便出现了在宿舍打电筒点蜡烛读书,学到深夜;有时候学校不允许,有孩子甚至把手电筒放被窝里钻在被窝里看书。第二天呢,觉得昏昏沉沉,听不进去,到了晚上又觉得自己这一天废了,又想补回来,日复一日,结果越累越辛苦,成绩越来越差。这种孩子很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熬夜—白天睡觉—成绩不好—加倍熬夜。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倾向就得立刻行动,通过各种办法帮助孩子矫正。

(2)学会自我减压。初高中孩子的老师、家长的期望给同学们心里加上一道砝码;整日考试考试地挂在嘴边,一些同学自己也对成绩、考试等看得很重,结果是不堪重负,变得疲惫、紧张和烦躁,像一根绷得很紧的弦,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断裂。考试学习的时候也常常带着很重的负担。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自我减压,别把成绩的好坏看得太重。学习上也不要急功近利,有些学科不是学了就能见到成效的。再说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平日努力了,必然会有好的回报,如果实在还是不尽如人意,那么除了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之外,也可以放下负担了,尽力就好,何必非要逼着自己跟别人比呢?

(3)体育锻炼或者野外活动。多参加体育锻炼或者户外活动,让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保持最佳。一般我们都有体验,激烈的运动之后人的心理压力就会卸掉很多。体育锻炼之后或者户外活动之后我们都会感到特别的放松。再说了,身体上各个部位运转良好的话,身体痛快,心理就痛快,这样学习效率也就高。因为心理状态好就意味着让你分心的事情很少或者不存在,那么就可以好好地学习了。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所以,家长和孩子都要注意,连续的学习就如同涸泽而渔。

总而言之,注意力分散的问题有很多原因,生理上的原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注意力不是家长想象的那么严重,像这样生理上的一些因素是完全不必担心的,调一调就好了。

研究显示,孩子分心的程度与年龄成反比:两岁的儿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为7分钟;4岁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孩子年龄越大越会逐渐懂得将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日渐增加专注的时间。因此,判断孩子是否专心,应依据其年龄的专心时间长度,而非依据家长的主观感觉。

第四节 父母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

告别童稚,长大成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把一个孩子教育成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做家长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顺利成长,但是愿望归愿望,事实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没有用心用脑去了解孩子的状况,不了解孩子成长各个阶段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因而往往事与愿违,家长伤心,孩子抱怨。

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 当一个人处于青春期,他的大脑就像一个安全措施搞得不好的化学试验室,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一下把人炸得粉碎。这话说得的确没错,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面临着生理和心理上的极大变化,而对于这种变化,孩子也许缺乏足够的知识和心理准备,所以会不知所措,进而可能会导致行为上的混乱与无序。因此,对少男少女来说,青春期是人生中最关键、最困难的时期,也是最叛逆最令家长琢磨不透的时期,同时也是最需要父母理解和帮助的时期。

因此,首先,作为孩子的父母要对孩子的智力水平作全面的考核,并做出切合实际的准确估计,这种评估不能过高,也不可过低,有的家长喜欢高估自己的孩子,还有的会一味地贬低自己的孩子。过高和过低都会导致家庭施教的不准确。错误和不准确的估计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情绪。有的家长在没有全面摸清孩子智力水平的情况下,单凭某一学科或某一单元的学习成绩就盲目断定孩子“笨”。

其次,家长们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总是忽略对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最后,要努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特别多,经常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贪玩、有意不想学习。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孩子“不想”的问题,而是“不能”的问题,是由于某种或多种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他们不能够长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这次考试又是倒数第一,老师都让我带回家,老师说下学期要考虑是否让他休学了。”李先生带着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来找心理医生问诊。他无奈地向医师诉苦,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多次被老师“投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注意听讲,不是动这就是动那,有时还自言自语,还经常在课堂上打闹,频繁地打同学,孩子家长都专门等他等过好多次,又给家长赔礼道歉又要安抚老师;回到家里孩子还是老毛病不改,一会儿翻东西一会儿上串下跳,要什么东西就得立刻给,不然就是大闹天宫,打骂都无济于事,他好像根本就不怕,或者根本就无所谓,打得痛哭流涕也没有用。

李先生真的是愁死了,刚开始他以为自己的孩子只是在家里被宠坏了,所以把在家里的坏毛病带到了学校,所以就想是不是对孩子要求严格一点,打骂几回就会改掉臭毛病,结果没有任何效果,他还怕再打把孩子打出其他的心理毛病来,于是在久揍无效之后终于有点明白,这估计不仅仅是宠出来的坏毛病,可能是其他原因。于是他带着孩子走进了医院。最后,在医生的帮助下,他才认识到孩子是有点心理问题,还有一定程度的幻觉出现。

就像这位家长一样,如果长期坚持给孩子错误诊断,孩子的成绩会越来越差,最后不可挽救。所以,作为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如有不妥,应该请教医生,而不是自己胡乱猜测,从而耽误了治疗。

第五节 顺其自然的观念是错误的

多动症我们传统上认为,只限于小儿,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症状就会消失不见。大街上问问,凡是知道这个名词的至少有一半都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有家长认为放任自流就可以,用不着干涉。那么,事实如何呢?这些状况会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而慢慢消失呢,还是由医学原因导致而需适当的治疗呢?

据科学家研究,部分童年曾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人持续到成年其仍存在特征性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状,并伴随有一定的行为问题。在网上询问多动症的也多是一些成年人,他们对自身的问题感到不解,实际上,就是多动症延伸到了成人时代。

事实上多动症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孩童时代。据调查,有多动症的人在成年之后有一多半的人仍然存在各种不同的多动症症状。而且会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各种困扰。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症状也有不同的变化。由于自身控制能力增强,成年人的多动症症状跟小孩的可能完全不同。成年人可能不会再坐立不安,但仍旧有其他问题,比如不能聚精会神坚持听完一堂课或一个枯燥的报告。替代的是粗心大意,马马虎虎,丢三落四等。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直到自己也忍无可忍。

多动症还会遗传。它除了会延伸到成年时期之外,还会遗传给下一代。据调查,父母中如果有多动症,那么孩子出现多动症的几率比同龄其他孩子要高出24倍之多。

所以,家长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一番教育孩子的好意,还要及时地给自己充电,以便及时地跟上孩子的发展,并能及时了解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原因又是什么。最糟糕的就是孩子出现了问题,而家长连这方面的问题听都没有听说过。由此可见,改变观念也十分重要。

第六节 家长教育所起的副作用

作为家长,你是否知道,在你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些违背你愿望的行为习惯正在养成?而这一切竟是你自己造成的?孩子的注意力涣散,动个不停,原来都与你关系密切。请看看下面的数据。

据国内资料,在多动症患儿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中所谓的“严格管教者”占60%,放任不管者占3%多一点,溺爱者占7%。

国外亦有学者认为,暴力式的管教,动辄拳打脚踢,实行棍棒教育,则多动症儿童的症状不会有任何减少,反而会增加新的症状。而反之,如果对患病儿童漠不关心、顺其自然,或者过于溺爱不干涉,则可能促使症状出现,或使已有的症状加重。

一位心理专家则如是说,溺爱过分使孩子注意力分散。现在我们社会独生子女很多。这些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家里的焦点,亲戚朋友关注者无数,人人都想展现自己的亲爱。被关注度太高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当孩子做一件事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乃至姥姥姥爷总会给予不同的意见,或者逗孩子玩的时候爸爸给这个玩具,妈妈给那个玩具,爷爷在这边跟孩子说话,奶奶在那边大叫孩子注意另一个东西。更有甚者,对于孩子做的一件事,可能奶奶大加肯定,而妈妈却面有怒色。如此种种,都会让孩子总是处于无所适从当中。而且孩子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可能好好地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总是随着不同的人和物跳来跳去。

这种做法还有一个后果,那就是父母双方教育方式不同,或者在孩子活动时经常进行干扰,一会儿让孩子干这,一会儿干那,常常会使孩子茫然、无所适从,因此无法专心于干同一件事,或者变得对任何事都兴趣索然。

由此可见,对孩子的注意力,家长担负着很大的责任,那么,作为家长,你的教育方式对吗?怎样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对还是不对?教养态度与家中生活习惯对孩子的行为影响极大,也常是影响孩子最主要的因素,但“当局者迷”,家长往往无法客观地找出问题所在。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观察,也许可以找出一些原因。

家长可从这几方面自查:①父母教养态度是否一致?很多时候一个家庭里面往往教育观点不一致,以至于孩子无所适从。②是否太宠爱孩子,使孩子缺少行为规范?这会使孩子随意放纵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行为。③是否为孩子买过多的玩具或书籍使孩子应接不暇,玩一个扔一个?④家庭生活步调是否太快令孩子不能适应?⑤家里的活动是否太多,人员是否太杂,经常吵吵闹闹或者父母打麻将之类无法给孩子提供安静的环境从而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⑥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比如不喜欢某一科,不喜欢某个老师,同某个同学闹了矛盾等,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及时化解了吗?⑦孩子是否有情绪上的压力?比如,学习跟不上,同学相处不好,家长老师过多批评等。

如果你们有以上行为,那就应该反省一下了。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要事与愿违,得出自己不想要的后果。

另外,研究发现,许多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大多都是家庭不完整。有很多是来自单亲的或者是家里矛盾较多,关系不够亲密的家庭。也正因为这样,这些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心。也因为家里的矛盾和冲突导致这些孩子无所适从,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由此加重了多动症的症状。因此,单亲的家庭,要对孩子的情况更多一分了解,付出更多的努力。

总之,社会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都会对孩子的状况产生影响。对于已经患上多动症的孩子来说,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会极大地家长或者引发他们的异常表现。如果要把孩子的多动症病因总结,那么可以分为生物学因素(这包括遗传、神经解剖、疾病、脑损伤、神经生理等)和社会学因素(包括环境、心理、社会因素等)。而且国内外研究表明,有一大半的孩子他们的病因是由生物学因素与社会学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只有近三成的多动症障碍儿童发病原因是由单独的生物学因素所引起。研究也表明,在所有的病例中,没有一例是由单纯的社会因素导致的,这说明生物学因素是导致此障碍的主要因素或基础,而社会学因素则会在这个基础上促发或加重这些症状。

第七节 家长教育的误区

当代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过分的关注使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去发现自己,没有机会去独立做一件事情,形成一种对创造力开发的抑制力量,使儿童失去抗挫折的免疫力。既然一切都有人操心给办好,而且有的家长还鼓励孩子学不学习没关系,只要别累坏就行了,其他的事诸如前途之类你就不要操心了,这样孩子在课堂上无所谓、无所事事,既没有兴趣也没有动力,还指望孩子能有什么样的注意力呢?

再则,家长把一切都包办了,孩子就无须动脑筋想问题。而且家庭温室过于保温,一旦略有风雨,孩子便无法承受,近年出现很多小孩子自杀、出走等现象,无不说明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还容易出现孩子违法等现象。家长过分的溺爱,百依百顺,会使孩子觉得一切都无所谓,一切都会有父母来承担,父母会解决一切。这样的孩子不知有什么原则。没有了原则和道德的约束,人性欲望中恶的一方面会得到极大的释放。这种从来没有受过任何挫折,家长不敢违逆的孩子,如果发现有多动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倾向,改正起来比一般的孩子要困难得多。

另一方面,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期望值过高,超过孩子现实的承受能力。据调查,在城市中,尤其是大城市中,90%的家长曾经或正在让孩子在校外上各种辅导班,还有许多家长正开始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家教和培训学校、辅导学校泛滥成灾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这种现象。家长视孩子的成绩和才艺表现为生命,不顾一切安排孩子做各种事情,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超过别的孩子。其结果是,父母的行为完全不顾及儿童自身的感受,星期日变成了星期七,放假了反倒比在学校上课更累,孩子没有玩耍时间,孩子不是被功课所累就是为各种特长班所困。这种天天疲于奔命的生活孩子既不感兴趣也不可能产生持久的注意力。

兰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今年初二,所有人都有双休日,但是我和我们的同学是例外。周末反而比平时更忙,从早上八点开始就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种辅导班、家教、兴趣班。中午困得要死也不可能睡一会儿,所以在教室里我常常是往桌子上一趴就不知不觉睡着了,上课的时候迷迷糊糊,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总之,干什么都索然无味,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开小差。结果爸爸更加着急,我的辅导班更多了。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另一误区是家长对孩子注意力培养的不在意以及对于多动症的认识有误。实际上,刚生下来的宝宝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差别不大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环境不同,孩子注意力的发展也就有了千差万别。大部分是因为家庭教育的问题。有的家长注重注意力的培养,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注意力训练,也避免自己的言语行为刺激孩子分散注意力,而有的家长则对注意力的发展完全忽略,有很多甚至无意中妨碍了注意力的培养,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注意力的差距越来越大。因为注意力的重要性,所以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在重视之外,我们首先要避免的是一些教育上的误区。

1.不能给孩子过多过复杂的信息,孩子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十分有限,过多的信息过于复杂的信息,他的大脑无法一一存储和记忆,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反而分散了注意力。例如,一次提供过多的玩具,使孩子手足无措;或者一会儿拿来一个,孩子被迫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看那个,或者长期提供不符合孩子认知特点的书籍……让孩子看得眼花缭乱。

2.成人过多的语言刺激,有时会影响宝宝初步的思维能力,造成注意力的分散。例如,孩子在初次接触新玩具、新物品时,难免会上下折腾一阵,去摸索玩具、了解这个玩具,此时家长应避免在一旁话语过多,这样不仅使孩子不知道究竟是该听你的话还是该去玩玩具,进而对这个玩具失去兴趣,而且会使孩子分散注意力。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家长不要过多干涉。

3.家长要把握好对孩子的要求,要求孩子所做的事过难会使孩子产生挫折感和畏难情绪;但是太简单了又不能吸引孩子,所有这些都不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一般来说,只有当新内容稍稍高出孩子的现有经验才是最合适的。也最容易引起和维持孩子的注意力。因此,要注意选择难易适当的材料来提供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