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5952400000036

第36章 贫困地区的困惑与希望

———对200户农民问卷调查的分析

定西县是一个干旱多灾的贫困县,俗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因此,了解这里的群众所关心的一些问题,不仅对研究制定贫困地区发展战略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全省农村工作的对策和贯彻落实十四大精神,全面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于1992年10月至1993年元月中旬在定西县称钩驿乡开展社教时,对200户农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再分析如下,供各级领导干部和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参考。

一、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已深入人心,但仍需下功夫进行完善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称钩驿乡较早地贯彻落实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使该乡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与1978年相比,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由134.4万元增加了1206.24万元,翻了3番多;粮食总产量由424.88万公斤,增加到了577万公斤,增长了35.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0元增加到457.2元,翻了3番多;贫困面由78%下降到了15%;兴修梯田6200亩,人均已达3.5亩,广大农民坚定地认为党在农村的现行政策好。问卷表明,85%的群众坚信党的基本政策不会变,只有15%的人担心家庭联产承包制会变。但是,绝大部分群众认为现行农村政策中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完善提高:一是土地承包制度需要完善。问卷表明,强烈要求或要求调整土地的占56%,可调可不调的占31%,不要求调整的仅占13%。二是农村集体经济需大力发展。问卷表明,73%的人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只有5%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三是农业生产服务需强化。问卷表明,只有25%的人认为他们在生产中的问题能得到解决,75%的群众认为一般或不能解决。四是农村集体财务管理需加强。问卷表明,只有16%的人认为集体财务管理清楚,84%的人认为管理混乱或一般。

二、农村基层组织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缺乏开拓和创新精神,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仍需常抓不懈

在调查中,大部分群众认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在组织群众兴修梯田,完成粮油入库、承包提留、计划生育、民事调节等各项任务中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报酬少,工作任务繁重,对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认为大部分乡村社干部和党团员的作用发挥的是好的,如200户问卷中,46%的人认为村干部的作用发挥的好,39%的人认为一般,15%的人认为不好;44%的人认为社干部的作用发挥的好,42%的人认为一般,14%的人认为不好;34%的人认为党团员的作用发挥好,42%的人认为一般,14%的人认为不好。由此可知,尽管农村基层组织的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基层干部缺乏开拓进取精神,面对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和群众强烈要求脱贫致富的呼声,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个别的甚至意志消沉,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还有的为政不廉,群众威望不高。二是部分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好。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差;团员数量在逐渐减少,有的村已几乎无团员,如好麦村只有7名团员。此外,党团员普遍感到在新形势下带头作用难以发挥。三是干部报酬低,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有的村干部一年只有三四百元的报酬,且落实不了,特别是一些集体经济“空壳村”这一问题表现的十分突出,由此看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搞好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

三、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差,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仍是影响脱贫致富的主要障碍

被调查的200户农户中,能按科学方法种田的占23%,一般水平的占47%,不按科学方法种田的高达30%。与此同时,被调查人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初中占26%,小学占30%,文盲高达24%。在问到脱贫致富的主要障碍时,25%的人认为是思想观念陈旧,31%的人认为是条件很差,40%的人认为是没有资金和门路,只有4%的人认为是政策因素。因此,下功夫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力普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是贫困地区发展商品经济,尽快摆脱贫困的重要任务。

四、脱贫致富的信心很足,但对如何按市场经济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感到困难重重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称钩驿乡农民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副业收入增长较快,群众的日用生活开支大部分靠劳务输出等副业收入。被调查户中,年副业收入在100元以下的占19%,100—300元的占15%,300—500元的占10%,500—800元的占16%,800元以上的占40%。也就是说,百分之四十的农户一年从二、三产业中可获得800元以上的收入,占年纯收入的一半左右。73%的人对脱贫致富奔小康充满信心,只有9%的人没信心。69%的群众对如何按市场经济规律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有想法没办法,31%的人还尚无想法。

五、农民的法制观念淡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任务艰巨

被调查农户中,知道民法的占17%,知道刑法的占24%,知道宪法的18%,知道森林法的占19%,知道土地法、水法和计生条例的只分别占到1%、3%和4%,知道婚姻法的最高,但也只占26%,没有人知道铁路法。所以,农村违法乱纪活动日盛,特别是偷盗铁路、打架斗殴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的最突出问题,如当问到社会治安最突出的问题时,42%的人认为是偷盗,27%的人认为是打架斗殴,19%的人认为是赌博,12%的人认为是封建迷信。好麦村1990年破获了一个16人盗窃铁路案,主犯颉永涛一人窃得物资折合人民币17万元。在当地引起强烈震动,但偷盗铁路现象仍未完全制止。为此,采取果断措施,下决心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已成为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殷切希望。

六、农民负担沉重,看病上学困难,需引起高度重视

被调查户中,74%的户认为负担很重或重,只有26%的户认为不重。与此同时,50%的人看病很困难或困难,只有19%的人看病不困难。52%的人孩子上学很困难或困难,只有21%的人孩子上学不困难。国家对实现奔小康已确定了标准,其中规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卫生饮用水普及率超过90%。所以,国家对贫困地区要有更优惠的政策,以减轻农民负担,改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给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虽有改善,但精神文明建设仍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问卷表明,76%的农民认为社教很有必要或有必要,14%的人认为有无都行,10%的人认为没必要;32%的人经常听广播、看电视;37%的人一般,还有31%的人因贫困而没有广播听、电视看;32%的人认为农村的文化生活好,44%的人认为一般,24%的人认为不好;31%的人不知道十四大的召开,33%的人不愿意入党入团,32%的人认为可入可不入。由此可知,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相当艰巨,扶贫帮困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输入、更应该重视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精神生活的改善,特别应重视智力开发,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发表在《甘肃农业》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