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
徽州四大“胡”
抵达徽州绩溪瀛洲乡龙川村,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胡氏宗祠高高耸立在秋阳下,背衬着青山与古村,显得高大气派。作为江南第一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背后呈现的是徽州胡氏的显赫和一种只属于农耕氏族的辉煌与荣耀。
徽文化源远流长,农耕民族少迁徙重安居,村落一向聚族而居。
在古徽州“胡程朱汪”四大姓中,胡氏占据着最重要的一席,不但人口众多,地位一向也较其他姓氏显赫,这是胡姓特殊身份所决定——徽州胡姓虽说天经地义都姓胡,但是此胡与彼胡并不完全同祖同宗。若细细划分,徽州胡姓分为四支:一是龙川胡氏,这一支“胡”源自东晋散骑常侍胡炎,于公元 337年由山东晋州濮阳迁居绩溪龙川,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现存的龙川胡氏祠堂为胡氏宗祠。关于“龙川胡”迁居徽州,民间传说胡炎善骑精射,在某次军中比赛中,不但百步穿杨,而且还百发百中,深得晋元帝的喜欢,将他留在身边封为散骑常侍。胡炎忠心耿耿,在宫中虽官职并不算大但威望很高,晋元帝对他另眼相待。东晋大兴四年,胡炎随元帝南下,镇守歙州,于咸康元年与绩溪华阳王氏女成亲,并于两年后迁居“东耸龙峰,西峙鸡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则长溪蜿蜒而来”的龙川聚族而居。一千多年过去了,传至当今“锦”字辈,计龙川胡氏宗祠,被称为江南第一祠
有四十八世,胡锦涛乃胡炎后人。胡锦涛主席的堂姐、绩溪县政协委员胡锦霞的回忆也作为佐证之一:“始祖胡炎,西晋中期至东晋中期人物,原居山东青州濮阳县板桥村,建兴期间授散骑常侍,东晋大兴元年提兵镇歙州,迁家婺源之清华街。咸康三年国赐田宅,居(绩溪)华阳镇。后胡炎游览龙须山,羡其山清水秀风光旖旎,遂举家居龙川。”
在徽州四大胡姓中,“金紫胡”亦是大家,始祖为宋朝金紫光禄大夫胡舜陟,此胡长期生活在绩溪城内,族人以学问见长,子孙代有大家,胡舜陟之子胡仔编撰的《苕溪渔隐丛话》名扬青史。另一胡为尚书胡氏,此“胡”为明朝工部尚书胡松,后裔多从商,经营茶叶、丝绸等物产,徽商传统便是从尚书胡氏发脉,比如徽菜传人胡桂森,他在汉口以开徽菜馆起家,一个小小的摊位,因为经营徽州的山珍而渐渐有了些名气,食客不断。胡桂森为人乐善好施,在汉口口碑不错。某个风雪弥漫的黄昏,一个破衣烂衫、抖抖嗦嗦的乞丐慢慢摸进小饭店,店小二轰他出去:“去去去,身上臭哄哄的,叫我们如何做生意?”这一幕正好被进门的胡桂森碰到,马上阻止了小二:“别赶他,大冬天的,老人家也不容易,快,给他烧一个一品锅,温一壶酒,让他好好暖暖身子。”店小二说:“胡老板,这老头是乞丐,你看看他哪里出得起银子?”胡桂森拉下脸:“要你做你就做,你是老板还是我是老板?”店小二一言不发做好一品锅端出来,满满一锅喷香的鸡鸭鱼肉,老乞丐在桌边坐下,叹了口气说:“多少年没吃过这么好的饭食,我一个乞丐,你明知我出不起饭钱,为何还让我白吃?”胡桂森说:“我父亲就是您这么大年纪,我当您是我父亲,您老既然走进我的店堂,一定是饿坏了,您信任我不会拒绝,花不了多少钱能让您吃一顿好饭,并且您会一辈子感激我,对我来说,举手之劳又所费不多,何乐而不为?”
老乞丐吃喝完毕之后,将胡桂森叫到后院,悄声说:“这一顿饭老乞永生不忘,老身无以为报,将偷学而来的雕虫小技相授,也许某日老板防身用得着。”老乞丐说罢当即展开拳脚,刚刚还是萎靡不振的老乞丐,一套眼花缭乱的拳法之后,马上变得目光炯炯威风凛凛。胡桂森看呆了,当即拜师学艺。半年之后,他已身怀绝技。来汉口开饭店这些年,隔三差五被众多地痞流氓来吃“霸王餐”,损失惨重。当又一群地痞来吃“霸王餐”,这一次胡桂森黑了脸,不理不睬。一帮地痞见半天无人上菜,找起茬来:“大爷等半天啦,眼睛长裤裆里去啦?大爷来吃是看得起你,别给脸不要脸,再不上菜,老子让你小馆子开不成。”胡桂森一肚子气憋了好几年,总算等到报仇雪恨的这一天。他冲到桌前,猛击桌面:“大爷要你滚,要不然,就站着进来,横着出去!”七八个无赖一拥而上,胡桂森施展起乞拳,几招下来,打得那帮家伙鼻青脸肿,兔子一样跑不见了。胡桂森的徽菜馆一下子在汉口传开了,食客盈门。几年后,他开出胡庆园徽菜馆、胡元泰茶叶庄等十几家商号,成了首屈一指的大徽商。
在“金紫胡”中,徽商老大应该是那位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同为徽州绩溪人,胡雪岩暴发后穷奢极侈,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但他忘掉徽州人的本性,既不落叶归根,也不回报桑梓,他把故乡淡忘了,或者他以为他本来就是杭州人。
最后我要说的“胡”便是明经胡氏,也就是胡适所姓的这个“胡”——这一支胡又称李改胡,或假胡,因为它本不姓胡而姓李,后改为胡姓,始祖是唐朝的太子李昌翼。既为太子,他一定来自皇室。不错,这李昌翼的祖上便是唐皇唐昭宗李晔。堂堂皇室太子,为何隐姓埋名流落到徽州深山古村?这其中的故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