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华夏之初——追寻祖先的足迹
6048800000008

第8章 从茹毛饮血开始

人类的饮食经历一个由生食到熟食再到烹饪的复杂过程。最早的原始人类只能通过采集野果充饥,主要生吃一些捕获的野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到了旧石器时代,人们掌握了火的使用方法,才开始学会将食物烤熟,后来又在烧烤的基础上,日益发展为精湛的烹饪技术。火的出现,是人类饮食中一次伟大的革命,人类从此不仅能够吃到熟食,更重要的是熟食能够减少人类感染疾病的几率,增强人的体质。旧石器时代的许多文化遗址都留下人类用火的痕迹。就饮食的技巧来说,人们用火制作熟食,最早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烧和烤。人们通常用最原始的器皿——石板,在石板上烧烤食物。解放前,中国云南等地一些少数民族,如纳西族还保留着远古人类用石板烹饪的方法;傣族将牛皮垫在坑里,然后在坑里盛满水,在水里放好肉,最后将烧红的石板投入水中。这些做法也许就是远古的人们所使用过的。但是这样的办法显得有些笨拙,不久,人们发明了陶器,使人类的饮食再一次发生巨大的革命。

粮食是人类最为基本的食物,可是粮食需要熟食才能有利人们的健康。自从陶器出现后,这个问题就得到很好的解决。陶器不仅能够煮熟食物,同时陶器也能够帮助人们存储食物,人们不会像早期的那样“少则饥,多则扔”。人类开始积累自己的财富,开始学会保存粮食,这无疑是人类生活史上的大事。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来看,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共出土了多达50万件的陶器、陶片,其中绝大多数是生活使用的工具,较多的为炊具、食具、盛贮器皿、盛水器皿等。而且陶器的种类可谓繁多,仅用作炊具的陶罐种类就有多达23型45式。在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都发现大量的陶制炊具,各种各样,包括砂陶罐、陶鼎、陶灶以及碗、盆、杯等。陶器的发明给人类的饮食带来巨大变化,甚至于今天人们很多饮食都仍离不开陶器。中国的陶器更是和饮食一样闻名于世界。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无论是主食、副食还是饮料。首先从主食来看,原始社会早期,人们主要是靠采集果实、茎块生活,人们的主食都是以野生的植物和动物为主。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几乎同步出现的陶器,终于使粮食开始成为人们的主食,在南方是水稻,在北方主要是粟。

副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原始社会的人们更多的是在植物中寻找可以食用的东西。后来,伴随农业的发展、定居生活的形成,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培植一些能够食用的植物,最终成为人们日常食用的蔬菜和水果等。中国种植果树、蔬菜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莲子仁、葫芦等植物。另外,在其他的文化遗址中,还找到蚕豆、芝麻、甜瓜子等植物种子。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还学会了食用很多天然食物,如蜂蜜等。

饮料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水无疑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是人类最早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最初,人类曾为盛水问题发愁。后来,陶器的发展,使人们用水越来越方便。除了水,早期的人类还从植物中吮吸汁液,可以说是最早的饮料了。而酒作为人类早期的重要饮料,其出现的年代很早。远在前5000年至前3000年,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陶制的小酒器。还有人考证,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前5000年的磁山文化。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酒的发明与粮食的存贮有着很大的关系,很可能是粮食在无意的存贮中因发酵而产生酒精,后来人们发现它竟然还可以饮用,于是经过进一步地改进,就形成了酿酒技术。但是大量的酿酒无疑是出现在粮食生产取得很大成就之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