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天朝上国的盛世繁华
6048500000018

第18章 绘画艺术的新时代

清代的绘画艺术,既继承了古代的技法,又开拓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其中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及水墨写意画盛行。画坛流派之多,前所未有。

清初,绘画分为两大派。一派以明代遗老为代表,有朱耷(八大山人)、髡残、道济(石涛)、萧云从(尺木)、傅山(青主)等人。其中朱耷、道济工山水画;萧云从工人物画,曾为《楚辞》作图。该派画家的作品多寄寓亡国之恨,表现出强烈的与清王朝对立的情绪。另一派以清初“六大家”为代表,为王时敏(烟客)、王鉴、王(石谷)、王原祁(麓台)(其四人又称“清初四王”)和恽寿平(南田)、吴历(渔山)诸人。“清初四王”承袭董其昌之画风,缺少个人的特色。恽寿平工花卉,吴历长于山水且受西洋画风影响较大。康熙年间的“如意馆”集中了这一派的画家,他们为清廷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代表作如王原祁的《南巡图》和《万寿盛典》等。

清代中期,绘画形成了京城北京和商业重镇扬州两个中心。

北京是宫廷绘画所在地,宫廷绘画因皇室的扶持而活跃起来,画家增多,地位也大大提高。乾隆时期,在清宫画院内形成了实力雄厚的郎世宁(意大利人)新体画集团,使清朝的宫廷画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新颖绘画风格。郎世宁创作了大量人物肖像、历史纪实、走兽翎毛、花卉和静物画作品,存世之作近百幅。马是中国历代画家描绘的传统题材之一,绘画史上画马高手迭出,而郎世宁画马却别具一格。他熔中、西绘画技法于一炉,运用中国的毛笔、纸绢和色彩,却以欧洲的绘画方法表现马匹的立体感和皮毛的质感,使得笔下的马匹形象造型准确、比例恰当、凹凸立体。中国古代画家一般采用延绵遒劲的线条来勾勒物象轮廓,而郎世宁以细密的短线,按照素描的画法,来描绘马匹的外形、皮毛的皱褶和皮毛下凸起的血管、筋腱,或者利用色泽的深浅,来表现马匹的凹凸肌肉,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马匹形象迥然有别。在200多年前的宫廷里,这种别开生面的画法受到了皇帝的喜爱,并影响到一部分中国宫廷画家的画风,而且这种中西合璧的画马技法流传至今。

同时,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扬州也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形成清中期画坛南北风格的对峙。扬州八怪即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汪士慎8人。他们直接受石涛的影响,反对因袭古人模拟古画,主张流露真情,抒发个性,力求创新,自辟蹊径。扬州八怪的作品大都具有较深刻的思想性、耐人寻味的笔墨情趣和清新狂放的艺术格调,在写意花鸟画和人物画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郑燮(1693~1765),“扬州八怪”中的代表人物,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郑板桥在诗、画、书法三方面均造诣很深,号称“三绝”,形成了“真气、真意、真趣”的特色。他尤其善画墨竹和兰花,笔墨劲秀,风致潇洒,生机盎然,一扫清代画坛仿古、拟古的庸俗画风。郑板桥作画,功力皆来自于平时对自然的观察,他曾经说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由此可以看出郑板桥对客观事物既能深入观察,心领神会,又能以高超的绘画技法将其自然的神韵表现出来。其品俊雅飘逸,其操守亦清高绝俗,他有一首题画诗写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渔杆。”表露了绝弃仕途,忘然江湖,归隐自然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