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始皇出巡记
6031000000027

第27章 郦山高耸一帝陵

秘密运送秦始皇尸体的队伍,从沙丘平台出发,经过井陉关,到达九原郡,然后沿着直道回到咸阳。

井陉关,在今河北西部的井陉县境内,为该县西出之口。《元和郡县志》说:因其“四面高,中央低,故名井陉。”《吕氏春秋》称其为天下著名九寨之一。

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是秦朝直道的最北端。从这里到达咸阳,要横穿今陕西、甘肃两省14县。过子午岭,抵达直道南端起点云阳,即今陕西省的淳化县。

运送秦始皇尸体的队伍到达咸阳后,发布治丧公告。胡亥即位,为秦二世。九月,将秦始皇安葬在郦山,“树草木以象山”,即墓外栽上草木,像一座小山。

郦山,一做骊山,古名丽山,在今西安市临潼县区。东以渭河支流戏河为界,西至马斜村,南起甘峪村,北达华清池、上长村、山孙村一线。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面积60平方公里。大部海拔1100米至1200米,最高点海拔1302米。因商周时为丽戎国而得名丽山。《长安志》记载:“丽戎来居此山故以名。”一说因山形似骊马,呈青色而得名。《水经注》记载:“丽山,始皇贪其美名而葬焉。”《太平御览》记载,传说秦始皇曾经惹恼郦山神女,被神女吐了一脸的吐沫,成为外伤,又痛又丑陋。秦始皇无奈请求神女宽恕,神女就用温泉的水给秦始皇洗去外伤。神女取水的温泉,是位于郦山西北麓的“神女汤”。“神女为出温泉,后人因洗浴”。644年,唐太宗在此建汤泉宫,后改名华清池。

秦始皇即位后,就开始修建陵墓,前后共修39年。《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秦始皇死时,陵墓还没有竣工。秦二世后来继续对陵墓作过修建。前208年,陈胜派遣周文率军攻至临潼,章邯发动修建陵墓的刑徒打败周文。至此,修筑秦始皇陵墓被搁置下来。

秦始皇陵,呈四棱锥体,顶部略平,从下到上有起伏的三层波浪。据考证,秦始皇陵原高120米,底边周长2167米。经过二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如今高度已降到76米,底部也大大缩小。秦始皇陵用纯黄土堆积而成,因陵区内土质多含砂石,故黄土是由10里以外的地区运来。完全是一座人工土山。郦山附近没有石料,修陵所需石料也是从200多里的甘泉山运来的。《博物志》记载:“此山无石,运取大石于渭南诸山。”并记录当时的一首歌谣:

运石甘泉口,

渭水为不流。

千人唱,万人歌,

今陵下余石大如塸。

秦始皇陵,背山面河,地处山口附近,容易受到山洪的威胁,为此,秦始皇陵设计有一条防洪堤。堤高约10米,长约1400米。防洪堤的修筑,改变了大水沟北流的方向,使它向东绕了一圈再流入渭河。陵南的另一支水也被导向西北流。这样,防洪堤起到分洪的作用,使陵园处于两水分流的中间地带,解决了陵园的水患问题。

秦始皇陵园,是按照秦都城咸阳的布局设计的。秦始皇陵园平面呈南北长方形。西部有长方形小城,城有内外两层,恰似一个“回”字。内围墙南北长约1300多米,宽约578米,周长近4公里。外围墙南北长约2100多米,宽974米,周长6公里多。除内围墙的北墙有两个门以外,其余每面墙都只有一个门。陵墓的夯土墓冢坐落在内围墙中部偏南处,冢底平面近方形,每边长度350米左右,现存高度43米。在冢门东侧发现地下门道三处。冢门北侧也有通往地宫的甬道,在这里曾发掘出两辆铜马车。

秦始皇菱的墓冢北边的陵园中心部位有大型建筑遗存,可能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出土有线雕的菱形花纹石板、夔纹瓦当和大型砖等。在内围墙东、南、西三面的墙外,都有沿墙边建筑的廊房遗址,曾出土有“骊山园”、“骊山宫”铭文的陶壶,从而证实《史记》中多处把秦始皇陵直接称为“骊山”是有根据的。

秦始皇陵墓地宫的规模和结构,经过考古探测基本摸清。地宫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60米,东西宽约400米。地宫由厚约4米的宫墙围护着。宫墙用青砖砌成,基本完好。陵墓的东、西、北三面都有通往地宫的通道。为了验证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湖海的记载是否属实,曾对封土中的汞含量作过测定。结果证明,地宫的中心部位有很高的汞含量,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为一般土层汞含量的280倍。这说明地宫中的灌注汞,经过长期挥发,被封土吸收。而且,汞含量点的分布比较集中,构成有规律的几何图案,表明地宫可能并没有遭到破坏。

秦始皇陵园外东约1公里处,为兵马俑坑一号、二、三号俑坑,此后,在其周边相继发现殉葬坑、丛葬坑、刑徒墓地、文官陪葬坑、铜鹤陪葬坑等。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其中有13只铜鹤,两只可以证明为仙鹤。仙鹤脚下云状青铜踏板,与古代仙人伴鹤乘祥云有关。这些情况在《史记》中都没有记载。

有的文献虽有不同内容记载,可至今又无法得到证实。如《西京杂记》记述:“五柞宫有五柞树,皆连抱,上枝阴覆数十亩。其宫前有三梧桐树。树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胁为文字,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也,头高一丈三尺。东边者前左脚折,折处有赤如血,父老谓其有神,皆含血属筋也。”再如《拾遗记》记述:“工人于冢内琢石,及作碑文,辞多怨酷之言,乃谓之怨碑。《史记》略而不录”。

秦始皇陵出土文物,部分地再现了他当年出巡天下时所用的车驾仪仗。

出土的两辆铜马车,在前引导的是“高车”,小巧玲珑,轻便灵活;排后的是“安车”,车体较大,富丽典雅。铜马车相当实物马车的二分之一。车长3 17米,高1 6米,四匹铜马通耳高91厘米至93厘米不等。车马的总重量达1241公斤。主体用青铜制作,由大小3400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其中,有1500多个零部件是金银制作,金银总重量为7 7公斤。这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时代最久远、结构最复杂、装配最考究、形体最高大的古代青铜马车。

出土兵马俑阵,是对秦朝宿卫军的仿制。出土兵马俑的着装,一类身穿交领衽短褐、勒带、足蹬方口齐头履。束发,发髻偏于头的右上方。另一类身穿短褐,外披铠甲,足蹬短靴或方口齐头履。头上束发或戴圆形软帽。车上的甲士头上束发或戴小冠。出土陶俑分别组成步、弩、车、骑四个兵种。手中各执弓、箭、弩及青铜戈、矛、戟等实战兵器,有的负弩前驱,有的驭车驾马。兵马俑纵队的中间有驷马战车六乘,由二十四匹大型陶马拖拉。每辆战车后有三名身穿铠甲的武士俑,左持弓,右持矛,中间一人御车。按照兵种及排列情况分析,一号坑是右军大队,二号坑是前军,三号坑是中军,即宿卫军的指挥机关。按当时的兵阵布法,应该有左军,即四号坑。可能是周文率领起义军攻至今临潼时,使得原来的修陵计划被搁置,从而造成今天的状况。

出土兵马俑阵中,步兵、武士、车骑兵全部面向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