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万里长城拱卫的社会
6048400000013

第13章 雄浑壮美的明代建筑

伴随着明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恢复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的手工业、商业城市,极大地推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明代修建了众多的宏大建筑,不仅包括规模巨大的都城南京和北京、壮丽辉煌的皇家陵墓、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城,还有大量的宗教礼法建筑、园林,如天坛、地坛等等。这些都是明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成果,也体现出当时建筑业的发达和建筑技术的高超。

■宏伟的都城

南京一度是明朝都城,经过明代统治者的精心经营,最终形成规模宏大的南京城。南京城早在洪武二年(1369)就开始营建,首先在钟山之阳建太庙、社稷坛,后来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建,于洪武十九年(1386)建成,前后历时近20年。宏伟的南京城城周达66里之多,将六朝建康城、南唐金陵全部包括在内。城墙一般宽10~18米,顶宽7~12米,高12~15米,城墙工程的坚固与规模都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南京城规划合理,布局得当,突破传统的都城观念,不求方整,而是按照自然地形随势建筑。它根据原来城市的格局,进行合理规划,分为皇城、府城及外城三部分。皇城位于东部,避开闹市区;市肆和居民区主要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秦淮河两岸为繁华的商业区及手工业区,城市的西北为军营区。

另外,出于军事考虑,从洪武二十三年(1390)起,明朝政府在城墙外增建外廓,周围120里,开城门16,将雨花台、钟山等均包括在内,连绵环绕,气势宏伟。

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宏大的北京城,也是明朝在元代的大都城基础上改建和逐步扩建而形成的。洪武元年(1368)以后,明朝政府逐步对元大都进行改造,至正统元年(1436)修建9门城楼,并改造各城门,基本形成北京内城的雄伟面貌。内城城墙非常坚固,内外包砌城砖,墙基厚19.5米,以巨大的条石为基础。顶宽16米,高达11.5米,同时构筑高大雄伟的城楼、箭楼。城墙外距城基50米有宽30米、深5米的护城河,形成天然的屏障。

明代北京城的布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都城建设“择中立宫”的规划思想。宫城布置在中心位置,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层层相套,紧密相连。这种规划结构以突出宫城的主导功能为出发点,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北京城设计极为合理。以对水源的处理为例,北京的外围河水主要来自西北的玉泉山流以及城西的永定河水。护城河及城内的小河支流担负着排泄雨水的功能,在各大小街道下面有砖筑的下水暗沟与河道相连。一直到今天,这些排水沟有的依然在使用。另外,紫禁城的排水沟渠独立成系统,除了埋设的暗沟外,还有明渠,就是金水河。金水河的挖掘,不仅是为了装点宫廷景观,更重要的是能为宫城提供消防用水,而且能排泄雨水。这种美观、实用的设计今天依然值得人们学习。

■壮丽的宫殿建筑

历代王朝的宫殿建筑都是承袭以往传统而精心建构,代表了当时建筑的最高水平与成就。明代在北京修筑的宫城,即今天的故宫,是中国目前保存下来最为整齐、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是明朝统治者精心经营的结果,从永乐五年(1407)开始修建。为营建北京城,明朝政府在原来元大都的基础上,动用30多万士兵和农民,并且集中全国当时最优秀的工匠与技师,历时14年,在永乐十八年(1420)才基本完成,以后又有陆续修筑。

北京故宫的全部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主要包括三大殿,即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前面东西有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乾清宫、坤宁宫为主,两侧有斋宫、养心殿和东西六宫,最后是供皇帝和后妃们玩耍的御花园。外面有宫城城墙环绕,宫城南门称午门,是皇宫的正门,也是颁布诏令的地方。

故宫的全部建筑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总体布局突出皇宫作为城市中心的重要地位,两边的建筑讲究对称,主要的宫殿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穿插布置其他一些宫殿以及相对低矮的房屋,有效地突出天子的独尊地位,形成一个独特的建筑空间。

■庄严肃穆的礼制建筑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崇尚宗法的礼制社会,人们对祖先和天地感恩崇拜,并修建各种各样的专门场所,如坛庙等建筑,以举行祭祀活动。在都城,主要有太庙、社稷坛、天坛、日坛、月坛、孔庙等,在地方有孟庙、城隍庙、关帝庙、土地庙等。明代的礼制建筑非常兴盛,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又以北京地区为最。

太庙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其建筑也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建筑特色。明代北京的太庙开始兴建于永乐年间,是依照洪武时期在南京营建太庙的规划制度建造的,嘉靖时期曾经重修。它占地达16.5万平方米,为南北方向的长方形建筑,包括围墙3重,主要部分是正殿,另外还有寝殿、后殿等建筑,着眼突出皇权的至高地位。3座大殿均采用庑殿顶,但由于规模、高低进行对比,形成主次分明、井然有序的群体组合,体现了对组群技术处理的高超技巧。

社稷坛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占地2.3万平方米。社稷坛建筑群主要包括拜殿、享殿、社稷坛等建筑。社稷坛为方形,由3层的汉白玉大理石砌成,上层每面宽16米,高约1米。坛面均按五行覆盖五色土,东为青土,南为红土,西为白土,北为黑土,中央为黄土,也比喻五神,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坛的中央立有方形的石柱,名叫“社主石”,又名“江山石”,表示江山的永恒。在社稷坛的外庭种植有古柏。按照明朝的规定,藩王也有社稷坛,但是规制比天子的要小得多,用土只有一个颜色。另外,各州县的社稷坛仅高3尺,方2尺5寸。

北京天坛是明代皇帝祭天和祈祷丰年的地方,位于正阳门的东侧。整个建筑群面积达280公顷,其规模是紫禁城的4倍。天坛最早开始兴建于永乐年间,原来称天地坛,主体建筑是合祭天地的大祀殿,平面呈长方形。嘉靖九年(1530),在大祀殿的南面又兴建了祭天的圆坛,即后来的圜丘。嘉靖十九年(1540),将大祀殿拆除,在原址上建立大享殿,即后来的祈年殿。今天的天坛是由内外2重围墙组成的,形成内外坛,坛墙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分布着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等天坛主要建筑。圜丘坛是皇帝冬至祭天的场所,是一座露天的3层圆形石坛。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都是9的倍数,象征“九五”之尊。圜丘坛中心是一块圆形的大理石,称为天心石。从中心向外围以扇形石板,形成圆环。上、中、下3坛各有9环,每环所用石板数目也是9的倍数。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用来存放祭祀神牌,东西各有配庑5间,它们的周围是回音壁。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每年皇帝都在这里祭天,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圜丘坛、皇穹宇和祈谷坛之间有一条长360米的台基,由南至北逐渐抬升3米,叫丹陛桥。

孔庙是中国古代一个很特殊的礼制建筑,由于孔子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他们都要祭拜孔子,所以孔庙也修建得宏伟壮丽。

孔庙在汉代开始就是举行国家祭祀的重要地点,后来历代帝王不断修建,明代帝王用力甚大。山东省的孔庙在曲阜市中心,占地10公顷,前后共有8进院落,由前导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前导主要是墙垣围绕的3个庭院。孔庙的主要建筑是大中门、同文门、藏书楼、大成殿以及石碑。大成殿是孔庙中最重要的建筑,统领整个孔庙建筑群,是祭祀孔子的大殿。殿内正中是孔子塑像,两侧为四配及十二哲像。整座大殿是我国石雕柱式建筑的难得佳作,显得异常巍峨庄严、富丽堂皇。

■工程浩大的帝陵

明代帝王延续厚葬的传统,在自己的陵墓上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心营筑工程浩大、气势雄伟的帝陵,主要有皇陵、孝陵、十三陵等。它们今天都成为珍贵的历史遗存,体现了明代发达的建筑技术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皇陵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父母的陵墓,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西南。朱元璋的父母死于元朝末年的瘟疫,朱元璋称帝后几次重修、加建父母的陵墓。皇陵于洪武二年(1369)始建,始称英陵,至洪武十一年(1378)基本完成。整个陵墓长60米,宽40米,高10米,极其雄伟。周围遍植古柏,墓前石刻雕饰精细,为皇家陵墓中的精品。

孝陵是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座落在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其总体规划开创了明朝帝王陵墓的式样。洪武十年(1377)开始修建,历时6年建成。整个陵墓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神道部分,自下马坊至享殿,全长1800米。后半部分为皇陵的主体,前后分3进院落,依次布置陵园门、享殿门、享殿以及方城、宝顶,周围直径达400米,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另外,明代皇陵还包括位于北京城北天寿山南麓,面积达40平方千米的“十三陵”。

■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项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它有如巨龙般蜿蜒在中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其悠久的历史、磅礴的气势、高超的建筑艺术,一直为世界人们所景仰,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象征。

长城在中国历代多有修建,但是规模最大的是明代。由于元朝残余势力一直在蒙古草原保留,对明朝形成威胁,所以北部边防城塞成为明朝重要的军事工程,大规模的长城因此修建。明代长城从洪武元年(1368)大将徐达修筑居庸关长城起,到明朝中期,先后经历200多年的时间才基本完成。它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12700里,工程之大,其他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

明代长城的城墙与以前的城墙有很大的不同,以前修筑城墙大多是土筑,而明代城墙依据不同的地点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方法修筑,比如八达岭等处都是石城。这些城墙高大结实,城墙表面下部砌石头,上部为砖包砌,中间填土石,顶面铺方砖。墙高平均7~8米,墙基平均宽6.5米,顶部宽5米,可容5匹马或者19个人并行。据粗略统计,如果将修筑明代长城所用的砖、石、土方等来修筑1道厚1米、高5米的城墙,可绕地球1周有余,可见其工程的雄伟浩大。

如今,长城已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并誉为“世界七大奇迹”。

文化艺术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