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宅腐控心理学
5692000000015

第15章 中二病是种什么“病”?(1)

精神分裂

前段时间,南派三叔的家人爆料说,“南派三叔从2011年底就患有早期精神分裂及情感障碍”,究竟是不是这样,我没有做过诊断,不敢下结论,但我们可以先了解下什么是精神分裂,或许你就会发现你身边很多人都有早期(轻度)精神分裂的。

那么什么是精神分裂?(情感障碍后文会详细解读)

有那么容易就分裂吗?

精神分裂症俗称精神病,坊间经常听到调侃自己或他人得了神经病,其实想表达的多是“精神病”的含义,但显然是很不严谨的说法。人若能把自己发展到神经症水平,在我们看来是比较好的心智水平了。神经症里包括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等,人们多少都有点儿类似的情况而已,大部分够不上临床诊断的“症”。

精神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类疾病,多发在青壮年期,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和行为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的障碍带出N多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奔逸、不连贯、木僵状态、抑郁焦虑、躁狂、攻击性、社会功能减退、远离人群等。

以上这些注解是想告诉大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许不是随时可见,但的确会是少数人可能面临的困境。之所以说困境,是因为精神分裂显然不是个体主观去选择的事情,你绝不是想分裂就能分裂的。

精神分裂在临床中没有特别研究具体的成因,任何事情可能都会触发一个人的分裂样个性特质。对,请永远记得这几个字,分裂样,或者称类分裂状,或者称偏执分裂位。

举个例子,有部电影叫《黑天鹅》。电影用很多形式表达她的性格分裂,比如在妄想情况下对身体的摧残,拿几样以前女主角的私人物品就感觉自己是她了,直到最后假想了一个竞争对手“杀了”对方才心安等,这些情节中都会出现另一个自己,这个人眼睛里全是愤怒,邪恶,想取而代之,她像是寄生在她的思想和肉体里,长满了刺,也就是攻击性,她没有把攻击性给别人,而是在自己身上游走,好像把自己封锁在一个空间里,那个充满毁灭力量的人像是她的镜像,彼此排斥但也相互依存,没有任何一个都将失去生命的活力。

是的,毁灭的力量让她可以活下来,驱使她做了很多不可能做的事情,比如偷拿别人的物品,吃迷幻药,和老师的暧昧感情等,都说明一个看不见的力量在左右她的行为,她没有能力将两个自己整合,或者说,没有人给她这样的指引和陪伴,她把所有认同都给予了舞蹈,对主角、对掌声的渴望。也因此,她可以屏蔽掉爱、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等。

这让我想起拉康的经典案例“埃米”的故事,所不同的是,严重的被害妄想让埃米伤害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戏剧演员。而电影里的芭蕾舞演员也有一个假想的竞争对手,并且在妄想的状态下杀了她,可现实生活中,她给了自己一刀,她杀的其实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她无意识要通过杀了对方来找到自己,这点倒是和埃米相似。

偏执分裂位的人游走在一种模棱两可的边缘地带,在迷失与整合间游荡,魂似乎找不到方向,其实细想,一天的24小时当中,我们每个人有多少时候是聚精会神在做事情或者思考问题呢?包括做梦,而梦是最具有迷惑性的类精神分裂状态。

还有一种类似的情况你是否观察过,那就是酒后的人,不难发现每个人酒后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人倒头便睡,有人酒后吐真言,有人甚至出现短暂的精神涣散或分裂,比如自言自语,身份模糊,意识不清等,酒精的作用是一方面,显然和个体特质有关,不然,同样的酒(刺激源)下肚产生不同的反应(行为),一定和中间这个人(媒介)有关。

于是再说三叔与三叔一样的作家好了,写作本身就是个类分裂的过程,把自己抛向一个危险的边缘。在那里,思维完全和现实是脱离的。尽管有些作品是依托现实的,可最终要经过艺术加工,而加工两个字就充满了精神分析味道,它需要花大量精神去构思、组建、联系、表达、书写,绝对非一般人可行。

而幻想本身具备极大的诱惑性和破坏性,前者不难理解,像婴儿整天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这个世界如何因为自己而转动,那个人如何爱自己,不离开自己等。而一旦这些归于现实,就会因极大的幻想破灭而自我毁灭,也就不难理解一些艺术家最后抑郁而终,他们的问题不在于太会幻想,而在于无法把幻想与现实分开。当一个孩子会一个本领且深爱它时,受阻于去接受和探索新的本领,怨就怨这个本领带给人太多满足和快感。听上去比较绕是吧?那就仔细品味下。

是的,快感,那种似乎全世界只有自己最牛×的快感,对文字、对生活、对爱、对一切的感知如此细腻,把它们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谁能说不是一个天才?

往往越天才越悲催,越容易掉进语言的陷阱里。

说了半天无外乎是想告诉大家,精神分裂症与大家普遍意义上的神经症的差别,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体验过类似的感觉,而那,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分裂了。

中二了,病了

中二病(又称初二症)这个词,据说最初是在日本的广播节目《伊集院光:深夜的马鹿力》中提出,比喻日本青春期的少年过于自以为是等特别言行的俗语。

“中二”是日语对“初中二年级”的称呼,中二病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初二年级青少年的某些病态自我意识。当然,这种现象不仅限于初中二年级,也不能严格界定为“病”,属于带有戏谑的说法。日本发明了“中二病”这一说法,可以说是将ACG元素和这个阶段的个性表达融合到了一个非常“神奇”的程度。

目前较为被大众认可的说法,认为“中二病”指一种自我认知心态。这类意识都暗暗地强化自己希望的状态(如成熟、理智、与众不同),并且暗暗排斥不希望的状态(如平凡、内疚、无力感)。

就心理和行为表现方面,中二病在传统心理学上近似很多人都经历过的青少年叛逆期,表现自己的“非凡”,以成人自居,借助衣着、用具、语言、行为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或价值观等。如有的女孩儿会从那个时候开始不穿女装,有的男孩儿开始做一切家长不允许的事情。

但与传统叛逆期不同的是,中二病的特殊性在于和ACG中的故事或现象或人物相联系,较为严重的会出现有一定超现实的虚幻,如幻想自己是某个被封印在这个“虚幻世界”的魔法师,外面还有一个更“真实的世界”等着自己去拯救等。而这种新生现象,也区别于传统的“叛逆”,严重者甚至会有类似精神分裂的症状(虽然他们多数随着年龄增长会不治自愈)。就如同有些人有过做白日梦或者幻想自己是某大侠(很入戏那种)一样,具有精神分裂的一部分特征,但不能称之为精神分裂。这也是“中二病”被大众重新关注的原因之一。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中二”时期恰是个性形成、自我确立、探索和世界的关系这个至关重要的时刻,即便很多人在这个阶段看起来“病”得不轻。而被大众诊断为“正常”的人,就如同按下葫芦起了瓢,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从另外一个地方冒出来。太阳从东边出,就要从西边落,这个自然规律违背不得。

太多临床故事告诉我和我的同行们,面前看似已经成人的“中二病”来访者,记忆和感受还停留在遥远的过去。

或许某次被同学和老师排挤,于是自己一个人旷课跑去整天整天打游戏,最长一次七天没回家,大人和老师说这是网瘾、是病。自己完全被忽视或者被严苛对待,在有些人眼里,自己不是人,而是个学习的机器。于是,才有诸如离家出走、不服管教的孩子。

说到这里需要隆重请出弗大爷和诸位发展心理学家们细数一下不同角度下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弗大爷的精神分析:11~13岁是青春期,活跃、自发、热情、不稳定、多变、在反抗中成就自己,性懵懂期。

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以上理论不难发现对青春这个阶段的聚焦,说明这是有科学和临床意义的。

我更喜欢拉康的角度:孩子要找到自己的主体性、话语权、自信。

话说一个顺利度过自己青春期的人是有足够的自我确认感与抗挫折能力的,换句话说,人会在和外界的抗争中最终形成自己,不然,那就是简单的复制而不是自发的成长,而往往自发的成长就伴随着与主流的格格不入,容易被误解、被镇压。

就算不是青春期,我们也依然会因一些禁止而愤愤然,那不是简单的反抗,但也会被理解成“青春期”的不听话。

大环境往往只容易接受顺应,而非异声,否则就是异类,这在“中二时期”偶尔会听到家长或者老师这样形容孩子:看吧,不是我们太特殊,而是他们觉得自己无力。

再有,语言的特殊性(如网络用语)、行为的特殊性(服装、作息时间、兴趣爱好)、思维的特殊性(世界观、生死意识等)无疑是这时呈现得更多、更丰富,真正考验的不单单是“中二”当事人,也考验环境是不是能适应(主要指的是长辈,学校,老师)。

不管病没病,同在一个年龄阶段,你是否能理解周围这样的同学。其实大家不过“同病相怜”,核心问题是敢不敢、能不能、想不想的问题。

当然了,乖孩子什么时候都有,“中二时期”也不缺乖孩子。但千万别等“该病”时候不病,拖成大病……

中二病的深度精神分析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不但好奇这样做背后的动机,也好奇现实中的“中二病”和动漫里的异同,从而激发自己特想挖点东西出来的念头,事实证明这些东西还没有被系统地深度分析过。

ACG的世界里没有哪个阶段能像这个阶段一样包含不确定性的分裂。对,“不确定性的精神分裂”,有一种就是为了不同而不同从而发展出一种超能力,来设计与幻想自己和世界。

中二病本是一种青春期的少年过于自以为是等特别言行的俗语,有的其实够不上分裂或者说疑似分裂,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会从成因和程度上分别说明。

1. 这跟婴儿的全能感有关。

2. 这和幼年时期的遭遇有关。

3. 这也和青春期的冲动有关。

4. 这和心理发展规律有关。

先从全能感说起。

婴儿期我们会以为世界是自己创造的,还是一个客体创造的?吃喝拉撒睡都有人照顾,似乎自己一手创造了舒适的感觉,发展成无所不能感,直到很多诉求被延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