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天朝上国的盛世繁华
6048500000019

第19章 图书的整理与编纂

中国历史上编纂的大型类书或丛书,如三国时魏文帝命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唐代的《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编成的《永乐大典》,辑书22900多卷,共11095册,规模空前。

大凡盛世,总要整理、编纂文化典籍;清代也不例外。康熙、雍正时期,清政府组织一批人员,纂成《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是我国继明代《永乐大典》之后又一部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内容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6编,下设32典,分6109部。每部又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等类目。该书条理清楚,搜集广泛而宏富,迄今为止仍为许多学者所重视。由于书中所辑资料下及清初,所以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前代的类书。比如,此书在记载明末清初西洋历传入我国、造图制器等方面,皆胜往昔。此外,艺术典内还吸收了西方的数学,如几何、代数的公式,平面、立体的图形等,均为过去类书所不载。又由于《古今图书集成》晚于《永乐大典》300余年,因此收录了许多《永乐大典》所没收录的东西,如金、元人的遗文,明及清初的文献等,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清代最大的文化工程是修纂《四库全书》。主持编写该书的是著名的学者纪昀。他组织名士359人,任职于四库馆,自乾隆三十八至五十二年(1773~1787),历时15年编成该书。此书共收书3457种,79070卷,存目6766种、93551卷,装订为36275册,几乎囊括了乾隆朝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是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书成之后,共缮写7部,分别藏于北京皇宫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的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和杭州的文澜阁,另有副本一部藏于北京翰林院。该书编纂过程中,当时大批名流学者,如于敏中、金简、纪昀、陆锡熊、任大椿、戴震、姚鼐、翁方纲、王念孙等,均参与纂修,撰写提要。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出许多子目。《四库全书》编成之后,纪昀等人又写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将收录的每本书的渊源、版本、主要内容作了提纲性的介绍,以方便利用《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内容丰富浩瀚,包罗宏大,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之总汇,被誉为“传统文化的总汇”、“古代典籍的渊薮”。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以其繁荣的社会经济和集大成的文化、艺术成就,铸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但这盛世局面却宛如落日之前瑰丽的黄昏景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

在盛世之中,孕育滋长着巨大的社会危机,特别是随着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文字狱的迭兴、科举制度的流毒、吏治的腐败以及闭关锁国的影响,使得清王朝自乾隆后期很快走上了下坡路。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中外交流的大门被关闭,思想、学术的生命力日见衰微,在世界资本主义凯歌行进中,清王朝却日趋保守,遂在嘉道之际,形成龚自珍所描述的“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整个社会迅速走向衰退和腐朽。

盛世之中的隐患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