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天朝上国的盛世繁华
6048500000016

第16章 小说创作的高峰期

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劳动。在劳动间隙人们为了消遣而讲述的故事,日久流传就成为后世小说创作的源泉。如许多神话传说为后世许多小说加以采撷和创新,《西游记》、《聊斋志异》就采用了许多神话传说,而《红楼梦》则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开篇。清代之前,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创作达到了高峰时期。清初至乾隆末年(1644~1795),是小说创作的全盛时期,写实小说是主流,代表这个时期小说成就的是《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19岁中秀才,此后屡试不第。《聊斋志异》是其“孤愤之书”,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的优良了3个大的阶段:上古到先秦两汉,古代神话、寓言故事促使小说的酝酿萌生。魏晋南北朝时,小说初具规模,出现了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的志怪、志人的笔记小说,代表作如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唐代传奇、宋代话本、明代拟话本相继出现,使小说创作进入成熟时期。明代出现了《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水浒传》等传世之作。

进入清代,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笔法纯熟简练,情节曲折,形象生动,从多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书中的《促织》、《席方平》、《红玉》等篇,有力地揭露了官场腐败,鞭挞了贪官酷吏和豪绅恶霸。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了一批蔑视封建礼教、大胆温柔、美丽勇敢的女性狐仙鬼怪,通过这些女性与人相爱相恋的故事,表达了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聊斋志异》还通过描写一些不学无术的试官和丑态百出的应试举子,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科举制度,揭露了科举制摧残人性、禁锢思想的黑暗面。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聪颖,23岁考中秀才,此后屡试不第,家道亦败落。他阅尽了世态炎凉,深深体会到了科举之弊,遂创作《儒林外史》。此书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系列受科举毒害和市侩风气熏染的读书人,如贪赃枉法的官僚、横行乡里的劣绅、附庸风雅的名士、招摇撞骗的清客、贪婪的守财奴等,一个个栩栩如生,展开了一幅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卷。吴敬梓通过对儒林群丑的描写,抨击了科举制度及其影响下的社会风气,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政治的腐败和文化道德的堕落,《儒林外史》由此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经典作品。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者曹雪芹(约1716~约1763),名,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曹雪芹的先祖是汉人,后入了旗籍。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是康熙帝的乳母,康熙二年(1663),清政府始设“江宁织造”,曹雪芹曾祖父曹玺得此肥差,此后曹家飞黄腾达。整个康熙年间,曹家备受恩宠,长期担任“江宁制造”。直至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之父曹因皇室争权夺利而被株连,革职抄家,家道急遽衰落。雍正六年(1728),曹雪芹13岁,全家迁回京城,从此曹雪芹的生活异常困顿艰辛。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全书尚未完稿,他就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泪尽而逝”,终年还不到50岁。

现今的120回本《红楼梦》,只有前80回是曹雪芹撰著的,后40回是高鹗续补的。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部作品抓住了封建末期重大的社会问题,表现出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3人为中心的恋爱婚姻故事展开。贾宝玉和林黛玉厌读“四书五经”,厌弃科举,鄙视功名,追求个性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他们心心相印,情投意合,是一对封建思想、制度的叛逆者。薛宝钗却相反,是典型的封建淑女,她不但循规蹈矩,时时处处用封建思想、伦理道德来要求自己,而且时常规劝宝玉多读圣贤之书,多和达官贵人结交,多讲仕途经济,以便日后博取功名富贵。在贾母、贾政和王夫人等人的摧残压迫下,贾、林二人真挚纯洁的爱情被活活扼杀。黛玉抑郁而死,贾宝玉虽然在他们的诱骗下和薛宝钗结了婚,但最终还是出家为僧。

曹雪芹将宝、黛的爱情置于以贾府为中心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一方面歌颂了贾宝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和对美好爱情的勇敢追求;另一方面批判了贾母、贾政和王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势力摧残生命、扼杀人性的罪行;批判了封建贵族家庭腐朽糜烂,骄奢淫逸的生活,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揭露了封建吏治官官相护、草菅人命的黑暗和腐败。总之曹雪芹的《红楼梦》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作了无情的鞭笞,为封建社会唱起了挽歌。

此外,这一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还有《醒世姻缘传》、《绿野仙踪》、《斩鬼传》等,话本小说《醉醒石》、《照世杯》、《豆棚闲话》、《十二楼》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这个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宣扬功名富贵、名教思想为宗旨的才子佳人小说和日益走向说教的话本小说,但只占次要的位置。

嘉庆元年至道光二十年(1796~1840)期间,脱离现实、宣扬名教和因果报应的作品大量出现,小说创作呈现萎顿、沉闷的景象。但也出现了如《绿牡丹》、《雷峰塔传奇》、《粉妆楼全传》、《双凤奇缘》和《镜花缘》等较好或有新意的作品,只是不占主导地位,而且作品本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也不及清朝前期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以《镜花缘》最为优秀。

《镜花缘》的作者是李汝珍(约1758~1830),字松石,直隶大兴人(今属北京),只做过河南的一个县丞,但学识渊博。李汝珍在晚年创作了《镜花缘》,计划写200回,结果只完成了100回。在该书中,作者描述了唐敖、多九公、林之洋等人游历海外诸国的见闻,通过对幻想的海外世界的描写,来暴露和讽刺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和不平,寄托理想。《镜花缘》的最大的特色是通过对100多个才女的描写,赞扬了妇女的才能,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这一时期续《红楼梦》成风,续作分两类:一类接在《红楼梦》第120回之后,如《后红楼梦》(逍遥子)、《续红楼梦》(秦子忱)、《绮楼重梦》(兰皋居士)、《红楼复梦》(陈少海)等;另一类接在《红楼梦》第97回之后,如《红楼梦补》(归锄子)、《红楼幻梦》(花月痴人)等。它们都是想要改变《红楼梦》的悲剧精神,让贾宝玉和林黛玉来一个大团圆结局。

这一时期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日见衰竭,但仍有《儿女英雄传》、《说唐演义全传》等佳作。

总之,在清代文学领域中,小说最为辉煌。诗词虽然也有所发展,并号称“中兴”,但成就不及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