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万里长城拱卫的社会
6048400000008

第8章 商人与货币

伴随着明代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以及商业资本的活跃,明代中后期,在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人集团,一般又称商帮,如徽州商帮、山陕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江西商帮、洞庭商帮、龙游商帮等。他们都具有很明显的地域特色,一般以地缘、血缘、乡情为联系纽带,以会馆为联系场所,经营比较固定的商品,遵守一定的市场规则,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商业性集团。

在众多的著名商帮中,最为有名的商帮应该以徽州商帮和山陕商帮为代表。徽州商帮的活动范围十分广阔,可说遍布全国各地,从繁荣闹市到穷乡僻壤,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经营的商品种类也十分繁杂,有盐、粮食、木材、茶叶、陶瓷、纺织品、书籍、文房四宝等物品,也包括很多一般的生活用品。从经营的历史来说,他们大多是贩卖盐起家,同时开设典当铺、旅馆、仓库的商人也不少。徽州商帮直到晚清才逐渐衰落。山陕商帮的活动范围最初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随着盐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实力的增强,他们的经营活动逐步向南推移,最终遍及全国。山陕商邦经营的项目也越来越多样化,主要的商品有盐、粮食、棉布、丝绸、茶叶、铁器、木材、牲畜、陶瓷、金融典当等。

这些商帮以其雄厚的资本、众多的人数、极大的经营范围、广阔的市场以及带有垄断某行业的性质,使得他们成为商业领域中多支重要的活动力量。他们驰骋于商界,操纵某些商业贸易,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留下极富特色的一笔。他们的活动本身也反映出明代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水平。

明朝后期,对民间矿业管制放松,使得中国矿业得到很大发展,白银的产量也有一定的提高。同时,海外贸易的兴盛,特别是南部的海上贸易,更是将大量的白银从海外运到中国。这一现象有着世界历史的背景。16、17世纪以后,伴随西方世界殖民活动的兴起,美洲的白银得到大量开采,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者用海船将大量白银从大西洋的彼岸运回欧洲。同时,中国的大批商品出口欧洲,如瓷器、茶叶等等,欧洲殖民者只能以白银交换,这样大量白银通过商品贸易,又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

明代商品经济发达,货物交易量极大,需要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白银比铜贵重,又便于分割,所以人们乐于使用。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包括地租、赋税都开始走向货币化,而白银也越来越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成化六年(1470),广平府清河县的庄田子粒(皇庄的土地所收的田租)就征收白银,夏季税收每亩7分4厘,秋税每亩收银5分。政府田赋也开始采用征收白银的方法。正统元年(1436),明朝政府将一些地区的税粮折为白银征收,名曰“金花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成化二十一年(1485),明朝政府要求工匠也以银代役。这样,在明朝财政中,白银成为官府使用的主要货币。正德以后,白银流通更加普遍。

白银成为中国当时的主要货币,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跟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另一方面也反映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外关系与中西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