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走下巅峰的美国
5593900000002

第2章 借债度日

第二章借债度日

神秘的美联储

人们习惯地把美元称为美金,因为从1792年美国通过铸币法案起,美元采用金银复本位制。1美元折合24.057克纯银或1.6038克黄金。1863年,美国国会通过《国民货币法》,由财政部发行“金币券”,它是以百分之百的黄金作为储备货币,持金币券可兑换金币,所以把美元称为美金。金币卷一直流通到1934年。从1879年起,美国正式实行金本位制,金本位的特点是:黄金和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黄金作为储备货币,可以进行国际结算。由于黄金的自然储量有限,而资本主义对于货币的需求是无限的,所以金本位对不断扩张的货币需求是一个障碍。

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储备法》,建立独立的联邦储备委员会,也就是美国中央银行。美国第一个中央银行建于1792年,第二个中央银行建于1816年,都是20年营业权,私人与政府的出资比例是80%:20%。第三个中央银行建于1913年,即美联储,政府完全没有股份。按《联邦储备法》规定,联邦储备银行由全国12个区域储备银行组成,每个区域储备银行有若干私营银行会员,这样一来,美联储就是由3,000家私营银行组成的股份制的中央银行。其中,洛克菲勒和J.P摩根合并而成的花期银行占25%,另外6家华尔街巨头占40%的股份。1983年后,持股比例调整为:花期银行15%,大通银行14%,摩根信托9%,汉华银行8%,汉诺威银行7%。美联储由7名委员组成,委员任期可长达14年,美联储主席任期4年,可连任。委员和主席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批准,但它的权力由国会授予。它不用国会拨款,它的决议也无需国会和总统的批准,独立运行。所以,关于美联储主席的任命,总统只是个“橡皮图章”,国会听证会更像一个“走过场的表演”。有人说,美联储主席是美国仅次于总统的第二号人物,实不为过。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大楼

美联储的职责是制定货币政策,发行货币,监管金融机构等。这样一来,美国的中央银行实际是由私人控制的,并非国家机构。最奇怪的是,美国政府无权发行货币,而要以向美联储买国债的方式发行货币。美国《联邦储备法案》规定,美元的发行权归美联储所有,美国政府只有发行国债的权力。美国政府可以用国债到私有的中央银行——美联储那里做抵押,通过美联储及商业银行系统取得美元货币,因此,美国政府实际上是通过发行国债间接发行货币。其发行过程是:首先,由美国国会批准国债发行规模,美国财政部负责印国债债券,美联储负责印美元钞票,然后财政部把国债卖给美联储取得现金。美联储通过买进国债获得巨大的利息收入,此外,美联储还有很多其它收入,如外汇投资的收入,向各种存款机构、商业银行贷款获得的利息收入,向存款机构、商业银行提供服务收取的报酬等。它的收入在支付会员银行股息以后,将余下的收入上缴美国财政部,这大约占了全部联邦储备银行净收入的94%。

美联储成立后,就发行一种新型货币,称为联邦储备卷。持这种联邦储备卷可兑换国库券、金银币及金币卷、银币卷等任何法定货币。这种联邦储备券就是我们现在认识的美元。1934年的《黄金储备法》把黄金从联邦储备卷票面上剔除,金币券也就终止发行,为美元与黄金脱钩埋下伏笔,。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应对不断膨胀的财政支出,各国不断增加纸币的发行,动摇了金本位制的基础,也引起货币********,欧洲发生了挤兑风潮,大批银行纷纷破产。1931年,德国和英国先后放弃金本位制。1934年5月,美国宣布美元贬值41%,至此,美国的金本位制也就成为历史。金本位制的终结,为随意发行纸币扫除了最后的障碍。1963年,美元票面上的回购条款被完全消除,这样一来,美国货币也就失去它固有的实际价值,从此,美国由宪法确定的以金银为基础的货币体系转化为由政府授权的货币体系。美国统治者也知道,由私人资本操纵的美联储作为国家货币供应的制造者,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颠覆性影响有多大。批准美联储成立法案的威尔逊总统甚至表示后悔批准了这个法案。按《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的说法,这是"国际银行家的阴谋"。从此,这个控制在私人手里的国家央行,就可以自由地发行纸币了。

霸道的纸老虎--美元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基辛格说过:“谁掌握了货币,谁就掌握了世界”。1929年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美国长达十年的大萧条。尽管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对市场实行干预,部分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但美国的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1939年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彻底摆脱了一直困扰着它的大萧条。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开始为交战双方提供大量的钢铁、石油、机械等战争物资。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正式向日本和德国宣战,组织了1,200万人的庞大军事力量参加战争。美国的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各种军备物资,从飞机大炮到坦克汽车,从军装皮鞋到可口可乐,大量的产品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二战战场。战争结束后,德国和日本变成一片废墟,英国和苏联也伤痕累累,只有美国不但摆脱了经济危机,而且大发战争之财,成为唯一的胜利者,也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1944年7月,以美国为首的45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旨在讨论战后的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问题。在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上,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还创立了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这次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金本位制,即美元与黄金挂钩,IMF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与美元建立固定汇率制度,并以此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这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当时确定的黄金官价是每盎司35美元。由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黄金储备(占世界的71.2%),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了当然的世界货币。战后,美国又推出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和日本重建,向这些国家提供大量贷款,美国也由此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从二战结束到七十年代中期这30年,是美国的黄金时代。美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进口商品大量增加。而从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政府则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加上中东战争使石油价格大涨,从1971年始,美国结束了80多年的贸易顺差局面,连续几年出现逆差,黄金外流。1960年爆发第一次美元危机。美国黄金储备降至178亿美元。1968年爆发第二次美元危机,半个月内,黄金流失达14亿美元。1971年爆发第三次黄金危机,国际市场上开始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各国政府也纷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1971年8月15日,由于美国政府已无力按固定汇率兑换黄金,尼克松总统宣布,停止对外国央行兑换黄金,并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以抑制进口。1971年10国集团签订协议,决定美元对黄金贬值7.9%,一盎司黄金从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1973年,美元改为浮动汇率制,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宣告彻底结束,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瓦解。

美国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这是美国在国际货币事务上第一次采取的极端单边行动,它完全违背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则,相当于对盟友发动了一场货币战争。这意味着,美国可以利用货币特权,向其它国家大肆征收铸币税。同时又借助金融创新,把风险扩散到全球,使全世界为美国的危机买单,这对外国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美元是美国的国家主权货币,它必然会随着美国经济的好坏而波动,美元又是国际储备货币,它的波动必然对全世界经济带来影响。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的45年里,美元经过9个波动周期,平均一个周期5年,其中上升4次,下降5次。美元的每一次波动都对世界经济带来极大的冲击。

在美元上升时,资金从发展中国家流出,流回美国,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危机。拉美债务危机是一个典型。20世纪70年代油价暴涨带来流动性过剩,在低利率资金的诱惑下,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秘鲁等拉美国家借入了大量以美元计价的债务;然而,随着利率上升,资本流向逆转,拉美国家货币贬值,负债率上升到不可持续的水平。1982年8月12日,墨西哥因外汇储备已下降至危险线以下,无法偿还到期的公共外债本息。继墨西哥之后,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国也相继发生债务危机,纷纷宣布终止或推迟偿还外债。到1986年底,拉美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飙升到10,350亿美元,且债务高度集中,短期贷款和浮动利率贷款比重过大,造成国家经济崩溃。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东南亚一些国家过早开放资本市场,盯住美元汇率,又过度负债,造成金融结构非常脆弱,1997年7月2日,在素有“金融强盗”之称的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金融风暴席卷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这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这次风暴打破了亚洲经济高速发展的局面,造成大面积经济衰退,使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十年增长毁于一旦,甚至造成一些国家的政局混乱,损失巨大。

反过来,在美元下降时,美国公司的出口竞争力加强,对欧洲发达国家的企业又是个打击。1985年2月,由于美国贸易逆差快速增加,十国集团干预汇市,到5月美元贬值20%。9月,美、日,英、法在纽约的广场饭店召开秘密会议,再次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为减少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强迫日元大幅升值,两年之内,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从250:1升到120:1,升值了一倍多,到1995年击穿80:1的心里底线。而日元升值造成日本严重的资产泡沫,泡沫的破裂导致日本经济长达30年的衰退。2000年年以来,美元对欧元,日元和其它主要货币又贬值40%左右,使外国央行遭受重大损失。2007年由于美元贬值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引发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使得欧洲陷入债务危机,至今不能自拔。

七十年代中期,发生石油危机,因为美国是主要的石油进口国,美国趁机要求石油输出组织欧佩克(OPEC)用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的结算货币。这样一来,在美元脱离了金本位之后,又找到了一个新的替代品--石油,石油也因此被称为"黑金"。

1990年,我在南加大学习国际金融时,一位教授讲到美国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我曾问过这位教授,美国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本以为他会说美国应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之类的话,可是他的回答却让我们大吃一惊。他说:"我们可以印刷美元,因为全世界的国际贸易绝大部分都是用美元结算的"。一个主权国家的货币成为国际通用货币,而且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国成了世界的中央银行,这本身就很霸道,而这种货币又脱离了与黄金的联系,不受任何约束,可以任意印刷,这就更加荒唐。美元就是这样一种既霸道又荒唐的货币,它把全世界都绑架在美联储的印钞机上,让世界经济都随着美国的兴衰而沉浮。美国可通过资本和贸易项目双逆差,向全世界透支,维持庞大的赤字经济,祸及全球。正如美国的前财长康纳利所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问题。"另一位副财长感叹道:“任何霸权国家都会变成残酷的暴君或脑满肠肥的寄生虫”。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曾预言:全球美元储备将在浮动汇率中出现天文数字的增长,必将造成世界流动性泛滥。黄金价格从1970年的每盎司36美元上升到1980年的613美元,10年升16倍。而近几年,黄金价格飞涨到近2,000美元。以现在每盎司1,200美元左右计,美元在70年中,贬值97%。美元贬值对美国人来说,使他们的资产缩水,购买力降低,同时会造成流动性过剩,形成通货膨胀。美国人的储蓄被美联储巧妙而有条不紊地剥夺。对外国人来说,美国大规模输出美元,造成流动性泛滥,等于输出通货膨胀,使他们持有的美国国债贬值,收益降低,严重影响本国经济发展。美国从美元贬值中减少了债务,而对这些持有美国债券的国家造成很深的伤害。这种利己政策引起国际社会的愤怒,各国纷纷研究应对措施,很多国家都提出了非美元储备和结算货币。

经过三十年的准备,1999年1月1日欧元终于诞生,2002年正式流通。尽管受到美国的打压,排挤,但欧元区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现在已有18个国家加入欧元区,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结算货币和第二大储备货币。现在欧洲有3.27亿人使用欧元,世界其它地方有1.75亿人使用欧元。现在欧元占国际支付货币的30%左右,而美国的份额则下降到45%以下。欧元的出现大大削弱了美元的霸权,各区域经济组织也受到鼓舞和启发,酝酿成立区域货币联盟。亚洲各国就曾酝酿建立"亚元"。中国已与多个国家达成协议,采用货币互换的办法进行贸易,避开用美元结算。到2014年底,中国已与33个国家互换货币达5万多亿人民币。2015年,前3季度,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已超4.8万亿元,人民币跨境收支占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已接近25%,五年间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近20万亿元。人民币已经超越日元,成为第四大全球支付货币。2015年10月8日,中国启动跨境清算系统(CIPS),摆脱对以美国为首的全球银行业协会(SWIFT)清算系统的依赖,现在已有100多个国家使用CIPS系统。与此同时,人民币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投资货币。人民币即将加入国家货币基金组织一揽子货币篮子(SDR),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2009年3月23日,中国央人民银行首次公开提出创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主张,呼吁要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中国央行甚至提出用一种新的“货币”来取代美元,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充分发挥SDR的作用,由IMF集中管理成员国的部分储备,增强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维护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的能力。在2009年G20峰会召开之前,“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巴西、俄罗斯、亚洲其他新兴经济体及拉丁美洲国家纷纷表示赞同,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为这一建议是合理的。这造成美国的恐慌,也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美元霸权受到来自欧元和人民币的强有力的挑战,虽然它仍是老大,但已不是"一言堂"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今天美国的霸权,不是军事上的霸权,不是政治上的霸权,不是经济上的霸权,不是科技上的霸权,而是美元的霸权。如果美元不是最大的国际储备货币,如果美元不是世界最大的流通货币,如果美元不是任意由美国人印刷的货币,美国早就国家破产了,它还能这样趾高气扬吗?它还能在世界上耀武扬威吗?

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谚语: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元也不可能永远享受这种免费的午餐。今天的美元已经不再是“美金”,它甚至不能称为美元,它只是由美联储发行的“美联储券”,成本为3美分。今天这种绿纸片现在还能横行世界,它仍是一只“真老虎”,但终究有一天,它会变成“纸老虎”,因为它毕竟是纸做的。

贸易逆差--进多出少

美国现在是双赤字国家,即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贸易赤字就是对外贸易进的多,出的少。财政赤字就是国家财政收入进的少,出的多。

贸易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无一不是靠贸易崛起的。以英国为例,英国是一个岛国,面积只有24·4万平方公里,比日本还小三分之一。靠英国本土,既无原料,又无市场,国家很难强大起来。但英国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制造业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世界工厂,于是它不遗余力地发展海军,形成强大的海上霸权,通过坚船利炮,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形成一个庞大的大不列颠帝国。鼎盛时代它统治的地盘占了半个地球,相当它本土面积的200多倍,号称日不落帝国。后发的日本更是以贸易为立国之本,美国走的也是这条路。但对外贸易是依靠本国的制造业实力为后盾的,无论英国,日本还是美国,都是在成为工业大国的同时才成为贸易大国的。美国在1948年工业总产值占西方世界的近50%,所以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企业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开始把大批企业迁移到海外。而美国又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美国需要进口大量的资源、原材料和大量工业产品。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平均每天进口原油1,150万桶,占世界原油产量的26%;美国还消耗世界23%的原煤,25%的铁矿石,26%的精铝。此外,美国还要进口大量的服装,纺织品,鞋子,箱包,玩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在中国生产的耐克运动鞋90%都返销美国。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外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涌入美国,而美国制造业不景气,民用工业品处于劣势,仅有的一些高科技产品又限制或禁止出口,能出口的东西越来越少。例如从1970年到1987年,电话出口99%下降到25%,彩电从90%下降到10%,电脑从90%下降到50%。而进口却大量增加,如汽车从4%增加到26.4%,石油从3.62%增加到25.8%。而制造业产品占全球货物贸易的3/4,占整个贸易的60%。一方面美国工厂“走出去”,另一方面,外国产品“走进来”,长此以往,进多出少,就形成了巨额贸易逆差。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1年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为4,119亿美元,到2006年达到8,280亿美元的峰值,2014年为7,217亿美元,比2001年增加75.2%。

附表1

2001年-2014年美国对外货物贸易总额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商品进出口总额同比%出口同比%进口同比%差额同比%

2001年1,870,100-6.4729,100-6.61,140,999-6.2-411,899-5.6

2002年1,854,469-0.8693,103-4.91,161,3661.8-468,26313.7

2003年1,981,8926.9724,7714.61,257,1218.2-532,35013.7

2004年2,284,57915.3814,87512.41,469,70416.9-654,83023

2005年2,574,53612.7901,08210.61,673,45513.9-772,37318

2006年2,879,90611.91,025,96713.91,853,93810.8-827,9717.2

2007年3,105,1617.81,148,19911.91,956,9625.6-808,763-2.3

2008年3,391,0839.21,287,44212.12,103,6417.5-816,1990.9

2009年2,615,668-22.91,056,043-181,559,625-25.9-503,582-38.3

2010年3,192,351221,278,49521.11,913,85722.7-635,36226.2

2011年3,690,46215.61,482,508162,207,95415.4-725,44714.2

2012年3,822,0063.61,545,7034.32,276,3023.1-730,5990.7

2013年3,847,9140.71,579,5932.22,268,321-0.4-688,728-5.7

2014年3,968,6303.11,623,4432.82,345,1873.4-721,7444.8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最大的大宗出口产品之一竟是废纸。以我在美国学习和生活的经验看,美国人在使用纸张上是极其浪费的,不管是办公室用的打字纸、复印纸,还是在家庭里、餐馆里用的餐巾纸,或是厕所用的卫生纸都是用木材或棉花为原料制成的上好的纸张,但美国人毫无节约观念,所以每年产生大量的废纸。此外,美国的报纸每天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版,里面超过50%是广告,一份只卖25美分,人们看完后就往垃圾桶里一丢。一位中国女商人张茵看到商机,在美国大量收购废纸。加州长滩港巨大的龙门起重机,每天忙碌着把重达20吨的集装箱装上开往中国的船只,堆成几层楼高,那里装的就是废纸。2010年估计有2,000万吨废纸出口,总价值30亿美元。在中国加工成新的纸制品后,再包装中国的产品运回美国。张茵创立的玖龙纸业也因而成为世界最大的纸板生产商之一,2011年收入20亿美元,张茵也一度成为中国首富。

在宏观经济体系之中,一国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国际收支表现为逆差,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国际收支表现为顺差。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是因为美国经济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者说美国贸易逆差问题的根本症结是总支出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贸易逆差不是由贸易政策或产业竞争力的微观层面决定的,而是由投资状况和国民储蓄率这种宏观经济层面上的因素决定的。美国劳工部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谢尔伯恩对各种经济理论进行研究后认为,贸易逆差是由流入和流出一国的投资决定的,而这个流量则由一国居民储蓄和投资两个变量决定,其公式为:储蓄-投资=出口-进口。贸易政策对两个变量的影响很小。例如,1996年美国的私人投资为1.17万亿美元,政府投资为2,240亿美元,由于国内储蓄不足,因而要进口1,330亿美元。而当年美国经常账户的逆差正好是1,330亿美元,与外国资本的净流入数字相等。因此,如果美国国内储蓄和投资总水平不变,贸易逆差状况很难发生根本性变化。当前,美国总消费(含政府消费)约占GDP的82%左右,而总储蓄率又非常之低,因而经济系统中产生出强大的进口需求。从美国进口商品的类别来看,也主要表现为消费品进口的快速增长。2002年消费品的进口比1994年增长了107.3%。2014年,美国GDP为174,189亿美元,其中,居民最终消费为119,304亿美元,政府最终消费为25,856亿美元。居民和政府总消费占GDP的83.3%。从理论上讲,贸易逆差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难以为继,逆差国将出现支付危机,从而导致对其货币信心的崩溃,进而引发一系列危机。美国之所以还没有出现这样的危机,主要是因为美元是国际借贷和支付的主要货币。如果外国投资者不远持有美元,那美国就不得不用高利率来吸引他们,这将导致经常账户的平衡难以维持。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的投资快速扩张而私人储蓄率不断下降,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额不断扩大,结果就是贸易赤字不断扩大以弥补这一差额。贸易赤字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1.3%增长到2014年的4.1%。

由于长期的贸易逆差,使美国国会增加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1988年综合贸易和竞争力法案》加入了所谓“超级301条款”,威胁对被控有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国家进行经济制裁。从小布什时代就强化美国贸易政策和安全战略之间的关系,从多边化变为单边化。其典型的案例就是援引201条款限制钢铁进口;******上台后就更加保守,强调贸易的“公平”而不是“自由”,在“公平贸易”的幌子下,美国政府频繁使用反补贴、反倾销、保障条款和301条款来限制外国产品进口,破坏世贸组织关于自由贸易的规定。反过来,美国自己却一方面对本国出口产品给予高额补贴,如2000年小布什政府把农业补贴提高了80%,2002年又提高了40%,以保护美国农业并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又如,******总统对美国汽车业发放大笔救助,违反世贸组织的规则;另一方面,对美国出口的国家发起大量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尤其是针对中国。2009年12月,******总统决定对中国进口的客车和轻卡轮胎征收额外关税,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近年来对中国的钢铁制品,光伏产品和许多工业产品设置障碍,并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

也许有人会说,反正美国可以印刷美元,贸易逆差越大,它占的便宜就越多,因为它可以用那些绿纸片去换取别国的商品和服务。如果别的国家象美国这样长期维持巨额贸易逆差,早就破产了。但事实上,一个国家是不能永远无偿地掠夺别国财富的。世界各国所持有的美元可以用投资或贸易的方式进入美国,购买美国的资产。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企业借日元升值的机会,大肆购买美国的不动产,把作为美国标志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都买了下来,引起美国人的惊呼:日本要买下整个美国。此外,外国公司对美国公司的并购也此起彼伏,从日本的索尼收购好莱坞著名的哥伦比亚和米高梅电影公司,到德国的戴姆勒--奔驰收购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从法国的阿尔卡特收购朗讯,到阿拉伯石油巨头收购大型港口码头,中国的联想集团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又收购了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美国的很多企业已经“不姓美”。据资料介绍,到1999年底,外国人持有的美国资产总值达8.7万亿美元,美国人持有外国的资产总值为7.1万亿美元。美国的国际投资平衡为-1.5万亿美元。以至著名的美国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在2003年说:“美国的贸易逆差,正在拱手出卖我们的国家,美国的贸易逆差平均每年5,000--6,000亿美元,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财富转移”。2006年他又说:“贸易赤字对国内经济所造成的危害远大于联邦赤字或消费信贷,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政治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