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读二十四史学领导智慧
5721300000047

第47章 找准关键,操纵全局

能够完成恢宏大业的政治家往往具有超人的眼光,能够于纷繁复杂的表象当中看清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进而凭借自己独树一帜的领导智慧,把看似不可能做成的事情做成。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代的两位著名相臣也是出色谋略家苏秦、张仪所提出的策略,两位相臣不仅是合纵与连横这两大策略的提出者,而且也是实践者,他们分别利用这两大策略,在战国诸侯间纵横捭阖,对战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国后期,面对东方六国的合纵抗秦,秦相范雎又在连横策略的基础上,为秦国设计了“远交近攻”的统一方略,并得以有效地实施。

合纵连横与远交近攻是中国古代谋略史上的一座高峰,对后世谋略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到合纵连横,我们不能不从它的起始年代——战国时代说起。

在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后,战争日益频繁而剧烈,各国力量的消长发生着不断的变化。魏国是战国初年的一个强国,文侯、武侯两世,魏灭中山国;东面屡败齐人,兵锋曾一度进至齐长城(今山东汶水一带)和灵丘(今山东高唐南);西南侵入秦之河西,一再挫败秦人的进攻;南面又占领了黄河以南的大块土地。然而,经过几十年的角逐,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魏惠王继位后,承魏之强,十分骄横。他自恃强大,四面出击,结果受到四方夹攻,屡吃败仗。东面魏分别于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今山东曹县)之战和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今山东菏泽东北)之战大败于齐。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今山东滕州)相会约和,互尊为王,承认魏齐的对等地位。西面的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国势蒸蒸日上,不断东进,魏首当其冲。到公元前328年,秦既得河西全部魏地,黄河天险,在秦掌握。从此,秦不断攻夺河东魏、赵土地,主力则出函谷关攻击韩国。

魏国在败于东方的齐和西方的秦后,势力日益衰弱,代之而起的是齐、秦两国。齐、秦二强遥相对立,不断扩充地盘,危及邻国。当一强攻势凌厉时,受攻国便常常乞求另一强国出来支援和保护,或几个较弱的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除齐、秦两强不断发动攻势外,其他各国之间也是连绵不断地发生争战。这样,随着形势的变化,各国之间的相互结约联盟,也在不断地变化:既没有稳固的朋友,也没有世敌。这种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结构活动被称为“合纵”和“连横”。所谓“合纵”、“连横”,据《韩非子·五蠢》说:“纵者,合众弱(山东六国)以攻一强(秦)也;而衡(横)者,事(投降)一强以攻众弱也。”从地域上说,古人以南北为纵,东西为横,所以“合纵”就是从燕到楚的东方各国,南北合成一条直线,共同反对西方的秦国;秦居西方,联合东方六国中的一国或几国,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余国,故称“连横”。“合纵”之术是由苏秦创立发起的,而与“合纵”相对的“连横”说则由张仪创立。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人,生卒年不详,早年就学于齐,与张仪一起随鬼谷子先生学游说之术。初游诸国,大困而归,为父母兄弟嫂妹妻妾所冷落嘲笑。他从此发愤读书,刺股而诵,遍观群书,得到周书《阴符》,精心研读,受益匪浅。他先后曾游说周显王、秦惠王、赵肃侯,均未得到重用。前334年,他又游说燕文侯,大讲合纵的利益,得到其赏识和支持,燕文侯送他车马金帛,去联合各国。苏秦劳力奔波,先后出使赵、韩、魏、齐、楚,竭力说服各国合纵抗秦,五国皆从。于是,六国合纵,以苏秦为纵约长。苏秦一人佩六国相印,并相六国。苏秦制定合纵的规约,其大致如下:

若秦攻韩魏,则楚攻秦后路,齐出兵助楚,赵、燕作声援;若秦攻齐,则楚攻秦后路,韩守成皋,魏阻秦道路,燕出兵救齐,赵作声援;若秦攻楚,则齐、魏出兵救援,韩断秦道路,赵、燕作声援;若秦攻赵,则燕出兵救援,韩守宜阳,楚屯武关(今陕西商县东),魏驻兵黄河南岸,齐渡清河;若秦攻燕,则韩、魏出兵援救,赵守常山(今河北正定),楚屯武关,齐渡渤海援燕。

苏秦的这个合纵规约,各国互助、互援、互利,对秦国是一种威胁。东方六国虽皆弱于秦国,但若联合起来,其土地面积是秦的5倍,兵力是秦的10倍,力量远超过秦国。如果六国坚持合纵,秦的东进兼并战争将受到极大的影响。苏秦游说合纵成功后,回赵国,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向秦宣布六国合纵,秦兵10余年间不敢出函谷关。其后,秦使公孙衍(即犀首)约齐、魏,齐、魏伐赵,赵王责苏秦,苏秦恐惧,由赵入燕,至此,纵约方解散。

既然山东六国合纵对秦国十分不利,那么踌躇满志的秦统治者是不会袖手旁观的,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对合纵进行破坏、阻止,并针锋相对地施以对抗之术。于是,与苏秦合纵主张相对的连横策略便应运而生。“连横”又称“连衡”,它是由秦相张仪创立、倡导并实施的。那么,张仪又是何许人也?

张仪(?-公元前310年),为战国时魏国贵族后代,曾与苏秦同学于鬼谷子。出师后,张仪初次游说诸侯,南涉楚国,楚相昭阳大会宾客,席间,楚国无价国宝“和氏璧”丢失。昭阳疑为张仪穷困行窃,便对他施以鞭笞,拷打逼供。当他遍体鳞伤、跌跌撞撞地赶回家后,便张大嘴巴,询问妻子:“视吾舌尚在否?”妻子不解其意,笑而答曰:“舌在也。”于是他欣慰地说:“足矣。”之后他投奔故人苏秦。此时,苏秦正奔波于六国间,游说诸侯合纵抗秦,适逢秦国大破魏军,生擒龙贾,苏秦恐秦继续用兵,惊散列国合纵,便想派人游说秦国,使其暂缓出兵。正巧同窗来奔,便故意恶言相辱,激励张仪入秦游说。张仪入秦途中,苏秦暗中派其舍人侍奉张仪,资助张仪,直到张仪入秦为客卿后,苏秦所派舍人才露出庐山真面目,向张仪说明实情,张仪听后感叹道:“嗟呼!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其实,苏、张二人术出一辙,才能不相上下,谋略也在伯仲之间,只是两人所选择的施展才智的对象不一。也正在这方面,张仪较苏秦谋高一筹:苏秦想把一盘散沙般的东方列国强行捏合一起,对抗秦的统一,自然会是事倍功半;而张仪立足于蓬勃发展的秦国,再灵活巧妙地运用机谋权变,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

张仪入秦后立刻受到重用,初被任为客卿,一年后便升为秦相。此后,他便以秦国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力量为支点,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巧言善辩及多年的阅历、对列国形势的洞悉,对六国展开了旋风般的外交攻势。他不辞辛苦,游说于东方六国,或虚声恫吓,或以利相诱,最终达到“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的目的。他所倡导和实行的这种策略被时人称为“连横(衡)”。

公元前324年,由秦入魏的魏相公孙衍(犀首)力主合纵抗秦,他发起魏、赵、韩、燕、中山(被魏灭后又复国)“五国相干”(即互尊为王),其意为联合抗秦,但没有采取具体行动。与此同时,张仪便联合齐、楚,与五国对抗,破坏了他们的合纵。

公元前322年,张仪精心策划,让秦王免除他的相国之职,暗中遣他去魏国活动,意在离间东方诸侯的合纵,并劝说魏、韩与秦连横,攻打楚、齐。魏惠王正在内外交困之际,对张仪的到来十分重视,并立刻任之为相。张仪对魏国内政了如指掌,再加上他的巧嘴利舌,不论是正理还是反理,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合情合理。他站在魏国的立场上,像是在为魏国积极谋划,他为魏王分析魏国的形势和发展策略,指出苏秦的合纵抗秦难以成事,他说:“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并大讲背秦之危害,联秦之利处,说:“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魏国的河西之地),据卷、衍、燕、酸枣(都属河外),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而梁(魏)不北,梁不北则纵道绝,纵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秦折韩而攻梁,韩怯于秦,秦、韩为战,梁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为大王患也。”所以,“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极力劝诱魏王与秦连横。为使魏王采纳,他恫吓道:“大王不听臣,秦下甲士而东伐,虽欲事秦,不可得矣。”

魏王不明真伪,最初采纳了张仪的主张,而且在以后的数年中,每当魏王有所动摇时,张仪便暗暗约会秦兵伐魏,予以威吓。魏国对外方针的转变,为秦国的发展及分头打击东方各国争取了时间。直至前319年,魏国才发现张仪是为秦国活动,便驱逐张仪,以公孙衍为相,张仪复返秦国为相。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串连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出兵抗秦,推楚怀王为纵长。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合纵活动。但是,由于各国利害不同,因之态度各异:楚并未出兵,出兵的主要是韩、赵、魏,另外,燕、齐及匈奴派了少数兵参战。次年,秦军与韩、赵、魏联军在修鱼(今河南原阳)决战,结果三晋大败,8.2万人被消灭,五国的合纵抗秦初举告败。此后,秦国又连连进攻韩、魏,韩、魏割地求和,与秦结盟。秦主力南向击楚。

但是,当时楚与齐国已结成联盟,两国相约,彼此互救,共同抗秦。秦国君臣认识到必须拆散齐、楚合纵,才能各个击破。于是秦派张仪到楚,鼓动楚背齐联秦。张仪见到楚王说:“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利欲熏心,闻之大喜,庸碌的群臣也纷纷向楚王恭贺。惟有谋臣陈轸等看破张仪的伎俩,奉劝楚王不要上当,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秦国目前之所以看重楚国,是因为和齐结为盟国。如果闭关绝约于齐,楚必孤立。秦国凭什么贪婪一孤国而又无端地予之六百里土地呢?一旦张仪之计得逞,返回秦国后,肯定会背负其诺言的。这样,楚国北与齐绝交,西又结患于秦国,一举而树两强敌啊!楚王不听,遂闭关绝齐,并请张仪为楚相。张仪完成使命后便返回秦国,楚王遣将军逢丑父随之到秦受地。

张仪回到秦国,便佯装醉酒失足坠车,卧病不朝三月之久。楚王猜测可能是楚绝齐不深,惹得秦国不满所至,于是便派勇士北行,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遂折节而结好秦国。张仪见大功告成,便上朝理事。逢丑父前去讨地,张仪更改前言,说:“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与之争辩,说是张仪在楚答应的是“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张仪反赖他将“奉邑六里”误听为“商於六百里”。逢丑父将此讯归报楚正,楚王大怒,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大败,死甲士八万,失汉中郡。

次年,秦为了推行连横策略,主动提出分汉中郡之半给楚,以求和好。楚王却“愿得张仪,不愿得地”,以泄往日之恨。张仪闻之,主动请命出使。张仪到楚国后,楚王立刻将其囚禁,欲择日杀之。

张仪却泰然自若。他求人找来他的故友、楚王的近臣靳尚,如此这般地授计一番。靳尚依计行事,他先去奏楚王,说:“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无秦,必轻王矣。”楚王闻此言便有所犹豫。靳尚又去见楚王宠姬郑袖,对她说:“秦王甚爱张仪,而王欲杀之,秦欲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以美人聘楚王,以宫中善歌者为之媵。楚王重地,秦女必贵,而夫人必斥矣。夫人不若言而出之。”郑袖涉身利害,便日夜缠住楚怀王,要他放出张仪。楚王经不住两方夹攻,便赦免张仪,厚礼相待。张仪乘机进言楚王,他极力宣扬秦国武力的强盛以及秦、楚交恶之害,讲述合纵不可凭恃,劝解楚王与秦结盟,他说:“且夫纵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数举兵,危亡之术也。”“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已下……不至十日而距扦关。扦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则(楚)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并诱惑楚王:“大王若能听臣,臣请使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室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勿相攻伐。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楚王抵不住张仪的威逼、利诱,便与秦国再结盟约。

张仪离楚,顺道抵韩,他又用同样办法,使韩国与秦结盟。接着,他又去赵、燕等国游说。

张仪洞悉各国形势及要害所在,又工于权变,擅长鼓动,因而每每连横破纵得手,为秦国的东进和强盛立下了不朽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