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宅腐控心理学
5692000000014

第14章 结伴结盟结交,难结同好(2)

还有更深层的一个原因是,证明或者试探对方是不是真的喜欢自己,从而可以无条件接受自己的所有方面,好的、不好的,高尚的、鄙夷的。要知道,当我们认定这个人是自己的莫逆或者知己时,会特别在乎这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我们知道对方是不会害自己的,任何建议与意见都是善意的,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会受挫于对方无法映照我们的样子,此处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怎么能全部满足呢?

如镜子似的关系可以让我们体会那种类似于无缝连接的快感,不费什么劲儿就能懂。

可话说回来,这样的弊端是,天长日久,你会沉溺于这样的关系不能自拔,似乎深入了解是天经地义的。这样会造成其他关系的挫败感,更何况上面提到了,镜子里再好,也是倒影,左右颠倒的呀,亲们。这就意味着要翻过来再看自己才好,允许对方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为了默契而默契,这样两个人才都自由,不妨碍我们的一致性和心有灵犀。

这里还有很多关于自恋的东西,放在以后的章节里专门说。

点燃者:火一样的同性

燃,指烧起火焰的意思。然而在网络释义中,也有让人亢奋起来的意思。火一样的同性,他/她会点燃我们内心里那团火焰,别埋怨自从认识了这个人,自己就变得神经兮兮的,不排除有躁动的可能,那只能说明,我们自己有那部分特质。

任何艺术门类都如此,耽美更是,它里面的故事、桥段、情节,都会唤起我们任何一个思绪和情感,谁敢说自己被吸引是没有任何理由的?鬼才信,那是一个不想去深入思考的借口,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

如火一样燃烧,炙热而不由分说,占有和控制欲,这在耽美里面不少见。

与人交往也一样,当我们特别想和一个人建立长久的情感联系时,一定会基于某个时刻对方给自己一种浑身热起来的感觉。这个感觉可以是爱,也可以不是,也可以仅是一个好感和莫名的冲动,它会让我们调动起身上很多积极和兴奋的细胞来配合对方。如一起去做一件事儿,哪怕这件事儿自己不是特别感兴趣,但只要和这个人在一起做,兴趣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如本来自己是不容易兴奋的人,但和对方在一起就会被感染,前面说了,源于我们内心里有个种子。可能光照不够而无法成长,这团火恰恰照亮了一个相对潮湿的角落,把一个呆滞不动的木偶激活了。此刻脑子里有个画面,一个黑黑的小房间的角落里,有个落满了尘土的玩具人偶,突然房间里有束光照了进来,似乎还有风,于是尘土被吹散,潮湿的屋子开始回暖。人偶突然睁开了眼睛,这个画面可能听上去有点诡异,其实一点都不,它印证着一个心理学的动机,那就是压抑被打破后的“重生”。

压抑是心理防御机制里面一个最基础和重要的方式,它防御的是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挫败感和无价值感。前语言期,很多感受无法表达,压抑便开始,会说话以后,又无法用语言全部说清,压抑继续。情侣间屡见不鲜这样的方式,爱你在心口难开,担心被拒绝,所以不说,或者不直说。

要不就是在相处中为了迎合对方而放弃或者牺牲自己的诉求,或者把自己放在第二顺位,貌似是照顾到了对方,其实是压抑着自己的感受,大家可以自动联想到任何小说里的情节和人物,他们那种理想与现实的纠结,那种爱恨交织的感觉,唯美的一部分是真爱得到实现,另一部分,恰恰是压抑以后的爆发与承认,那个刹那,如摧残的烟火,激情而美丽,燃烧着彼此。

温润如玉:水一样的同性

君子之交淡如水,你会发现有的朋友不需要多浓烈的交情,只要想起就心里觉得平静,似乎能帮助自己平息那些烦躁与焦虑,会时不时想坐在一起哪怕什么也不做不说,似乎这样的人身上具备化解一切忧愁的能力,那些聒噪和是非与八卦离他/她很远。有时候我们甚至觉得这个人很无趣,乏味甚至无聊,就跟喝白开水一样,显然不如其他饮品勾起人的食欲与享受感,可当我们喝惯了那些顺着喉咙下去火辣辣的味道时,会向往这样的平淡无奇,如空气一样不能缺少。

但,水也有很多形态,我们都体验过那种翻江倒海的情绪波动吧,那就是水的另一个功能和方面,世界上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和谐”,千万记得相对论才好,一个对你不好的人不一定对别人也不好,一个对你好的人不一定对别人也好。

这完全取决于彼此个性特质中的相似与相异性,大家到底更侧重于相同还是不同。

五行里面还有金木水火土呢,相生相克。

星座也分水象与土象。

前面的话看上去没什么逻辑性,就像水的流动与无孔不入,我们的思想有时候也很跳跃,就算再默契的同伴也有思想不一致的时候,千万别被表面的平静蒙蔽。真的,此处只是想告诉大家,如水的人可能更柔情、宽容、随性,但同时多变、自由,不喜欢被约束,自由谁不喜欢呢?

柔软者:风一样的同性

别误会,我们不是研究易经的,不负责占卜,也不负责传教,这里指的风是种交往中的感觉。

说到风你会想到什么,用精神分析一个最经典的方法,此处可以自由联想,想到任何都可以把它写下来,此处拣几个有代表性的,其他的,一定要结合你的个人特质来分析,若想交流,可以发邮件过来。

来去不定:预示着在你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不确定感,也许是养育环境中的变迁,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人不固定,会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可能随时失去,来了又走,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回来。消失与存在交替,会让人有很强烈的不知所措感,如风的来去没有任何预兆,除非台风有预警。不然,我们谁都不可能预知下一秒钟的天气。

自由,不受控制。可能在你心里有种渴望自由和脱离束缚的感觉,想跟风一样飘到任何一个地方,想停就停,想走就走。不留恋,不拖泥带水,不犹豫不决,这可能和自己优柔寡断的个性相关,容易患得患失、后悔,瞻前顾后。而风可以不管这些,和上面的来去不定有微妙不同,一个偏负向,一个偏正向,谁都不喜欢不确定,但每个人都渴望自由。

和这样的人交往会让我们既爱又恨,爱他/她的洒脱又恨他/她的洒脱,因这个洒脱而感觉自己不重要,不值得被留住,所以,同性友谊里面若有这样的关系,多少会让人抓狂又欲罢不能,因如风的人会很吸引人的恰恰是这个捉摸不定,会激起人们去征服和挑战的欲望,看看此人会不会为自己停留。

任何亲密关系里都有这个成分,即想独立,又想自由,漂泊固然无拘无束,但也无依无靠,就算市面上那么多心灵鸡汤或身心灵的东西告诉我们,外面其实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任何得失都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守住这颗心,便守住了一切,无需外求,但,请一定注意我下面的话。

对这些文字的体认绝不仅仅是文字的,而是一种真实生活的体验才好,当一个明明很需要别人关注的人,口口声声说不需要别人时,会是更深的自我防御,如缺乏关注的孩子对父母最后的冷漠一样,那不是看开,那是无奈的妥协甚至是报复。

担心把话题扯远,但不自觉还是要多说点儿。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自己使了很多招数都无法让对方满足自己时,会表现出一种毫不在乎的态度,似乎在说,爱谁谁,老子(老娘)才不稀罕呢,而其实呢?一个人时,你是不是会觉得孤单,无人能懂,甚至连呼吸都变得那么奢侈,所以,我们才会对那些“忽略”我们的人报以更多“忽视”,不去提出要求,不表达情绪,不讨好,甚至不接受对方的哪怕一点示弱,因那样似乎就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柔软。

当我们害怕自己的柔软被拒绝时,是无法接纳他人的柔软的。

说了半天不知道此刻你是否看出点儿眉目了,可以和自己的朋友一起讨论,或者给不在身边的朋友打个电话,感谢彼此的不离不弃,这份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陪伴是多么重要与难得。

有大致一样的喜好、品位、审美,比如一起YY什么的,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呢,想必我们接受彼此的尺度和真实度更高,我们不妄自评判这个多元的世界,我们尊重每个生命个体存在的方式,我们可以骂街,也可以小资,可以是进步青年,也可以是不修边幅离经叛道的落后分子。

关键是,我们做了自己想做的样子,在同性知己的陪伴下尽情生活着,彼此分享小心思。

女女在一起可以享受每个私密时间和话题,更腻歪。

男男的亲密感似乎天然就比女性少,有世俗的禁忌,有男人本身的竞争感,你很少看到一些男人扎堆儿仅仅是聊生活情趣,就算有,也多半会被旁人说娘娘腔,性别定位害死人啊。

一生有几个同性知己的数量可以不固定,关键是一定会有,一定要有……

同好会与粉丝团:归属感的渴望

某年冬,喜欢音乐的我听FM974(北京音乐广播)中了一张中歌榜年度颁奖典礼的入场券,兴奋得跟什么似的,兴冲冲杀去五棵松。位置喜忧参半,被装照明灯的铁架子挡住了半拉舞台,但可以很近的看见内场十几排明星的座位,于是我发现韩红真心不高,但也真心不算太胖;莫文蔚的腿真的很长;李宇春真的特帅,特红。我坐定后竟然发现不仅内场,而且我的前后左右全是举着春春LED牌子的粉丝团。

入场时已经可以从大家不同的粉丝团中看到阵营分明,服饰统一,口号统一,跟个小社会似的。大家组织严明,分工明确,自己找自己的组织,而我和其他中奖来的一小撮小朋友有幸坐在了阵仗最大的粉丝团旁边。于是,整场,注意,是整场,不管谁出来,她们几乎都会尖叫偶像的名字,而当陈慧娴唱《千千阙歌》,我跟着合唱时,明显感觉旁边的妹子很无语。

第一次感受到粉丝团的强大气势,若我是春春(这个比喻简直是挨骂)必尽心竭力回报粉丝。嗯,粉丝,这个词儿发明得真是贴心。

同好会听上去更高端大气上档次吧,其实功能和粉丝团差不多,只不过不被频繁用到,念起来也没有粉丝顺口,传播性不强。不管怎样,说的都是对喜爱的对象成立一个“同质”团体,这个词就很心理学了,大家因共同的爱好而亲近,愿意一起做事情,分享心思,享受那份共同的话题。

而本章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就是关于密友、同好、同人的,无外乎是关于一个人渴望找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相处,那种惺惺相惜或者相见恨晚的感觉。渴望被理解、被看到、被听到、被认可、被赋予某种意义,人才不觉得孤单,而群体带来的如家庭的温暖和情感卷入更让人觉得安全。

粉丝团就更是了,坦白讲,明星在舞台上表演是孤独的,他的光鲜在那几分钟或者演唱会的几个小时里做到了极致的表现,台下的粉丝平时是看不到偶像的,所以渴望就更会在现场被激发。

一个人喜欢怎样的演员、艺术形式、社团、运动员,一定关乎这个人个性特质的某个方面,此刻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把你喜欢的一个特点描述看看,要么是你渴望有的,要么是你本身就具备的,要么就是你都不知道的原因,而这,是个谎言。

为什么这么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尽管这是个千古俗话。

我们被唤起的到底是什么情感?以春春为例,那年暑假,选秀节目首次出现一个不仅打扮中性、声音还很中性的女孩子,一下子,人们疯了,人们的审美似乎一下子开阔了很多。而且过渡得不留任何痕迹,这要在以前,如此没有典型女性特征的选手怎能抓取大家的眼球?而那刻,天时、地利、人和偏就发生了,一切就顺了。

显然,我们被唤起了特立独行和挑战传统审美的情感,并且通过主流媒体正大光明地被宣传着,这让一些类似的女孩子必然兴奋与满足,同时让更多人看到女孩子更多面的魅力,是大好事儿。

不说选秀了,说起来没完。

偶像的功能是给粉丝提供一个“家”,一个情感、爱好、审美、目标高度一致的空间,在这里每个人可以不分职业、性别、身份、年龄、国籍、就是因为纯喜欢一个人走到一起来,大家聊的就只有这个人,也就是说,暂时忘却自己是谁而去谈论一个自己真心喜欢的“家人”,很多粉丝团和同好会都充满人文关怀,是个温暖的大家庭。

换个角度,公众人物有了粉丝团,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己的情感需要,明星的光环本身其实限制了很多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明星也很孤单,那种感觉就像喜马拉雅山上就我一个人,你说冷不冷?

而粉丝团的温暖可以部分化解那种同行之间潜在的羡慕嫉妒恨。

粉丝因为偶像而有了“家”,偶像因为粉丝而成为了“家长”,彼此就是彼此的归属,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