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藏象学说,就不能不提到气、血、精、津液。由于有气、血、精、津液这些物质,生理机能才可以获得滋养。”我继续讲解。
01 气
“常言说‘佛争一炷香,人活一口气’,人要活着真的要靠气吗?”吕先生问。
“是的,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属于阳,在体内无处不在。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一辆高级的电动轿车,那么气就是电。没有电,电动轿车再好也无法运转;没有气,人体各个脏器也无法运作,人的生命也无法维持了。”我解释说。
中医学所讲的气,从大的方面讲,是指一切构成人体的物质,从小的方面讲,指人体内一种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人体绝大部分生命活动都是通过气的参与和推动来实现的。
◎气的生成
人体的气,主要是禀受于父母先天精气(肾主之),食物中的营养精微物质(脾主之)和自然界的清气(肺主之)所组成。
提到气,人们会想到呼吸的氧气。那么,氧气算不是是中医学中说的气呢?不完全是。只有当氧气转化成人体的一部分时才是中医学所说的气,否则氧气只能算是自然中的气,而非人体中的气。所以,中医学的“气”和“脏”一样,不是完全解剖学上的概念,而是从功能来说的,是一种功能体。比如,肺气并不是指肺这个器官中存在的某种实际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而是指肺的各种功能本身;卫气也并不是指具有保卫作用的气体,而是指防御外邪的免疫功能,也可以说成是所有参与防御外邪生理活动的各种微观物质的统称。
◎气的类别
人体内的气,无处不在,就像一支军队,保护着整个国家。气在人体中不是作用同一的、平均分布的,而且是分工、有层次、分重点地工作。
按照功能和分布位置的不同,气又可以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五脏六腑之气。
宗气:存于胸中,推动呼吸和气血运行。
元气:存于肾中,推动生长和发育。
卫气:驻守在体表,随同营气分布全身,护卫肌表,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节腠理的开合,是边防部队。
营气:驻守在血脉之中,循脉分布于全身,化生血液,营养全身,是押运粮草的后勤部队。
五脏六腑之气:驻守在五脏六腑之中,是维持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例如心有心气,心气不足就会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
此外,还有中气即中焦脾胃之气,经气运行在经络之中,为经络之气等。
◎气的功能
“气有什么作用呢?”吕先生问。
“上面所讲的几种气,虽然它们的名称不同,分布也不一样,但功能职责却是大相径庭的,总结起来有五点,小赵你还记得吗?”我有心要考考小赵。
“气有推动作用、气化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和固摄作用五种作用。”小赵回答说。
“不错。”我仔细讲给了吕先生听。……
(1)推动作用:气有很强的活力,像是高级轿车的强力马达一样,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液的运行、津液的代谢,都要靠气的推动作用。如果气虚推动无力,就可导致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或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血液运行不畅,水液输布、排泄障碍等病理变化。
(2)气化作用:气能生化万物,滋养人体。如水谷精微的生成及转化为气、血、精、津液,饮食的残渣转化为糟粕二便等,全赖气化作用。
(3)温煦作用:气有熏蒸、温煦的作用。气就像是高级轿车里的空调,具有温煦作用,保持着人体的正常体温和脏腑的生理功能,并且使血、津液不致凝滞。如果气不能温暖全身,就会出现四肢不温、畏冷、脏腑功能衰退、津血运行迟缓。
(4)防御作用:气是高级轿车的外壳,能卫护肌表,防御外邪的侵袭。气的防御作用,一方面能抵御外邪的侵犯,另一方面当外邪入侵机体后,气能与外邪斗争,把邪气驱出。如果气虚而防御作用不足,人就容易生病,而且病后也难以痊愈。
(5)固摄作用:固摄,即维护、统摄、控制的意思。就仿佛是司机开高级轿车一样,气的固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固摄血液,使它沿脉管运行而不溢于脉外,如果气失固摄,不能固摄血液,就会引起大便出血、尿血、崩漏、皮下出血、流鼻血等;二是固摄汗、尿、唾液、胃液、肠液等,防止体液过度丢失,如果气不能固摄津液,就会出现自汗、尿多、尿频、遗尿、口角流涎、泄泻等症状;三是固摄肾精,使它不至于过度外泄,若气不能固摄精液,就会引起遗精、滑精、早泄等;四是保持内脏位置的恒定不致下垂等,我们常说的胃下垂、脱肛就是气不能固摄导致的。
02 血
“血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血管中的血液吗?”吕先生继续发问。
“对,血就是在血管中运行不息、流动不止的血液。古人没有显微镜,把血液的作用总结为营养和滋润全身,认为血液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而营气和津液的来源,自然是从食物所化生的营养精微物质而来。”我讲解说。
03 津液
“津液是什么呢?”吕先生问。
“凡是体内一切正常的水液就称为津液。津液和血液的功能相似,都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也都从食物所化生的营养精微物质而来。”小赵解释说:“津,清稀,流动性大,分布在肌肤官窍,可以进一步渗透到脉管使其保持湿润。液,稠厚,流动性小,分布在关节、脑髓和内脏,使其得到滋养。”
“津和液可以相互转化,这两种液体很难完全区分,因此合称津液。津液就像是河川里的水一样,过多就会涝,过少则容易旱。人体如果生病而使得津液生成不足,或丧失过多如大汗、大吐,就会引起脱水,出现口渴、皮肤干瘪、眼眶塌陷等‘旱’的表现,严重的会有生命危险。若是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水液停滞,则会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痰饮等‘涝’的症状。”……
“书上说,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所以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相互为用的联系。气、血、津液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吕先生翻开书本问,我于是一一讲解。
◎气和血的关系
……气与血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两者生成都需要水谷精微和肾中的精气来化生,都有赖于肺、脾、肾等脏的功能活动来完成,二者都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不同之处是气的功能以推动和温煦为主,而血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二者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能生血。气是促进血液生成的重要因素,气足,则化生血的功能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弱。在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人,经常会在补血的基础上辅以补气的药品,依据的原理就是“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血的运行依靠心气的推动、肺气的输布、肝气的疏泄,因此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的说法。如果宗气不足,心气虚衰,则无力推动血液,就会引起血瘀;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滞不通,也会引起血瘀。而临床上治疗血瘀的患者,多在活血药中加益气或行气的药,原因也在于此。
(3)气能摄血。气能统摄血液,使血循行于脉中而不溢出脉外。如果气虚而固摄血液的力量减弱,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的症状。
(4)血为气之母。气为无形,必须附着于有形的血,才能行于脉中而不散失。人体的生理组织,如果得不到血的濡养,也将不能生成气,也就是说,任何生理组织的功能,虽然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但气必须依附于血,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
◎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和津液的关系与气和血的关系十分相似。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而气的运行,不仅附着于血液,也附着于津液。
因此,气和津液之间同样存在着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的关系。
◎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都是从水谷精气中所化生而来的,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津液是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血液中的一部分液体,如果渗出脉外也就成为津液。血和津液可以互相影响,如反复出血的病人常常导致津液不足,而严重的伤津耗液,也可出现精枯血燥等现象。
我为了帮吕先生理解,我画了一个示意图:“气、血、津液的关系可以用这张表示。”
04 精
吕先生又问:“常听中医提到精,精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中医认为,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根据精的来源和作用的不同,可将其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来源上区别,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是从功能上区别,分为生殖之精和脏腑之精。”小赵回答说。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如《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由于禀受于先天,所以称为“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精微的化生,饮食经人体消化吸收后,变成水谷的精微物质,以营养五脏六腑,从而保证人体继续生长发育,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因为这种水谷精微是后天脾胃所化生的,所以称为“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来源于后天,是后天之精输布到各脏腑,成为五脏六腑等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称为“脏腑之精”。
生殖之精:先天之精藏在肾中,并不断地得到后天供养,从而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作用。祖国医学把这种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后代作用的精称为“生殖之精”。
“通过小赵的介绍可以看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彼此促进的。如出生以前,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具备了物质基础;出生之后,后天之精又供养先天之精。同时,后天之精也不断地转化为脏腑之精,而脏腑之精又不断地补充先天之精。
总的来说,精既是生命的原始物质,又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关系着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和生殖繁衍后代的能力。”我补充道。
吕先生笑着说:“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