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赵匡胤:宽厚和易
5794900000004

第4章 黄河启示

古老的黄河,像一条桀骜不驯的烈马,一路上涤荡着山岩,裹挟着泥沙,波翻浪卷,奔腾咆哮。经过了千回百转的冲波逆折,浩浩荡荡千里奔泻,不屈不挠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冲刺,决不停步,更不退缩。

赵匡胤离开汴京之后,正是沿着黄河大堤,由东向西,逆流而上。他没有目标,不知道路在何方,更不知道归宿在何处。只是怀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只身一人闯天下。他深信不疑,外面的世界一定很精彩,因为那是无数英雄叱咤风云、建功创业的大舞台,是自古以来,无数风流人物纵横驰骋,逐鹿问鼎的大战场。“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坚信自己一定会像中华历史上那些风云际会的英雄人物一样,在这个大舞台上一展身手。绝不是那些蝇营狗苟、庸碌无为的芸芸众生。

赵匡胤背着一个简单的包裹,手提一条哨棒,大步行进在黄河大堤上。略带湿润的河风吹在他那红色的脸膛上,扑在他那敞开的微微起伏的胸膛上,他感到十分惬意和自得,来到这个世界上二十四年了,今天才真正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他看着河床里那汹涌澎湃、翻滚喧逐的浑浊的浪涛,心中平添了无限的感慨。这条凶悍而又温驯、狂放而又多情的河流,中原大地的生命之源,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它浩浩东流,不舍昼夜,孕育了华夏的古老文明,阅尽了历史的风雨沧桑。在它流经的大地上,既创造过盛世的繁荣辉煌,也上演过乱世的凄惨悲剧。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在此饮马,然后扬鞭驱驰,奔向成功人生的终点;也不知有多少败军之将在此磨刀霍霍,最后却折戟沉沙,身败名裂。这里是英雄的摇篮,也是庸者的坟墓。我赵匡胤今日也是从你身边出发,你黄河作证,不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我今生今世誓不还乡。

在这条烟尘飞扬、人流滚滚的黄河古道上,赵匡胤独身一人已经奔走了十七八天。慢慢地,他那颗热血奔涌、滚烫沸腾的心开始冷静下来。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故人,他眼前的一切变得那样陌生。一种悲怆和苍凉的感觉不时地袭上心头。黄河大堤上,大堤以外的千年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逃荒的人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推着独轮木车的,挑着箩筐的,挎着破篮子的,拄着拐杖的,抱着婴儿的,一个个破衣烂衫,面色灰白而又浮肿,脸颊上淌着泥汗,挂着浮土。一群群,一帮帮,就像饿得眼睛发蓝的野兽,又像被人掏毁了窝巢的蜂阵,急匆匆、乱哄哄地从他的身旁流过。木轮小推车那“吱扭吱扭”的呻吟,孩子们不时发出的撕心袭肺的哭喊,像锥子一样刺痛了他的耳鼓,使他的心一阵一阵地紧缩。走着走着,一个老人扑倒了,他爬在地上,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了几下,就再也不动了。又一个妇女倒下了,她半躺在一个土坡上,看着身边那个四五岁的孩子,绝望地摇摇头,洒下几滴浑浊的泪水,便咽了气。一个年轻媳妇把怀里才几个月的婴儿,从自己那瘦小松软的乳房上摘下来,使劲地摇晃着,突然发疯似的嚎哭起来。孩子早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断了气。到处是“路倒”,到处是新坟,到处是哭喊。一幅幅惨不忍睹的景象令人毛骨悚然。此时的赵匡胤,才真正懂得了“哀鸿遍野、饿殍满地”的含意。他只觉得心里憋闷得慌,一种近乎要爆炸的憋闷。他多想找一个人说说话。可是这些来来往往的人群,就像在死神的手心里挣扎,正在急匆匆地逃命。谁也不理会他,谁也不跟他搭话。即使夜间住在客栈里,偶尔与人同宿一室,也是互相提防,不吐真言,猜疑多于信任,敌意多于友情。赵匡胤开始茫然了,他意识到,战乱不仅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仅戕害了人们的肉体,吞噬了人们的生命,使无数的人无家可归,而且在人们的心灵上也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感到孤独,感到苦闷,更深深地感到困惑和愤怒。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他多么想遇到一个知音,哪怕能有个与自己说说话的人也好。可是他失望了。从开封出发,他已经横穿了好几个州,经过了十几个县,他一无所遇,白白地付出了旅途的困顿和千辛万苦。

一个月以后,赵匡胤来到了潼关。一路上与他为伴,是逆向而行的黄河由北奔涌而来,在此拐个直角,浩浩荡荡向东飞泄而去。在这个转折点上,赵匡胤也面临着一个去向的选择,是继续沿着黄河向北走,还是向西而行?

赵匡胤开始犹豫起来,伫立在巍巍的黄河大堤上,再次注目着脚下那浩浩荡荡、滚滚东去的黄河,他突然想到,大河日夜东流,自己却一路西行,与黄河背道而驰,这莫非就是自己一路上毫无所获的原因吗?但转而一想,他又摇摇头,苦笑起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江、黄河一旦选择了自己的流向,就会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冲决一切羁绊,从不迟疑,更不回头。大丈夫处世,就应该有大江大河般的胸襟和气势。自己既已选择了西向而行,就应该顽强地走下去。俗话说,不到黄河心不死,而自己是过了黄河也不死心。越往西去,越是偏远荒蛮之地,天高皇帝远,人才匮乏,说不定再走下去,就会遭逢奇遇了。于是,他舍弃了北去,继续向西,向西。

几个月过去了,赵匡胤仍是一无所获,他在吃力地跋涉着,他在暗中较劲,与自己这蹩脚的命运抗争着。

在一个初秋的日子,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满身的风尘和土屑,来到了原州(今甘肃境内)。他决定在这里作短暂的逗留。一方面,他实在太疲劳了,需要休整一下;另一方面,他身上所带的川资已经不多了,再走下去,恐怕连吃饭的钱也没有了,他必须设法筹措一些川资。

可是到哪里去筹措呢,这里一无亲二无故,求借无门。虽然他有着一身上乘武功,但在这个贫穷偏远的地方,并无人识货。后来,他来到一家养马的财主家,提出为那家财主放马,只要有饭吃有屋住,工钱多少并不计较。那财主仔细打量一阵这个年轻人,见他身材魁梧,年轻力壮,满面灰尘却掩不住一股英挺之气,便很爽利地答应了。

从这天起,赵匡胤开始了他牧马人的生活。平展展的大草原广袤无边,间或有几束野菊花星星点点地点缀其间,在无力的秋风中晃动着。秋高气爽,蓝天丽日,白云悠悠。在这空寂寥廓的天地之间,十几匹老马在懒散地迈着步子,东一嘴西一嘴地啃着青草。赵匡胤扔掉马鞭,仰卧在一片厚厚的像软绒般的草丛里,凝神注视着湛蓝的长空中那不断变幻着的云朵和偶或在云朵间穿行盘旋的老鹰,心中不觉好笑。自己本应是一只搏击长空、笑傲云海的苍鹰,如今却像只满地觅食的老母鸡;自己本应是一个身骑骏马、叱咤沙场、驰骋冲杀的大将军,如今却落了个为人放牧的马夫、佣工。他感叹造物弄人,命运不济。他觉得内心有一种不平之愤要发泄,他忽然地尖厉地呼啸一声,腾的跃身而起,冲到一匹壮硕的黑马身边,翻身上马,双腿一夹,左手攥着马鬃,右掌狠拍马臀,他要在这大草原上狂奔驰骋,纵声舒啸。可是他又一次失望了,那匹马貌似健壮,却不堪驱使,见有人乘上马背,只慌乱地小跑了几步,便又笨拙无力地蹒跚而行起来。赵匡胤无可奈何地跳下马来,这本是些犁田驾车的畜牲,只配在这个小天地里吃草、干活,了此一生,与自己本非一路。赵匡胤只好又回到草丛中躺下,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慢慢地便有些迷糊,鼾声渐起。

突然,一阵“嘚嘚”的马蹄声和嘈杂的吵嚷声传来,赵匡胤一个激灵惊醒,“嗖”的一声,一跃而起。却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骑在马上,头戴金凤盔,身披黄金甲,罩一袭猩红锦袍,腰系丝绦宝带,显得极是精神。手下带着二三十名喽啰,正在吆喝围圈着自己所放牧的那十几匹马。匡胤一看,不禁大怒,顺手拾起身边的哨棒,断喝一声:“是哪方的蟊贼,大天白日敢来偷马?”说话之间,已飞掠到骑马人身前,横身拦住去路。骑马人却哈哈笑道:“放马的红脸汉子,识相点让开路,饶你不死。爷爷乃驼峰山大王王审琦,今日从此路过,见有些许马匹,欲借往山中拉车运粮。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爷爷行事光明磊落,岂能言盗?”匡胤冷笑一声:“看你金盔金甲,堂堂五尺男儿,还当是哪路英雄,原来是些山贼草寇。今天算你倒霉,撞到爷爷手里,断不容你这伙打家劫舍的强盗胡作非为。”说罢,出手如飞,哨棒挟着一股劲风,直向王审琦面门劈去。王审琦忙举刀架住,只听“砰”的一声,便觉力道深沉,震得虎口发麻,心中暗忖道:“一个放马的汉子,哪来得这大力气?”当下不敢怠慢,挥刀疾进,一招紧似一招,指望以精熟的刀法把这汉子降伏。孰料赵匡胤一条哨棒施得有章有法,丝丝入扣。二人一个马上,一个马下,战够多时,难分高低。二三十个喽啰站立一旁,直看得目瞪口呆。大王脾气逞强好胜,没有他的话,谁也不敢上前打援手,只有呐喊助威的份儿。二人打了约半个时辰,赵匡胤卖个破绽,王审琦操刀欺进,匡胤一手举哨棒架开,身躯轻纵,一手舒展,大喊一声:“下来吧!”将那王审琦拽下马来。翻身骑在审琦背上,抡拳便打。不料那王审琦躺在地上,却咯咯地笑了起来,说道:“打得好,打得好!”

赵匡胤见此人不求饶命,却在发笑,甚是奇怪,便问道:“你笑什么?”王审琦道:“审琦自出道以来,从未遇过对手。今日被你一个放马的打败,可见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想你武功如此了得,却在此为人牧马,定是虎落平川、龙搁浅滩。今日能结识这么一个英雄,王某还不该笑吗?”匡胤见他话说得不俗,颇有些英雄气概,便动了惺惺惜惺惺之念,急忙放他起身,说道:“我看你也非凡夫俗子一流,且放你一条生路,赶紧带上你的人走吧。”那王审琦立起身来,也不顾得浑身泥土,上前深施一礼,嘻嘻笑道:“小弟倒不想就这样回去。”匡胤奇道:“这是为何?难道非要带走这些马匹?这可是人家的马,我可做不了主。”王审琦道:“审琦不是这个意思。今日得遇英雄,岂可失之交臂?小弟意欲邀英雄到敝山寨暂住几日,以慰渴慕之情。”

匡胤这些日子为人放马,心情本来十分郁闷烦躁,加上一路未遇知音,也极想交几个知己朋友,当下见王审琦相邀,欣然同意。即时把马匹给东家送回,便同王审琦等人说说笑笑,向驼峰山赶去。

一行人如电闪星飞,梭行箭走,很快来到了驼峰山。远远望去,但见双峰并峙,巍巍然直插云霄,真如一只巨大的骆驼在天地间缓缓行进。山上千年翠柏,百代古松,蓊蓊郁郁,遮天蔽日。深涧高岗,危岩悬壁,山势十分险要,确是个卧龙藏虎的好所在。

上山后,在酒桌上,王审琦道:“我初见赵兄,便见仪表非凡,知非俗辈。今日一席话,更知赵兄乃嫉恶如仇,敢作敢为的一代豪杰,他日定可大有作为,得遂青云之志。自今日之后,我与山寨二当家张令铎弟兄二人,愿为赵兄牵马坠镫,唯赵兄马头是瞻。”赵匡胤也问道:“看二位为人、武功,皆非等闲之辈,何以在此山中落革,干些剪径截劫的勾当?”王审琦道:“赵兄有所不知,我与令铎乃姑表兄弟,本是原州山中猎户,良善家子弟。我二人从小情性相投,喜好舞枪弄棒,投名师学武,习得几路拳脚。原想有一身好武艺,也好护家防身,打猎为生,一家人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不想生逢乱世,兵来匪去,官贪吏凶,苛捐杂税日日交逼。那日我兄弟二人上山打猎,不想官府派人到家中勒索,抢去家里所有的珍贵毛皮和粮食衣物。老父年迈,上前阻拦,竟被那些禽曾不如的衙役们拳脚相加,毒打一顿。连气带伤,几日后伤发身亡。我兄弟二人气愤不过,乘夜间潜入县衙,杀死了狗官。因无处躲藏,便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此驼峰山扯旗造反。如今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贫苦民众衣食无继,生路断绝。见我二人举事,便纷纷来投,如今这山上已有三五千人。”王审琦说完,张令铎一脸愤懑之色,捧起酒碗又敬赵匡胤一碗道:“赵大哥与我等有缘,何不就留在驼峰山上,杀富济贫,行侠仗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岂不快活?”王审琦道:“兄弟也正有此意,若赵兄能留在山寨,我兄弟二人愿奉赵兄为山寨之主,以赵兄之英武干练,雄才大略,焉愁山寨不能兴旺?”赵匡胤见王、张二人盛情殷殷,很受感动,先举酒回敬二人一碗,笑笑道:“多谢二位美意。久闻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乡。如今世道混乱,群雄竞起,四方干戈扰攘,正是大丈夫一展身手的好时机。在此山寨打富济贫,终是小打小闹,虽能泄一时之忿,却难有大的作为,更不能扫平丑恶,收拾乱世。以我之见,当投身军戎,寻一英明之主,一刀一枪建功立业于疆场。小而言之,可以图个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大而言之,可以荡平乱世,救拔黎民脱身苦海,那才不枉为人一世。”王、张二人见赵匡胤不肯留在山寨,知他志存高远,驼峰山一湾浅水,难以让他容身。当下便不再苦留,只是频频劝酒。王审琦又说道:“赵兄既不肯屈就,小弟们也不敢强勉。只是小弟还有个请求,不知赵兄能否俯允?”匡胤道:“贤弟有话请讲。”王审琦道:“小弟与赵兄一见如故。我兄弟愿与赵兄结为金兰之好,只是我等出身寒微,恐辱没了兄长。”

说到结拜兄弟,赵匡胤倒是十二分愿意。他从小便喜好结交朋友,走到哪里都有一帮小兄弟围着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便逐渐地认识到,在这个到处都充满着混乱和血腥的多事之秋,要办成一件事,就非有一帮铁哥们和好兄弟不可。俗话说:“篱笆要有三个桩,好汉要有三人帮。”何况自己志在干一番惊天地地的事业,生死之交,心腹密友越多越好。想到此,赵匡胤欣然同意道:“能与二位结为兄弟,为兄求之不得。兄弟之间,誓同生死,要的是志同道合,意气相投,怎能只论门第高低?岂不闻古人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张二人闻言大喜,即忙命喽啰们摆设香案,烧上三炷高香。三人在香案前拜了八拜,抓来一只大红公鸡,取一柄利刃在鸡脖上一抹,将鸡血在三个酒碗里滴滴答答地洒上一些,三人端起酒碗,互相照了照,一饮而尽。论过年龄,赵匡胤与王审琦同岁,论月份为长,王审琦次之,张令铎老三。当下三人结为生死之交,王审琦吩咐重新整备筵席,三人传杯送盏,谈论时事,开怀畅饮,不觉饮至更阑时分,已是杯盘狼藉,酩酊大醉。

又住了几日,赵匡胤执意告辞上路,这一天一早,匡胤辞别众人,就要乘早赶路。

王审琦、张令铎高声喊道:“大哥慢走,且受兄弟一拜。”说着便行大礼,匡胤也连忙还礼。王审琦道:“兄长此一去,我们兄弟又不知何日才得相见。我兄弟二人本应与大哥共赴前程,无奈眼下尚有山寨和数千人马在此,难以相随。有朝一日大哥有了合适去处,我们一定前往投奔。

张令铎又道:“大哥就要远行,山寨中别无长物,聊备黄金白银各千两,以表兄弟心情。”匡胤连连摆手:“弟兄们的美意,匡胤心领了。但我一人出门在外,哪里用得了这么多金银。二位兄弟权用它好好地将养军士,训练兵马,将来或许能派大用场。”说什么也不肯接受。

王张二人见他执意不收,只好作罢。那张令铎却转身从马上取下一件兵器,对匡胤说:“大哥只身闯荡天下,身边只有一条哨棒,怎么能行?这几日,我为您打制了一件兵器,大哥用用如何?”匡胤接在手中,却是一条紫檀木蟠龙棍,两端箍以紫铜,中间以银丝镶嵌成一条飞龙。茶碗口粗细,六尺半长短。用手掂了掂,轻重适中,心中十分高兴:“这件兵器甚合我意,谢谢二位兄弟。”又对送行的人们深深一揖说:“诸位请留步,匡胤告辞了,咱们后会有期。”说着,背起行囊,提起蟠龙棍,便转身大踏步地向西走去。

这一路上,一条山路伸向大山深处,蜿蜒崎岖,斗折蛇行。此时正是熹微初露,东方欲晓之时。天上的云霞就像五彩斑斓的织锦,在微微的晨风中飘散聚会,渐渐地变成了一团团红色的火焰。当赵匡胤登上一座山峰,回首东望时,只见一轮红日从橘红色的云海中缓缓脱身,喷薄而出,正在冉冉升起。他顿时感到了一阵莫可名状的兴奋和激动,浑身就像有一种无法遏制的力量,在涌流,在奔腾。这位从小便不爱读书,更不爱吟诗作词的汉子,此时不知为什么,却突然诗兴大发,对着千山万壑放声喊道:

欲出未出光辣达,

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到天上来,

赶却流星赶却月。

这是诗吗?冷眼看来,既不合平仄,也更毫无文采可言,实在算不得诗。但它确是赵匡胤这位叱咤风云,经天纬地的历史巨人一生中留下的不多的几首诗作之一。细细品味,便觉得它大气磅礴,让人振奋。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便将他气吞万里,倒转乾坤的雄心壮志痛快淋漓地和盘托出。

据史书记载,赵匡胤离家之后,沿着黄河西上,浪迹河南、陕西、甘肃,一无所获,穷途落魄,无脸回转家门,只得硬着头皮,转而向东,沿着汉水,前往湖北投奔复州防御使王彦超。王彦超看到这个同事的儿子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眼都没抬,只是拿出十贯钱,像打发一个叫花子似的就让他上路走人。这真是龙困浅滩遭鱼戏,虎落平阳被犬欺。赵匡胤怀着一肚子窝囊气,又奔波到随州。随州刺史董宗本倒是看在与他父亲同殿为臣的份上,勉勉强强收留了他。可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却不买这个帐,看不起这个远道而来的穷朋友,他经常仗势欺人,对赵匡胤横加侮辱。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可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也实在难过。一次,赵匡胤同董遵诲两人一起谈论用兵打仗,饱食终日的公子哥在这一点上自然不是赵匡胤的对手。董遵诲大感失去了面子,竟然恼羞成怒,挖苦道:“阁下既然这样足智多谋,才华盖世,又怎会落得今天这种地步呢?”说完,扬长而去。赵匡胤感到难以再在此地呆下去,只好又踏上流浪的征程。

囊中羞涩的赵匡胤此时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只好寄身和乞食于佛舍僧寺。有一老僧善观相,还擅长占卜,见赵匡胤风尘劳顿,仍紫面丰颐,一袭破衣却不显寒酸之态,暗中称奇。待一交谈,更觉此人不可小看。他告诉赵匡胤,汉水以南各个政权都比较稳定,发展前途不大,北方正处乱世,正是英雄有所作为之地,因而赵匡胤应北上而不能南下。老者认定此人日后必会发达,不但对他客气有加,而且厚赠金钱,送其北归。

这天,赵匡胤来到宋州归德府。城中有一高辛庙,前往进香和占卜者络绎不绝。赵匡胤一来百无聊赖,二来也想占卜一下自己的命运,便随着人群向庙内走去。

高辛氏是上古帝喾之号,相传他是黄帝之曾孙,尧帝之父,居亳。亳州在涡水之滨,属归德节度使。此地因系高辛氏所居之地,因此,高辛庙在所有的庙宇中最大,日复一日,香火不绝。

赵匡胤进庙后,首先怀着神圣的心情观看了庙宇的宏大建筑,接着便在一尊高大的高辛氏泥塑像前停留下来。望着塑像,他不禁想到,高辛氏不愧是上古之明君,他即位后,广施恩泽,训及万物,闻言善辩,洞察幽微,顺应天意,体恤万民,仁厚而威严,慈爱而笃实,教养百姓顺性利导,取地之财物节制使用,持中庸之道平治天下,克己修身臣民景仰,如此帝王理应光照千古,垂范后世。当今乱世,倘有这样的明主降临,定能化乱为治,天下太平。赵匡胤也真心希望高辛帝的在天之灵能够给予他力量和勇气,福佑他事业有成。

赵匡胤这样想着,便郑重地在塑像前叩了三个响头。这当儿,有两香客前来,他们燃上三炷香,拿起香案上的杯珓占卜起来。赵匡胤好奇地走上前去,待那几人占卜已毕,他也拿起了杯珓,默默祈祝:“此行若得一小校,请赐吉兆。”赵匡胤随手一掷,结果却仍是不吉!

赵匡胤心想,求一小校即不吉,那就求一钤辖。于是赵匡胤又第二次抛掷,仍不吉。赵匡胤不甘心,又一级一级地问卜,一直到节度使,那杯王交仍未显示出吉兆。

赵匡胤有些泄气了,暗忖,也许我命中注定不是做官的料,只能庸碌此生了。

人在窘急之时会不顾一切的。赵匡胤见自己这样背运,索性没有了负担,问卜前的虔诚和胆怯也一扫而光。他带着几分怒气将杯珓用力一掷,大声发问:“我能当天子吗?”

赵匡胤本来是想掷完就走的,因为他不愿看到令他晦气的结果。但就在他有意无意地将目光投射到香案上时,却吃惊地发现,那杯珓一俯一仰,是圣珓!

赵匡胤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又仔仔细细地看过,一点不错,是圣珓!此刻,赵匡胤又不禁害怕起来,怎么贸然出此狂言,若叫人听到这还了得?所幸旁边无人,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袭上心头的恐惧又代之以无法言说的喜悦。

赵匡胤得意洋洋地走出了高辛庙。占卜的大吉使他忘却了艰辛和冷眼,他要按照僧人的指点继续北行,直奔他向往中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