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目标型家庭
5949300000004

第4章 家长里短烦心事(2)

星期天,妈妈换上一件咖啡色的新衣服,准备带女儿嘟嘟去逛街。嘟嘟噘起了嘴巴,说:“妈妈,这件衣服不好看,你不要穿。”妈妈愣了,咦,这孩子今天怎么关心起妈妈的衣服来了?不过,她还是耐心向嘟嘟解释:“妈妈很喜欢这件衣服,它很漂亮。今天有点凉,这件衣服是长袖的,正合适。”可是嘟嘟不听,坚持着:“你穿白色的那件,这件给外婆穿。”妈妈笑了,“外婆的年纪不适合穿这件,妈妈今天不想穿白色衣服,容易脏,就穿这件吧。时间不早了,我们走喽。”没想到,嘟嘟竟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妈妈不要穿这件衣服……”弄得妈妈很气恼,说:“小孩子多管闲事,我们不去逛街了。”但嘟嘟就是不依不饶,最后,妈妈只好让了步,换了一件白色衣服。豆豆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类似嘟嘟妈妈这样的烦恼体验,很多父母都有过。显然,嘟嘟和妈妈的目标不一致,妈妈的目标是尽快带着孩子去逛街,嘟嘟的目标是自我意识发展驱使下自我主见的展示,也就是成长。

同样夫妻间的思想模式不一致常常会造成家庭中的目标有冲突,许多男人的目标就想成就一番事业,天下是男人的,而生活中有时女人会要求男人温柔一点,但男人要去拥有世界,女人的柔情会让男人无法识破,这就会产生冲突。有一对兄妹从小一直打道兄妹各自从家庭中做出去,为什么?原来,母亲灌输给儿子的是大男人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女人就该守着厨房做家务,女人应该听男人的;而父亲教育女儿做个自强自立的独立新女性。看来兄妹之间的冲突源自父母的目标冲突。哥哥认为自己是做大事的,洗碗、扫地理应是妹妹这个女人应该做得,妹妹认为男女平等你不做凭什么让我来做,哥哥就想女人听男人的妹妹不听我得教训教训她,这样不打架才怪。哥哥会走向社会、会有自己的家庭、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另一个女人——她的配偶,结果会怎样?只会是一个结果——家庭暴力。看来目标冲突引发的绝不仅仅是家庭的不和谐。

家庭中的矛盾根源是什么

家庭中夫妻的社会地位差异、经济贡献的多寡影响着家庭和谐的程度。由于格局模式不同,传统观念男人以天下为己任,女人以家为己任。古人云:治家,平天下,小家不治,何以平天下啊。但是,现在女性纷纷走向社会,有的甚至挣得比丈夫多,在社会上担当的职务比丈夫还重要,使得持有传统观念的丈夫产生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这里我们要求丈夫、妻子在家庭中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作为妻子应当正确的面对家庭矛盾,学会收敛自己,不要嘴上总是唠叨、抱怨,不要不珍惜自己拥有;作为丈夫应多体贴妻子,适当分担家务,眺望着远山的野花时,别忘了门前的灵芝草,其实世界上最疼你的还是你身边的这个人,即便没爱情,但是还有亲情,这点要牢记。

婚姻是两个家庭甚至家族的关系。一家里的兄弟姐妹尚有冲突,何况素昧平生,仅仅因为一场姻缘而成为亲戚的两家人?你是将两个家庭连在一起的纽带桥梁,所以,你也就必然成为所有矛盾冲突的焦点。那些夹在妻子母亲之间的男人,周旋于娘家婆家之间的女人,哪个不是愁眉紧锁,劳心劳力?家庭矛盾的百分之七十都是琐碎造成的,生活习惯造成的。所以家庭成员要爱屋及乌,喜欢他尽量也喜欢他的缺点,喜欢他的父母,喜欢他的朋友。很多人说我很喜欢你,但是我不喜欢你打呼噜。曾经就有过这么一个情况:一个女人和她的丈夫申请离婚,为什么?女人说:"我简直受不了了,他天天打胡噜吵的我睡不着觉,十几年来,我每天睡眠不超过四个小时。"离婚后的一个月她又申请复婚.她说:"有呼噜我睡四个小时,没有呼噜我一个小时也睡不着。"其实接受与不接受都是一种感觉,和谐家庭要学会磨合和适应、学会包容。不同的家庭都会有这样那样不和谐的因素,把矛盾的根源消除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家庭问题。千万不能我喜欢他,他就应该像我心目当中那样,或者“我认为……,我想……,我希望……,”这样你就错了,因为你不是他,要想消除这样的根源,就得学会理解,或者说“假如我是你,也许还不如你,你可能会这样想。”所有问题的根本就是——没有搞清楚家的概念。家庭生活本身就是由一些琐碎的事情构成,更多的时间是平淡的、按部就班的:孩子上学、夫妻都要上班、下班回家做饭、照顾孩子做作业、睡觉。而在这些平淡中还要掺合更多的琐事:夫妻生活习惯差异、婆媳关系、孩子教育等婆婆想,媳妇嫁到我们家,就是我们家的人,就得按照这边的规矩来办,所以还想按照自己的模式去安排媳妇的生活,忽略了这是儿子和媳妇的新生活。丈夫呢,没有想到自己结婚了,需要承担起一个家,想着还是像以前一样,乐得受着自己母亲的管理,忽略了自己媳妇的感受,所以媳妇的种种不适在他看来就是没事找事,或者事儿多。媳妇则有太多的理想主义,想象着新婚就是新生活的开始,忽略了中国的国情,在新生活中,急于将自己的意识加入到旧有的环境之中,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家就会都不适应,婆婆和媳妇彼此抱怨,儿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让我们再看一个普通的家庭矛盾。凌晨5时左右,女儿上班走后,夫妻俩因为一些家庭琐事发生了争吵,但声音不是很大。后来,妻子给老乡打了电话,可能是要他们过来调解。早上7时左右,几名老乡赶到,发现屋门反锁着,敲门也不开。他们感觉事情不妙,便把门踹开,但一切已经晚了,只见妻子刘某坐在床上,一动不动,身上中了四刀,伤口处正往外流血,其丈夫倒在血泊里,身上也中了几刀,腹部刀口最大。“开始时他俩只是吵架,不料后来竟抓起刀子,你一刀我一刀,互相猛捅。”一名四川老乡说,他们发现惨祸时,丈夫还有一口气,但因为流血过多,抬出屋子不久就死了。一些口角、一点矛盾便引发血案,家庭矛盾的根源看来不仅仅是琐事、习惯的差异,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们没有共同的家庭目标,没有一致的目标就会因为乘一时口舌之快,酿成终生大祸;没有一致的目标夫妻双方就会忽视对方的优点、盯着对方的缺点丧失包容的心;没有一致的目标婆媳才会无所顾忌的展开婆媳战争。家庭中的矛盾根源究竟是什么?

家庭的导向性不一致

家庭生活质量可以用家庭成员的工作价值感、身心健康、婚姻家庭、闲暇时间支配状况、居住环境与条件状况、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状况、幸福感与未来预期等内容进行评价。以此可以衍生出评价家庭生活的个人不同导向:事业导向型、家庭(生活)导向型或其他导向型。而且这种导向对家庭中的男性成员和女性成员又有差异、孩子与父母不一致、夫妻与老人之间有差异。

女性倾向于追求时尚生活、品质生活,这种追求部分女性努力使之成为现实,表明具有导向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与正在推进的现代化进程是同步而行的。男性则更多地会关注自己的前程、个人的事业。老人的导向是看着他们的儿女幸福、群孙绕膝。孩子的导向是什么?是学习?不,学习只是父母的愿望。那么孩子自己的导向是什么,是否与家庭中的目标一致?

我们有一个学员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从小是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一直到上大学。尽管他们家很穷,可是他的妈妈还说,只要你上大学,我就满足你一切愿望。所以他的生活费从每个月一百块钱后来递增到两百,递增到八百,最后递增到一千。母亲只是无条件的去接受,也不问钱花在什么地方。有一次母亲想儿子就到学校找儿子。找到学校在门口整整站了一天。门卫说:你儿子没回来。没回来到哪去了?母亲就在学校附近溜达,正好看到一群男孩子女孩子从餐厅出来了,有一个男孩子的背影像她儿子,他们刚吃完饭。母亲就向餐厅的服务员打听:刚才走过的那个孩子你认识吗?服务员说:那个同学啊,他是我们这的常客,经常请人吃饭。母亲愣在那里了。一句话没说,转身回家了。还是一如既往的儿子要钱就给。偶尔母亲会说“你省一省,妈妈身体最近越来越不好,年龄也大了,将来你一定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大学毕业以后这儿子就留在城里了,一年也就是回去看了他妈两三次。突然有一天他家亲戚打电话过来说:快点,你妈不行了,你快点回来一趟。他匆匆忙忙的赶回家,看见母亲躺在床上,确实不行了。母亲一看见他,伸手指着房梁上的一个篮,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篮子里面居然是给儿子攒的一千多块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其实他妈妈已经生病两三个月了,癌症晚期,但是一直都没有告诉儿子。老太太在床上躺了两个月,后背都烂掉了。看到这种情境,望着篮子里的钱,儿子一下子就受到自责了,眼泪流了出来。这就是中国的父母,临死的时候还想着她的儿子,而儿子在母亲的一生当中没有做出任何的回馈。为什么,难道我们这位老妈妈就应该付出?因为他们是相依为命,孩子三岁她开始守寡,孩子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于是母亲的导向是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精神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的导向一直是向母亲索取,走自己的人生路,因为母亲只教给他索取。两个人的家庭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也就是说母亲没有制定一个家庭目标,也没给儿子一个健全的人格。最后当儿子看见母亲焐烂得背和篮子里的钱时,他把脸上的眼泪擦干净,背着已经不能动弹的母亲在屋子里走了三圈,三圈以后母亲含笑离开人世。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这位学员说:我一辈子也不能原谅我自己。他说:有时晚上我想起我的母亲,我还哭。家庭导向不一致的结果是他一辈子受到良心的谴责。从此他不抽烟不喝酒,跟工作无关的一些应酬全部推掉,人性一下子就回归善的一面。但是这种改过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家庭目标是家庭生活中男女双方及每个家庭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要素,是保障生活质量优质化的重要基础。一个破碎的家庭或不和睦的家庭关系,都会影响女性及家庭每个成员的生活常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活质量水平。任何损伤婚姻家庭的行为,都有可能损害双方生活质量的重要支撑点,甚至使生活大厦倾塌。

家庭矛盾体现了怎样一种社会现象

家庭生活中的不愉快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带到工作中、带到社会上。作为公司老板的罗总在家里与太太吵了架,心里不痛快,上班时有可能脸色不好,说话比较生硬。这些本来跟秘书没什么关系,但是秘书正好拿个文件让他签,秘书看到老板的样子,就会想“干吗跟我率脸色。”等老板过来拿个文件问“看完了吗”,秘书直生生地回个“没看完”。这个别扭可就闹大了,老板生气的喊道“没看完你干嘛吃的”。

没有统一目标的家庭必然会产生许多家庭问题、茅盾,这些矛盾和问题肯定会影响到工作,蔓延到社会当中。普遍存在的家庭问题日积月累的会转变成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需要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解决。诸如已引起社会学家们关注的“家庭暴力”、“女性犯罪”、“未成年犯罪”等等社会现象无疑不是由缺失目标的家庭日积月累的小矛盾小问题造成的。最近网上报道一则新闻:因为和公婆闹矛盾,夏纯芳一气之下將和公婆居住的房屋烧了。她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2006年11月3日下午,夏纯芳外出回家,发现自己的手机和200元钱不見了,便怀疑是与她“过不去”的婆婆藏了。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准备与这个家同归于尽,于是找来打火机点燃屋內稻草。转眼间,房屋被引燃,119消防官兵及时赶到抢救,终于保住附近房屋和一家耐火材料厂,没有引起大的事故发生。两代人的生活习惯或在人情事故方面均有所不同,勉强住在一起定有摩擦,处理不好会引起更大的矛盾。

因为家庭纠纷、感情纠葛、家庭教育中的错位等家庭问题导致的各种犯罪也越来越成为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现象。就马加爵连杀4人一案来看,表面上看来马加爵杀人的原因是性格内向或家境贫寒,其实他真正的缺陷是以自我为中心。案发后马加爵的父母和姐姐、奶奶4人来到广西梧州被害人邵瑞杰的家道歉。4月3日,马加爵的父母和大姐从广西赶到云南开远被害人杨开红的家中,向杨的亲人下跪谢罪。4月5日,马加爵的父母和其大姐赶到云南怒江被害人唐学李家。马加爵的父亲写下了一封致歉信,信中写道:对不起,马加爵该死,我们没有教育好他,我们有罪,我们对不起你们家。当天,马家三人到唐学李的坟上进行了祭拜。儿子做错了事,为什么道歉的总是父母﹖孩子自我为中心的缺陷谁该负责?当然是父母,从父母道歉的行径可以断定应该是父母负责。越来越多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已经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家庭中目标倒置所造成的。孩子做错事承担责任的理应是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然而,许多父母却自己来承担孩子的错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24岁的儿子被指控持有大麻而被捕。在美国,持有大麻是一种轻度罪行,小戈尔必须面对审判。同样是面对丑闻,戈尔没有像中国的有些父母,又是声明,又是认错,他选择的是沉默。孩子犯错后,跟在后面忙不迭地道歉,于事无益,还是好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吧,让孩子学会做出合理的选择!

同样,由于家庭中目标冲突,女性作为家庭生活中重要的一员,由于其自身的性格弱点,极易成为家庭生活中被侵害的对象,长时压抑一旦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就会冲破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女性犯罪也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杨某本是一个善良、本分的农村女,由于婆媳关系不和,经常受婆婆及丈夫的欺凌。一次又因琐事被婆婆、丈夫打骂后,杨某在“你们打我、骂我,我就叫你们断子绝孙”的报复心理趋使下,亲手将掺有毒药的牛奶喂给了只有4岁的儿子。不和谐的家庭往往体现的是有问题的社会现象,诸如,包二奶现象、校园暴力现象、女性犯罪现象等等。而和谐的家庭体现的是和谐社会。相信没有人愿意我们的社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象,那么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应该为家庭的和谐付出自己应该做的呢?那么我们是不是为了和谐家庭应该构建自己的木暴行家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