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善于观察事物的变化,特别是细微的变化,保持一种高度的警觉性,对各种信息都做到征兆敏感;而且还要随时准备接收不同的信息,并且能够立即进行归类分析;特别是要加强对捕捉信息内涵的理解。当今的时代,现如今的社会,可以说信息就是金钱,就是财富。
王明是一所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大学生,在他毕业之后被分到一家杂志社任编辑。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长时间这个杂志停刊了,杂志社倒闭了,而他也失业了。
王明失业以后再也没有去到别的单位找工作,而是向自己的亲戚朋友借了几万块钱购买了电脑,又花100元办理了开通互联网的手续。王明现在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家,坐在电脑前工作十几小时,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并且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编译和改写,然后再寄给全国各地的报刊,结果仅一个月的时间,王明就发表了80多篇文章,而且他还非常坚定地告诉身边人,他两个月就可以收回全套设备的投资资金。
人们往往把信息产业称为第四产业,因为它具有投入少,而产出多的特点。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曾经一条微量元素快速养猪的信息,让一名下岗职工到乡下组织农民养猪,结果才一年的时间就获得10万元的报酬;还有一条“因缺电,山区人看不到电视”的信息,让一名从柴油机厂下岗的采购员组织了一批专供发电的小型柴油机到山区销售,最后不也成为百万富翁吗!
可见,商场上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在相同的条件下,谁能第一个抢占到先机,谁就能稳操胜券。而抢得先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获取并破译相关的信息。
现在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很多东西都是可以用信息来代替和表示的,信息已经成为了这一时代最宝贵的财富,有了信息就等于拥有了财富。
而那些能够主动发现机遇、抓住机会,以及创造机会的人,往往都具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预测能力。
人与人是不同的,虽然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不一定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这样的意识。
兵家常说:“将三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更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所谓奇,真知灼见出奇效也。
其实,真知灼见靠的同样是对信息的捕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在这篇列传中,列举了卖油脂的雍伯、卖肉制品的浊氏、奇货可居的吕不韦等,他们可以说个个是慧眼独具、发挥一己之技,都是依靠经营一般人不去涉及的领域而获得成功的。
香港有一位富商也说过:“每个商务时代,都会锻造一批富翁。而每批富翁的锻造,都是当人们不明白时,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当人们不理解时,他理解自己在做什么。所以,当人们明白时,他已经成功了;当人们理解时,他已经富有了。”而富翁之所以能够成为富翁,靠的就是他比别人多了一个捕捉信息的能力。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晋商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晋中民间的商人,经商的脑子就非同一般。
当时清代太谷县有一个曹氏商人,他看见一年到头高粱长得茎高穗大,十分茂盛,但是他细细观察却发现其中有些异样,于是他随手折断几根一看,发现茎内皆生害虫。
没有想到的是看到这里,他计上心来,于是便独辟蹊径,连夜行动,掏银子请人大量收购高粱。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粮食肯定是丰收在望,于是就将库存的高粱大量出手。结果高粱到了成熟的时候,很多都被害虫吃掉,造成了高粱的歉收,而曹氏商人一家却以此获得千金万银。
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虽然有些例子让有的人乍听起来觉得非常可笑,但是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他们成功无非是找到了真正最有价值,并且转变成有效的信息,而正是那些被绝大多数人嗤之以鼻而遗弃、却被极少数人捕捉并见微知著的信息,让他们最后如日中天,一步步走向成功。
记得伟大的科学家、电话的发明者贝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总走人人都走过的大路,有时需要另辟蹊径前往云林深处,那里会令你发现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和景物。”而捕捉信息也是这样,其实捕捉信息并不难,关键就要看你用心捕捉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