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读二十四史学领导智慧
5721300000031

第31章 求贤尊贤才能用贤

管人者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事情做好,为此,应该把各有所长的贤能人士请到自己的身边,让他们的特长为自己管人的目标服务。如果请之不得,那就要去求。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的国家。这同国君魏文侯(魏斯)的贤明是分不开的。他最大的长处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器重品德高尚而又具有才干的人,广泛搜罗人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因此,许多贤士能人都到魏国来了。

魏国有一个叫段干木的人,德才兼备,名望很高,隐居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想同他见面,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一天,他坐着车子亲自到段干木家去拜访。段干木听到文侯车马响动,赶忙翻墙头跑了。魏文侯吃了闭门羹,只得怏怏而回。接连几次去拜望,段干木都不肯相见。但是,魏文侯对段干木始终非常仰慕,每次乘车路过他家门口,都要从座位上起来,扶着马车上的栏杆,伫立仰望,表示敬意。

车夫问:“您看什么呐?”魏文侯说:“我看段干木先生在不在家。”车夫不以为然地说:“段干木也太不识抬举了,您几次访问他,他都不见,还理他干什么!”魏文侯摇了摇头说:“段干木先生可是个了不起的人啊,不趋炎附势,不贪图富贵,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这样的人,我怎么能不尊敬呢?”后来,魏文侯干脆放下国君的架子,不乘车马,不带随从,徒步跑到段干木家里,这回好歹见了面。魏文侯恭恭敬敬地向段干木求教,段干木被他的诚意所感动,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魏文侯请段干木做相国(当时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段干木怎么也不肯。魏文侯就拜他为老师,经常去拜望他,听取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见。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人们都知道魏文侯“礼贤下士”,器重人才。一些博学多能的人,如政治家翟璜、李悝,军事家吴起、乐羊等都先后来投奔魏文侯,帮助他治理国家。

当时,魏国已经建立了封建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可是,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还存在不少奴隶制的残余。这些东西严重阻碍着魏国的发展。魏文侯决心加以改革。他任李悝为相国,经常同他商讨国家大事。李悝也积极地提出许多建议。

有一天,魏文侯问李悝,怎样才能招募更多有才能的人到魏国来,李悝没有回答,反问道:

“主公,您看过去传下来的世卿世禄制怎么样?”魏文侯说:“看来弊病甚多,需要改革。”李悝点点头说:“这个制度不改,就不可能起用真正有才能的人,国家就治理不好。”原来,按照“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的封爵和优越俸禄是代代相传的,父传子、子传孙,即使儿子没什么本领,没立什么功劳,照样继承父亲的封爵和俸禄,享受贵族的种种特权,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只因为不是贵族,就被这种制度卡住了,很难得到应有的地位。李悝把这个问题分析给魏文侯听,魏文侯十分同意他的看法。又问:“那么如何改革呢?”李悝早就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我们必须废除世卿世禄制。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谁有本事有功劳,就给谁官做,给谁俸禄;按本事和功劳大小分派职位;有功的一定奖赏,有罪的适当处罚。对那些既无才能又无功劳而又作威作福的贵族,采取断然措施,取消他们的俸禄,用这些俸禄来招聘人才。这样,四面八方的能人贤士就会到魏国来了。”魏文侯听了,非常高兴,叫李悝起草改革的法令,不久就在全国执行了。这项改革,剥夺了腐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增加了新兴地主阶级参预政治的机会,为巩固魏国的封建政权创造了条件。

接着,魏文侯又采纳了李悝的建议,在经济上进行了改革。李悝算了一笔细账: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民,种二十亩地,每年收获的粮食,除去交租纳税和自己家的口粮以外,就剩不下什么了,如果遇到生病办丧事,或者国家增加苛捐杂税,日子就更难过了。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就必须增加粮食产量。当时魏国大约有几百万亩土地,除去山、河、城、邑,可耕地只有六百万亩。如果农民精耕细作,每亩可增产三斗粮食;相反,就要减产三斗粮食。这样一增一减,全国就相差一百八十万石粮食。所以,他建议实行“尽地力”的政策,就是积极兴建水利,改进耕作方法,以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同时,李悝还创立了“平籴”法:丰收年景,市面上粮价便宜,为了不使农民吃亏,国家把粮食照平价买进;遇到荒年,市面上粮价昂贵,国家仍照平价把粮食卖出。这样,不管年成好坏,粮价一直是平稳的,人民生活比过去安定,国家的赋税收入也得到了保证。

李悝还搜集整理了春秋末期新兴地主阶级制定的法律,创制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纪》,用法律形式把封建制度固定下来,保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特权。

魏文侯很赞成李悝的主张和措施,实行了这一套办法以后,魏国很快就富强起来了。

魏文侯看国家实力增强了,就要去攻打中山国(今河北省定县一带)。翟璜推荐乐羊做大将,说他文武双全,善于带兵,准能把中山打下来。可是有人反对,说:“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当大官,他肯出力拼命地攻打中山吗?只怕他疼爱儿子,到时候会心软。”翟璜说:“乐羊可是一个忠心为国的人。乐舒曾经替中山国君聘请乐羊去做官,乐羊认为中山国君荒淫无道,不但没去,还劝儿子离开。可见他是很有见地的。”文侯把乐羊找来,对他说:“我想让你带兵去平定中山,您儿子在那儿做官,怎么办?”乐羊说:“大丈夫为国家建功立业,要是破不了中山,甘愿受处分!”魏文侯就派他为大将,带领兵马,去攻打中山。一连几仗下来,中山兵大败。魏军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中山国的都城,并且把都城包围起来。中山国国君十分恐慌,一面加紧城防,一面逼着乐舒劝说乐羊停止攻城。乐舒不得已,只得登上城楼大叫,请父亲来相见。乐羊出来,不等乐舒开口,就把他大骂一通,要乐舒赶紧劝中山国君投降。乐舒请求乐羊暂时不要攻城,等他同国君商议。乐羊同意了,给他们一个月的期限。一个月过去了,中山国又要求缓期一个月。这样三次,乐羊也没攻城。原来他是考虑,中山城池坚固,硬攻伤亡太大,不如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来收买民心,等待时机再把都城拿下来。谁知魏国朝廷上一些嫉妒乐羊的人乘机到文侯跟前说起他的坏话来了:“主公请看,乐羊开始攻打中山的时候,势如破竹,儿子一番话,三个月不攻。父子感情可真深啊!要是不把乐羊召回来,恐怕要前功尽弃了。”诽谤乐羊的话不断送到魏文侯耳朵里。魏文侯问翟璜有什么意见,翟璜说:“乐羊这个人很可靠,主公不要怀疑。”于是文侯对各种诽谤乐羊的话一律不加理睬,照样信任乐羊,经常派人到前线慰劳,还预先在都城替乐羊盖了好房子,等他回来住。乐羊心里非常感激。他看中山国不投降,就带军队拼命攻城。中山国国君看看情势危急,就把乐舒绑了,高高地吊到城门楼顶的一根杆子上,想用这种办法迫使乐羊退兵。那天,乐舒在高杆上大叫:“父亲救命!国君说您一退兵就不杀我……”话没说完,乐羊气得直翘胡子,拔出箭来就要朝乐舒射去。中山国君一气之下,果真杀了乐舒,还把他的头吊到杆子顶上,想引得乐羊悲痛,松懈斗志。乐羊见了儿子的脑袋,气得直骂:“谁叫你给无道昏君做事呐!也是罪有应得。”接着,他带领军队更加下死劲攻城,最后,终于把中山国打下来了。平服中山国以后,魏文侯又任命吴起为大将,带领军队去攻打秦国,连着占领五座城池。魏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从魏文侯求才而强国的经历看,管人者对于人才“求”念一生,余下的就什么事都好办了。

再看一个尊贤求贤的例子。

周文王姬昌雄才大略,善良仁慈,被誉为“圣人”。他继承祖先的事业,继续以农为本,发展生产,施行裕民政策,并加强军队建设,组织虎贲(勇士),用战车大规模装备军队,同时,他敬老爱幼,礼贤下士。一次,文王在野外行走,见路上枯骨累累,心里很难过,马上吩咐把枯骨好好掩埋。随从告诉他:“这些都是无主的尸骨。”文王说;“统治天下的就是天下之主,治理国家的就是一国之主。我就是主,怎能说这些尸骨无主呢?”这件事传出去后,各地的人都称赞道:“西伯对枯骨尚且这样爱护,何况是对人呢!”于是,一大批人才如散宜生、闳夭等都来投奔他。在散宜生、南宫适等大臣和儿子武王、周公的辅佐下,文王将周族的势力进一步向东发展。

商纣王为此深感忧虑,在宠臣崇侯虎的煽动下,就把文王召到朝歌,关进监狱,将其子伯邑考醢尸,强迫文王吃下。散宜生等人为救文王,除贿赂纣王宠臣外,还送给纣王大量珍宝、美女,纣王被这些礼物弄得眼花缭乱,加上已收周贿赂的宠臣恶来等人为文王说情,纣王不仅消除了对文王的疑虑,把他放了回去,而且,封他为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其掌有征伐之权。这一抓一放,再一次暴露了纣王的昏庸腐败,更加坚定了文王讨伐商朝、取而代之的信心。回国后,他更加积极地发展经济,训练军队,更加注意搜罗人才。一旦发现,就想法罗致,予以重用。

姜子牙在渭水之滨,虽天天到溪边钓鱼,但钓鱼的方式独特。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鱼钩离水面三尺多高,过往行人见此,或感到奇怪,或嘲笑他。姜子牙不以为然,口中念念有词:“短竿长线守石番溪,这个机关哪个知?只钓当朝君与臣,何尝意在水中鱼?”他一面耐心等待,一面把自己的志向和对形势的分析编成歌谣,教渔人、樵夫等传唱,以期引起文王的注意。冬去春来,花红柳绿,春草萌生,景色宜人,正是游玩的好时节。一天,文王带着散宜生、南宫适等人来到渭水之滨游玩,君臣游兴正浓时,一伙渔民高歌而来。这伙人唱道:

忆昔成汤扫桀时,

十一征战自葛始。

今锋六百有余年,

祝网恩波将歇息。

悬肉为林酒作池,

鹿台积血高千尺。

内荒于色外荒禽,

可叹四海沸呻吟。

我曹本是沧海客,

洗耳不听亡国音。

日逐洪涛歌浩浩,

夜观星斗垂孤钓。

听那歌词,饱含着商朝将要灭亡、乾坤必定更替和隐者避世逍遥之意,文王大为惊奇,命南宫适叫来这伙渔民,问道:“请问,这歌是你们编的?”一个渔民答道:“我们是打渔的,不识字,哪会编歌呢?这是一个叫姜子牙的老翁在石番溪垂竿钓鱼时唱的一首歌,他每天都唱歌,还教我们唱,我们听久了,也便学会了,其实并不解歌中之意。”文王听了,当即前往石番溪,寻找姜子牙。

临近石番溪时,一樵夫挑着柴唱着歌,迎面而来:

春水悠悠春草奇,

金鱼未遇隐稽溪。

世人不识高贤志,

只作溪边老钓矶。

文王一问,才知此歌也是姜子牙所作。于是,文王迫不及待,拍马快奔,大臣们紧随其后。来到石番溪边,只见一棵柳树下,有一块光滑平整的大石头,石头旁边鱼竿飘在水面上,姜子牙却无踪迹。求才心切的文王耐心地等到夜幕降临,仍不见人影。散宜生一语提醒文王:“求贤聘杰,应当虔诚,今天突然闯入,说明心意不诚,行为不恭,因此,贤人才故意避开,我们应当另择吉日专程拜访才是。”文王认为言之有理,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石番溪。

回宫后,文王命令文武大臣不得回家,都住在宫里,斋戒三日。第四天,大家沐浴整衣,抬着礼品,前往石番溪。沿途惊动了无数百姓,扶老携幼,观看迎贤盛况。队伍行至树林边,文王命令队伍停下,不准喧哗。文王下马,同散宜生步行入林,只见一老翁背坐溪边,文王猜想此人一定是姜子牙。其实,姜子牙早已发现了他们,而且,前几天他也是故意躲开的,他想考察文王,看看他是否是真正的明君,是否真正求才若渴。今天,他还想考察一番。他明知文王已站在身后,却假装没有看见,自言自语道:“世人垂钓以诱饵,老夫泪眼视空钩;王公卿士无人识,面对流水度春秋。”又故意叫道:“快上钩呀!愿上钩的快上来呀!不要命的上钩来吧!”

文王听罢,更觉得姜子牙是个奇人,再定睛一看,又发现了奇怪的事:姜子牙的鱼钩不在水中,而是高出水面三尺多,钩是直的且无鱼饵。文王忍不住,低声问道:“先生可就是隐士姜子牙?”姜子牙假装不认识文王,慢慢扭过头来说道:“小民确为姜子牙,但不过是一村野匹夫,并非隐士。”

文王想了一下,又问道:“别人垂钓均有诱饵,钩入水中。先生如此钓法,能钓得住鱼吗?”姜子牙借题发挥:“休道钩离奇,自有负命者。世人皆知纣王无道,可是,伯邑考就甘愿上钩;纣王自称才智高超,能识破一切谎言,可硬是让散宜生的奇钩钩住,放跑了有取而代之之心的文王。”

文王听了,更加敬佩,诚恳地说:“不瞒先生,我就是您说的文王。祖父老太公生前就盼望我得到一个协助我兴邦立国的贤臣。现在我得到了,您就叫太公望吧。请先生收拾行装,随我进宫。”

姜子牙见文王确实是谦虚待人、礼贤下士的君王,也就没有推辞。文王非常高兴,立即将他迎上马车,姜子牙于是永远离开了石番溪。功夫不负有心人,姜子牙终于钓到了“大鱼”,等到了赏识自己的明君,从此走上了成功的平坦大道。这一年,姜子牙已八十岁。

对于像姜子牙这样有真本事的大贤,光有求贤的思想还不行,还必须用特殊的、能打动他的手段去求。真心诚意的尊重就是这样的一个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