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华夏之初——追寻祖先的足迹
6048800000016

第16章 绘画与雕刻

远古时代的人们常常喜欢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和自身的生活情形记录下来,如前面提到许多遗址中发现的陶器上面刻有各种各样的山水图案或与生活相关的各种图案。除了陶器以外,目前发现的原始先民画作多刻在一些岩石上,人们习惯称之为岩画。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中国的江苏、四川、广西、云南、贵州、新疆、内蒙古等地都发现有不同种类的岩画。从中国岩画的整体分布来看,明显呈现南北两个不同特征的系统。北方岩画内容主要是各种动物、人物以及人们狩猎的场景,还有各种符号等,像内蒙古阴山狼山地区的岩画还出现放牧、车骑、战争等内容。而南方的岩画内容也包括各种动物,以及狩猎、战争的场景,但更多出现的还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如采集、房屋、村落以及祭祀等场面,如在江苏连云港将军岩画上发现刻有神和农作物等。

岩画的出现是远古大自然特别留下的礼物,是古代人类为现代人留下的活地图,是难得的珍贵图画资料。同时,它们本身就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反映当时特定社会人们的思想、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生活关系、大自然的变化等等。考古学者们通过细心分析这些岩画的形状,揭示岩画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然后为人们展现远古人类的具体生活,从而让人们对自己远古祖先有更为深刻的了解。而美术专家们则可以从中发现并领悟古人对美的追求与探讨。就中国的岩画而言,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阴山岩画、沧源岩画、将军崖岩画和呼图壁岩画等,他们都各具特色,能够反映中国早期先民的社会生活。

阴山岩画是中国古代北方岩画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岩画,发现于内蒙古的狼山地区,共100多幅。其中以动物岩画和狩猎岩画居多。还有放牧岩画、人物舞蹈、神灵图、人像图等。画面造型简练、生动,笔触质朴、随意,一派天真未凿的气象。专家断定,阴山岩画所反映的文化应该属于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即旧石器时代。阴山岩画中已经出现了车马图案,这种图案跟后来甲骨文的“车”、“马”的字形极为相似,由此可见,阴山文化是中国早期文化的始祖。人们仔细分析岩画中的内容与结构,发现古代阴山经历了原始的狩猎经济以及后来的畜牧业经济两个明显变化的社会经济形态。早期是以狩猎为主的原始经济时代,图案中出现很多描述人们狩猎的图画,人们在森林中围追猎物,其捕捉猎物的形态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人们发现后来有关畜牧业的宗教祈祷现象越来越多,岩画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各种带有原始宗教性质的内容。其中又以太阳神最为集中,仅太阳的形象就有几十种,充分反映人们当时对太阳神的敬仰:有的是描述人们朝拜太阳生日,有的是将树皮等物制作成太阳神偶像等。阴山岩画给人们提供一幅早期原始社会图景,是人们了解远古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料。

沧源岩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早期岩画遗址,其具体地区主要是今天云南省的临沧地区。在这里的崇山峻岭中的许多岩石上,刻有很多古老的岩画。沧源的岩画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包括当时人们的村落与房屋、狩猎与放牧、宗教仪式、动物、植物等具体事物,同时还有展现当时人们生活场景的岩画。如沧源岩画的第二地点村落图中,出现了整齐的村落、喜气洋洋的人们、凯旋归来的战士等等,就是一幅凯旋图。

人们认为这样的岩画,无疑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教育意义。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通过在岩石上刻画战争功绩的方式来谱写战争的历史,借此教育后代,威慑敌人。沧源岩画内容十分丰富,充分反映当时人们以狩猎经济为主的社会状态,因而岩画中图案以狩猎的场面最为普遍,这也充分反映了云南古代人们的狩猎、放牧生活的真实面貌。

将军崖岩画也是近年来发现的极为珍贵的岩画。1979年,中国的考古学者在江苏的连云港将军崖发现一处罕见的远古岩画遗址,引起广泛关注。将军崖的南口有一块弧形的巨石,人们在巨石上发现有阴刻的星象图和植物人面图形,以及一些不能辨认的符号。据推测,这些符号和星象大概跟人们的天体崇拜有关,而植物人面可能与远古人类的谷物神崇拜有关。从岩画的本身雕刻艺术来看,整个雕刻都是阴刻而成,并且槽成三角形,深约1厘米,宽度在2~3厘米之间。雕刻的手法非常娴熟,刻线宽深圆滑,有些植物人面雕刻得惟妙惟肖,其用线精巧,让人叹为观止。

将军崖岩画内容的主要特色是人面与植物的结合,以及人面跟兽身的结合,这都反映了早期原始人类对自然的复杂感情与态度。人们对变化无穷的大自然可谓是又敬又怕,既敬畏其巨大的威力,同时也为其灾害的无情而恐惧。这样人们希望能跟植物一样能够经历风雨,希望能够像猛兽一样敏捷。最早的神灵在人们的幻想中开始出现,这是人们信奉神灵的开始。同时,将军崖的岩画中,祈祷的是谷神,这固然与当时人们祈求谷物的丰收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说明另外一个情况,即当时的农业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这也再次印证岩画作为当时实际生活反映的活化石的作用。

呼图壁岩画是人们在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发现的一处岩画,该石刻处于两条山溪交流处的岩石上。岩画刻画在砂砾岩石上,整个雕刻岩石平面平整,岩画东西长达14米,上下高达9米,整个面积超过120多平方米。从内容来看,图案主体是各种各样的人物,整个岩画刻满大大小小、身姿各异的人物,同时也出现少量的动物图案,以点缀整个画面。就整个呼图壁岩画的人物统计来看,大大小小的达二三百人之多。从创作艺术来看,如此工程浩大的岩画不可能是某个人单独所能完成的,应该是原始人类集体劳动的结晶。就具体的雕刻技术来说,整个图形的人物造型可谓千变万化,尤其难得是线面结合,整个画面都显得线条简洁、风格清新。人们还发现呼图壁岩画中,男女的生殖器都被特意地强调和突出,如画面的最上面,刻有一群正在起舞的裸体女性,同时还有一个斜卧的男性,画面是由9位女性围绕男性组成,男性似为首领。这样的图像比较明确地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处在男性占据一定统治地位的父系氏族社会。此外,呼图壁岩画中还出现许多体现人类生殖崇拜的男女交合的图案。这样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岩画,充分体现了中国远古祖先杰出的创造力。其岩画制作保留古朴、纯洁的艺术风格,是世界岩画史上的奇迹。中国古代的岩画是远古祖先史前艺术的重要代表,不仅为今天人们留下大量高超的艺术作品,同时也为人们了解远古时代的情况提供了一个活化石。

■巧夺天工的原始雕刻

雕刻是人类共同的精神产品,是人们艺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雕刻的起源到底是何时何地,人类至今尚无明确的答案。但是一般学者都认为,雕刻的产生与人类的劳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在制造劳动工具来满足人们基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开始制造一些物品来满足人类追求美的需要。于是,用土、木、骨或玉等种种材料加工的装饰品开始出现。这样,人们也开始逐渐将客观的世界反映到雕刻上,形成原始社会中诸多巧夺天工的雕刻品。

中国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雕刻,这一点可以通过考古发现证明。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的文物中,人们发现有鸟喙形流陶。从鸟喙形流陶的形制中,我们隐约看见一只跃跃欲试的猛兽,昂首前方,三足支撑,这是远古祖先雕刻的典型。此外,三里河遗址还出土了狗形陶和猪形陶,其制作都极为精巧,造型形象逼真。人们还在陕西华县太平庄发现黑陶大鹗尊,也是远古祖先的一件精妙绝伦的雕刻。其鹗尾与双足构成三足支架;使得整只鸟看起来体态丰满,极为可爱。河姆渡出土的陶猪也是难得的雕刻珍品。

雕刻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早期的雕刻大部分是以动植物为对象,可能与其自然崇拜有关。只有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有关人物的雕刻开始出现,其主要的表现是陶器上的装饰品,如甘肃秦安出土的人头形器口瓶。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体自身作为人们的雕刻对象越来越普遍,其最为突出的代表就是女神像的出现。1979年,在辽宁西部的牛梁河发现一座女神庙和数处积石大冢群,其中出土了很多妇女裸体小塑像。这些女神像大多强调女性特征,具有女性崇拜或者生殖崇拜的意义。无论从女神像的造型规模,还是其体现的美感艺术,都展现出当时人们极高的艺术水平与精湛的技艺。

其实岩画也可以算作中国雕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只不过他们更多地混和了绘画的技巧,更多地存在于室外。中国广泛而高超的岩画同样向世界证明中国史前艺术的灿烂与辉煌。

纵观中国的史前艺术,充分表现了原始社会的人们对美的执着追求与巨大贡献,同时,也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华文明史前历史的悠久、内容的丰富、成就的辉煌。中国不仅拥有铿锵悦耳的原始音乐,也拥有优美的舞蹈,还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岩画以及巧夺天工的雕刻等,它们都代表着中国史前文明的高度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