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华夏之初——追寻祖先的足迹
6048800000014

第14章 铿锵悦耳的音乐

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我们的远古祖先在与恶劣的环境、变化无常的大自然的搏斗中不断发展和进步。从使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从采集、渔猎到农业发展和陶器发明后的定居生活,人类一步一步走出野蛮,走向文明,人们也不断追求美的感觉、美的事物。经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原始社会逐渐积累和创造了不朽的史前艺术,其中包括铿锵悦耳的音乐、热烈奔放的舞蹈、神奇的岩画以及雕刻等。

中国的民族音乐美妙动听,堪称音乐界的一支奇葩,而其究竟来自何处,是从中国原始音乐发展过来的吗?目前考古工作者还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可是,目前中国的诸多少数民族,基本都保留着自己古老又独特的音乐,从中也可以窥视中国原始社会音乐的发达。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最早的音乐舞蹈图是考古学者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的一座墓葬中发现的,时间大约为前3000年。这是一幅非常珍贵的音乐图画,人们从图中能够发现3组不同的人们在跳舞,每组都有5人,人们的服饰也很有规划,头饰也是统一的式样,尤其是他们的姿态都保持和谐,由此可以推断其必定有音乐的指挥。在中国的古籍中,人们关于音乐的记载可以说比比皆是。如《尚书》中讲述舜命令乐官演奏,人们在宫中唱歌起舞,竟然引得鸟兽也翩翩起舞。《吕氏春秋》中也记载,尧命令一个叫质的人创制乐舞,质模仿各种自然的声音,如山林溪谷的声音,使得“百兽”为之起舞。这些记载都充分证明,远古人类已经开始重视生活中的音乐。

就史前音乐发展来说,最主要的是打击乐器的出现与发展。对于音乐本身而言,节奏是音乐的重要部分。人们在远古的生产劳动中,就开始注意某些特定的节奏。尤其是远古先民在集体的大型劳动中,需要统一行动,因而出现了喊号子的活动,人们在号子声中协调运动,既鼓舞士气也宣泄情绪,这可能就是打击乐器的来源吧。从目前的民族学资料来看,早期的乐舞伴奏乐器中也以打击乐器最为发达。据推测,乐器最初一般来自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劳动工具或者是生活用具的使用。人们通过敲击产生了悦耳的声音,逐渐摸索出不同的节奏,同时控制音量的高低。这样,早期的音乐也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自发形成。原始人类用猪皮制作鼓面,这在一些考古的遗址中已经发现。人们还在一些遗址中找到陶响铃和陶响球,据推测也是当时人类的玩具兼乐器。此类器物在湖北、甘肃等遗址都发现过。

原始社会发展的后期,音乐的制作开始出现一个新的变化,那就是吹奏乐器的出现。吹奏乐器比打击乐器具有明亮多变的音色以及变化丰富的音量,并能够演奏很多旋律。伴随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原始农业的出现以及定居生活的开始,人们开始对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非生产活动中。这样远古祖先开始逐渐尝试吹奏乐器,吹奏乐器得到很大的发展,经常用其为大型的集会和舞蹈伴奏。

最早的吹奏乐器是哨和笛,据推测,它们的出现与早期的狩猎活动有关。根据今天的民俗研究表明,在鄂温克人的猎鹿活动中,他们往往在鹿交配的季节,用哨子模仿公鹿的叫声,然后引出附近的雌鹿,借此诱杀。这样的习俗很能说明人类在早期的生产活动中对音乐的要求与应用。

在黄河上游的大窑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用兽骨制成的笛形器,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原始的乐器。在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骨笛”,它是用骨管制成,也被学者认为可能是乐器。而最重大的乐器发现,应该是1986年在河南舞阳发掘出土的一批距今约8000年的骨笛。从出土的骨笛来看,它们都具有七音孔的形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狩猎工具了。在西安的半坡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两个陶埙,陶埙也被人们认为是古代的一种原始乐器。这两个埙,一个顶端有一个吹孔,另外一个吹孔贯穿上下端。在其他的许多遗址中也相继发现陶埙这种器物。后来一些音乐史家对陶埙进行测音试验,发现陶埙能够吹出两三个不同高度的乐音来,因此确定其为旋律乐器。陶埙的发现同时也说明中国人的远古祖先们很早就具有音乐大音阶以及调式观念。尤其是河南舞阳的骨笛,更是为人们进一步确切地了解早期中华大地上祖先们的音乐观念提供了极为可靠的证据。舞阳骨笛的年代比仰韶文化略早,但是从骨笛本身来看,当时的人们已经非常明确声律的范围,能够调整音量,并且其骨笛质量良好,发音相当准确。

舞阳骨笛的发现,对于人们了解古代人类的音乐生活有着非常重大的贡献。通过对舞阳骨笛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远古祖先已经能够在距今8000年前吹奏七声音阶;它也使得音乐史学界开始重新评价中国史前音乐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的史前音乐史是多么的悠久,技艺又是多么的高超,中国的史前音乐文化研究应该在世界音乐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