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目标型家庭
5949300000017

第17章 孩子——家里的核心(3)

不知不觉间,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彼德·潘的年代了,比如他们会不停地发问,一直问到父母不厌其烦地警告,“请你闭上嘴好吗?”比如他们会在大家都累了的时候精力旺盛地活动,一直到家长恼火地说,“你能不能安静一点?!”比如他们会在干一件事情上出乎意料地慢,甚至让旁人都着急,“你就不可以快一点?”比如他们随时随地都想到玩乐,连谈话时间也不例外……而每当这个时候,每当父母拿出大人的理论、拿出经过时间的提炼而最终得到的大人的价值观对这些孩子们训斥的时候,他们总会仰起头,用着一种委屈而无法置信的目关看着你、看着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某个角落似乎被他们的这种毫不设防的感情刺入。

有一天一个高三的女生回到家里,因为一点小事,母女俩发生了矛盾,话赶话,越说越激烈,最后,母亲打了女儿。女儿一气之下,喝了敌敌畏,生命垂危,送到医院抢救,母亲后悔莫及。最后,人是活了,可是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母亲为了照顾女儿,提前退了休,每天推着轮椅,到处为女儿求医。父亲为了女儿欠了一大笔债。我们想,如果当母亲用高三学生的心来了解女儿,就会知道女儿正在进行紧张的高三总复习,压力比较大,再加上正处于青春期,情绪容易波动,不稳定。就会不和女儿一般见识,多点耐心,多点关心,这种不幸就不会发生了。这种悲剧,正是失败的家庭教育造成的。如果每一个父母能从思想上摈弃功利的一面,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心灵”去感受,用平等的态度去交流,使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有了思想自由感、安全感,就愿意说真话、实话,家长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排解烦忧,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

一个双休日,我领着两岁的女儿逛商店。刚开始女儿兴致很高,东跑跑细看看,可是不一会女儿却心烦意乱发脾气来了。我一边哄,一边劝,怎么也不管用。我急了,准备抱起孩子往外走。就在我蹲下身来的瞬间,才恍然大悟:原来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看去,看不见色彩斑斓的商品,而是晃来晃去的人腿和货架!怪不得孩子任性发脾气,原来和我心情不一样。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说:“现在孩子的想法真难搞懂!”。而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位父母都能帮助孩子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关键在于您是否进入孩子的心中,用他的眼睛去看他的世界;是否看到孩子功课之外的能力;是否注意将孩子作为一个立体“人”去教育,而不是一个学习的机器。要进入孩子的心中,察觉孩子的情绪,协助孩子澄清情绪、了解情绪,帮助孩子以言语表明情绪,并最终与孩子一起商讨解决之道,拉近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读懂孩子的心。孩子任性不听话,不接受大人讲的道理,往往因为大人不懂“小人”心。如果从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生活,孩子的心才能和我们相通。我们一旦读懂了孩子的心,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就会多一些顺利,少一些失误。

所以我们需要孩子的心来了解孩子。如果我们能用孩子的目光,用孩子的思维,用孩子的感情,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去告诉他我们爱他,让他能懂得爱,懂得关心,懂得生活中每一个他们需要懂得却还没有懂得的东西;去告诉他们做得正确,他们做得不对,他们还缺少了什么,或者他们正在拥有什么……是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渴望,让他们能更加快乐而勇敢地生活?而我们缺少的是不是被孩子所需要的尊重、理解、沟通?孩子的思考与成年人不同,他们无法区分幻想和现实。对他们来说,电视里的米老鼠是真实的,妈妈爸爸总是不理解这一点。他们希望知道,电视关上后,米老鼠会做些什么?如果妈妈爸爸的回答有时不够耐心,敷衍他,孩子就不会对答案感到满意。他们希望被爸爸妈妈认真对待,毕竟他已经长大了。想象力对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幻想并不是瞎编乱造,或是谎言。孩子需要用它们来理顺、理解自己的世界。他们用奇妙的想法来把不懂的事物间建立起前因后果。大人的世界中有那么多复杂的事物,如果它们与孩子的王国相矛盾,孩子就会“逆反”地对着干。而父母此时只需要努力用孩子的心理去解孩子的天地,就会发现,他们的世界充满天真和幻想,这是童年宝贵的礼物。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每个学生都渴望知道自己该如何走向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材,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成功并不能等同于成长。成功是家长给予孩子的目标,成长是孩子到达目标的道路。有个孩子,从小家境贫寒,他也期望成功,可在高考时他栽了跟头,语文考了不及格,总分也很糟糕,连找份正式的工作都危险,可他不在乎人们对成功的定论,在成长中学习,一路摸滚打爬,成了令人羡慕的世界级科学家,他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沈博士也曾经做过碌碌终生的思想准备,但成绩仅仅是一组苍白的数字,他随着成长的步伐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相继获得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哲学硕士学位,及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他回顾成长的道路问心无愧,他说他没有达到事业的巅峰,但是他没有愧对成长,这就是成功。那么我们的家长是寄希望孩子获得分数上的成功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向沈向洋一样通过成长走向成功。目标型家庭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是一次考试拿到第一还是某次比赛获奖,上电视露脸?相信我们每一位父母都期望孩子长大后能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那么首先是孩子通过成长才能长大,真正意义上的长大,不是读了大学还不会洗衣服的仅仅是生理上的长大。

如果你6岁的孩子在新年联欢会上表演出错,你希望他会有怎样的表现?是“以后再也不上台表演了,免得当着那么多小朋友的面出丑,”还是“我只不过事先没有排练或偶尔粗心罢了,如果我好好准备,超过别的小朋友绝对没问题!”或许你会觉得孩子持第二种态度是在说大话,但他的坦然和自信绝对比持第一种态度的孩子更为乐观和勇敢,也更容易战胜自己。如果父母能成功地引导孩子认同第二种态度,使其长久地保持“我一定能把困难战胜”的热情和信心,激励他努力再努力,那么父母无疑是给了孩子一种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促进孩子在失败中成长。这将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可是我们的许多父母只要求孩子成功画画在班上画最好、学习要拿第一、登台表演要获得金牌等等,不允许孩子失败。许多父母的孩子出现上面6岁小朋友表演失败,通常的反应是“在家练的好好的,怎么上台就不行,你怎么就那么笨,以后你还能做什么”一通数落。孩子以后就更不敢登台表演了。孩子永远停留在台下,他的成长受到了抑制,成功就更谈不上了。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要把一时的、短暂的成功当作孩子永恒的目标。要着眼于全局,孩子在长大、在发展,什么才是孩子走向社会以后能够自己走向成功?是成长,健康的成长,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沟通模式健康的成长。不是把“挫败别人”当作目标,而是把自己作为竞争对手,今天的我要胜过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又胜过今天的我,这次的我比上次的我还棒——让孩子为不输给自己而努力,在与自己的竞争中成长。说到底,这种看似不与人争的教育,其实是为了使孩子将来面对成人社会时能更有实力地竞争。

建议父母让孩子看看斯泰格的童话《小老鼠漂流记》,亚伯因为一场暴风雨流落孤岛,他尝试了造船、拉绳桥、堆石桥、飞行,还有用树枝弹射等方法,都不能成功地到对岸去,他的漂流瓶求助、烟雾求助信号也没有结果。这么多失败也没有把他打倒,在猫头鹰的威胁下他不断地储过冬食品,等待逃生的日子里他认真地和星星交流……亚伯在尝试中失败,在失败中逃生,在逃生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现在将亚伯放在任何一个了无人烟的地方相信他都可以生存。

人的一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个又一个的失败故事连缀而成的,人生再尝试中成长,在失败中成长,在成长中磨练、完善自我,那才是成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长是成功的垫脚石,我们追求的是更好的自我而不是最好的自我。我成长的故事才刚刚开头,但是,这成长的道路上却竖立着闪光的路标。其中有一块上面写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要寻找到这块路标,只有寻找到真正的自己,并且战胜自己,才能继续谱写自己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