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天朝上国的盛世繁华
6048500000015

第15章 兴盛的汉学

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是中国17世纪后半期社会进步思想的代表,被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三大思想家在政治上强烈批判存在了千百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在学术上讲求经世致用,反对明末浮夸空谈的风气;在经济上倡导均田,主张工商皆本。他们经世务实,治学严谨,勇于创新,阐发了深刻新颖的政治、哲学观念,开创了与宋明理学截然对立的新思想、新学风。

入清以后,由于统治者屡兴文字狱,士大夫不敢再随意谈论时政与时事,而将学术兴趣转移到考据学,即名物训诂上来。这样顾炎武、黄宗羲重视汉学的治学方法为清初士大夫所继承,考据古经、古义成为清代的士林风尚。考据学主要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对经书(也包括其他古籍)的古义进行考证。由于该学派推崇汉儒特别是许慎、郑玄的治学作风,因此又被称为“汉学”。其学风崇尚朴实,反对虚浮,因此又被称为“朴学”。

清代阎若璩(1636~1704)和胡渭(1633~1714)以其学术成就,树立了汉学的典范。胡渭精于经义,尤擅地舆之学,所著《禹贡锥指》、《易图明辨》,在辨别古书真伪方面颇多贡献。阎若璩经30年的潜心研究,著《古文尚书疏证》,证明古文《尚书》乃东晋人伪造之书。阎、胡二人的学术,指引了清代士林的学术路向,自此之后,清代士人大都不再关心现实,学术乃是为考据而考据。到乾隆、嘉庆二朝,此种学风更是发扬光大,且形成一种主流性的学术派别,即所谓“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主要分为吴派和皖派两大支。吴派以惠栋(1697~1757)为首。惠栋是苏州元和(今江苏苏州)人,著有《古文尚书考》、《九经古义》等书。其学风信家法而崇古训,一切以汉代古文经学家的说法为准,故墨守成规,成就不是很大。皖派以戴震为首。他的学风既宗汉又疑古,认为汉儒也有穿凿附会的地方,不可盲目追随。应“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求义理,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因而师承繁衍,成就斐然。有清一代,该派知名的学者共有60多人,他们视经学为根底,在小学(文字学)、音韵学、天算学、地理学、金石(考古)学、乐律学、典章制度、目录、版本、校勘和辑佚之学等方面皆有很深的造诣。

乾嘉学派的学者,扎扎实实整理了《易》、《书》、《诗》、《礼》、《春秋》等经书389种,2700多卷,还鉴别了一些古书的真伪,校勘了一些古籍的字、句,在文字学、音韵学的研究成就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们校勘了秦、汉以前的诸子著作和西汉以后的许多要籍,还辑集了很多散失、佚亡的书。他们对古籍的大清理,为后人研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乾嘉学派由考经而考史,主张对于古史,也要“考信”、“征实”,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们发扬求实的精神,做了大量的考证、整理古代史籍的工作。其杰出的代表有三人:钱大昕(1728~1804),著有《廿二史考异》,该书详于校勘文字,解释、训诂名物,纠正史书谬误;王鸣盛(1722~1796),著有《十七史商榷》,该书主于校勘本文,补正讹脱,审事迹之虚实,辨纪传之异同;赵翼,著有《廿二史札记》,该书着重考订正史中的历代重大历史事件。这三部书,被称为清代考史三大名著。

乾嘉学派的著名史家章学诚,著有《文史通义》,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即说六经都是古史,都是古代纪实之书,都是史料。章学诚认为“天地之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史分二类:著作之学和史料之学。他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强调的“才、学、识”史学三长的基础上,首先强调史学家的“德”,即“著书人的心术要正直”。他认为古代的经典、方志、官府案牍、金石图谱、歌谣言语、私家注疏,都有益于史实。章学诚反对为考证而考证,提出史学要切于世事和人伦日用,主张修史贵开创而不必拘泥于成法。章学诚特别重视方志的编撰,一生编撰或参与编撰了6部方志:《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常德州志》、《荆州府志》和《湖北通志》,被誉为“方志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