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走下巅峰的美国
5593900000001

第1章 消费王国

第一章消费王国

万能的信用卡--消费信贷化

1990年,我在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商学院学习国际金融。在第一堂课上,老师就拿出了一个长长的皮夹子,里面插着许多卡片,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卡片叫做信用卡(creditcard)。今天信用卡在中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只有存单或存折,连储蓄卡还很少见,更不知道信用卡为何物。

老师告诉我们,信用卡里并不存钱,但你可用信用卡买任何东西。你可以用它在超市购买食品和生活用品--从英文第一个字母a开头的苹果(apple)到最后一个字母z开头的西葫芦(zucchni);你可以用它在商店买服装、家电;你可以用它买汽车,甚至买房子;你还可以用它买机票、住酒店、去旅游,你甚至可以用它在拉斯维加斯或大西洋城付赌资。关键的是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钱还上,这就叫信用。就像《北京人在纽约》那部电视剧里所说的,“你借过钱说明你有信用,你没借过钱,说明你没信用”。美国人发明了信用卡,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商业带来巨大的机会,当然也给发行信用卡的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它能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这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美国的消费信贷始于19世纪末,而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那时主要是分期付款制度。当时在社会上对这种消费信贷大多持批评态度,说分期付款制度“会使债务成为无数家庭的祸根”,是“为新婚夫妇设下的陷阱”,是一种“不讲道德的销售方式”,这种负债生活方式,鼓励狂热的超前消费,追求高标准生活,使商业失去稳定性,将使美国人招致灾难等等。

从二战结束到七十年代中期,是美国的大繁荣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美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美国人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甚至过度消费。

随着物质生活的变化,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也发生了变化。作为美国立国之本的清教伦理提倡勤俭节约,拒绝奢侈浪费,崇尚奋斗进取,追求事业成功,人们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逐渐向大众灌输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一套新的消费理念。这套理念把个人的幸福程度同其占有财富的多寡和物质消费水平的高低联系起来,而财富占有和物质消费都需要金钱作为支撑,因而金钱成为人们疯狂追逐的目标和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也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美国的主流媒体,包括各类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对美国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大肆宣传鼓励消费的“三高化”生活方式,即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追求享乐的“一,二,三”式生活标准,即一个富裕家庭、两辆汽车、三卧室住宅。这一切把整个美国社会带入了消费型发展阶段。

美国人的价值观逐渐变得越来越物质化了,它主张金钱崇拜、物质占有和大量消费,鼓励人们充分享受社会富裕的物质生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消费、享乐文化已成为美国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生活的绝对“主旋律”,这种观念也深植于美国民众的心理之中。

以汽车消费为例,在1909年,一辆汽车价格为1719美元,而一个普通工人的日工资为2.34美元,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美国工人来说,即使他不吃不喝,也得735天才能买一辆汽车。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不可能走进普通人的家庭。而正在这时,信贷消费在美国兴起,由赊销到分期付款,这种借贷消费的方式,有效地推动了汽车等高价商品的销售。人们看到,既然可以借钱买车,提前享受拥有汽车的生活,为什么非要等存够了钱再买车呢?于是一些人开始贷款买车。而看到这种商机,专门为销售汽车的商家进行融资服务的信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17年,全美只有10家可以提供汽车贷款的企业,仅仅8年后,到1925年就出现了1,700多家提供汽车贷款业务的企业。作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通用汽车在1919年最早组建了为汽车信贷融资的金融公司--GMAC,由于信贷消费的推动,通用一举超过了福特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因为老福特仍然提倡节俭,主张用储蓄来消费。经过数十年的发展,GMAC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通用汽车的主要利润来源。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2003年通用汽车的净收益为38亿美元,其中28亿美元来自GMAC,占73.7%。也就是说,通用汽车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它的金融部门,而不是生产销售部门。而福特公司在竞争的压力下,也于1928年成立汽车信贷公司,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信贷公司之一。2003年福特税前利润为34亿美元,来自金融部门的利润竟然占到97%。“9·11”事件之后,为了增加销量,三大汽车公司竞相推出“零利率贷款购车”政策。使得美国汽车销量不降反升。但与此同时,零利率政策却大大减少了企业的利润,为后来的危机埋下隐患。现代美国社会,贷款买车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美国人大量用贷款来购买汽车,而美国的金融机构,包括企业为推销成立的汽车金融部门,为消费者贷款,即增加了汽车销售,也急剧增加了债务总额和消费者的债务负担。

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广告业越来越发达,广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可谓无孔不入,对建立新的生活方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的广告可用“狂轰滥炸”来形容,不论在电视上还是在报纸上,广告都是铺天盖地。有意思的是,现在的网络如此发达,已经没有人再去邮局寄信了,但美国人每家都有一个信箱,这个信箱里除了一些账单外,几乎全是广告。我参观过美国最大的国有企业--美国邮政局在波士顿的一个分局,在飞快运行的分拣线上,99%的信件都是形形色色的广告。

美国人每天沉浸在商品推销和大减价广告所造成的购物狂潮中。广告不单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它更大的作用是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例如广告把拥有某种东西--比如汽车--当作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成功人士的象征,是人们地位的标志。在它的诱惑下,人们踊跃加入了大众消费的行列。随着信用卡使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诱惑促使持卡人刷卡消费。

目前在美国流通的主要是五种信用卡:维萨卡(Visa)、万事达卡(Master)、运通卡(AmeiricanExpress)、发现卡(Discover)和大莱卡(Diner’sclub)。但除了这五大信用卡公司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公司可以发放信用卡,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大型零售商、郊区当铺等,还有许多非金融机构如邮购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施乐百货公司、杜邦化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等也可以发行信用卡。信用卡公司对于信用卡的宣传可谓不遗余力,“信贷代理人”的广告充斥电视和电台广播,社区赞助的信贷研讨会也比比皆是,信箱里塞满了信用卡拉客广告,每年寄送10亿份以上。每一个青少年都被众多的信用卡商包围着。为了刺激消费,信用卡公司想方设法推出五花八门的使用信用卡的方式:如“循环”信贷方式、旅行和娱乐签账卡、各种各样的通用信用卡,如金卡、白金卡、传奇性“黑”卡、认同卡,提供零售信贷和即时现金信贷等等。

贷款是一种高盈利行业。信用卡公司的收益主要有,信用卡年费、认证费、刷卡费、利息、现金提取费、透支费、拖欠罚金等,此外信用卡公司还要从商家赚取各种费用。所以信用卡公司不假思索地把信用卡分发给任何一个人,并不去认真地进行信用评估。同时信用卡公司疯狂地向各种人发放信贷,包括单亲家庭的妇女、在校大学生、没有工作的失业者、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甚至可以用蹒跚学步的小孩、死去的人和家里的宠物的名字来办理信用卡。据统计,美国2010年有3.1亿人口,共有16.18亿张信用卡,平均每人有5张以上。美国35岁以下年轻人平均拥有信用卡的年龄是20年,而65岁以上人群平均拥有信用卡的历史是40年。美国80%的大学生持有信用卡,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拥有4张以上信用卡。

信用卡已成为美国市场上接受范围最广的支付手段。由于大多数信用卡购物基本上是围绕着生活基本用品和需求,信用卡就成了中、低收入家庭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具。他们依靠信用卡来支付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例如,支付房租或抵押贷款,购物费用,水电费或保险。根据统计,能在一年内还清信用卡债务的家庭约在62%,而在两年之内能还清信用卡债务的家庭有16%,但其余的20%多欠债人则需要5年到10年才能还清信用卡的债务。有的人到时还不上钱,就在不同的公司获得不同的信用卡,于是可以用第二个卡去还第一个卡的钱,用第三个卡去还第二个卡的钱,以此类推。所谓“八个桶,七个盖”,就这样倒来倒去。

在今天的中产阶级看来,每个美国人都认为获得信贷是一种权利。不使用信用方式付款,就不能实现美国梦。“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借一辈子债,享一辈子福”,成为人们推崇的消费模式。最近十年,美国消费文化又进一步转向透支消费、超前消费和炫耀性消费。消费的大部分用在购买和装修房屋、更新汽车、休闲娱乐和旅游上。追求时尚、个性,讲究提高生活品质,成为美国消费者的一个趋势。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对有稳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中产阶级来说,还钱是问题不大的,大部分人为了保持自己的信用,也会尽量及时还钱。但是一旦经济情况不好,收入下降,甚至被裁员,失去工作,麻烦就来了。而这种事情在美国是经常发生的。因为美国会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每次危机之后,都会有人失去工作。为了保持体面的生活,他们只好选择借贷。然而绝大多数美国人为养老准备的储蓄不足5,000美元;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完全没有为养老和应急储蓄;55%的青年女性只有不到500美元的应急资金。

由于大量的借贷消费,美国的个人债务迅速膨胀。2008年金融危机前达到峰值,全年无担保消费债务为2.56万亿美元,其中信用卡债务为9,757亿美元。华盛顿的研究机构“美国进步中心”的报告发现,信用卡债务比起10年前增长了4倍。债务的增长大大超过了经济的增长。信用卡债务只是美国家庭的债务之一,除信用卡债务外,还包括:房屋贷款债务、大学教育贷款债务、汽车贷款债务等。根据统计介绍,2014年美国家庭债务达11.83万亿美元,其中房屋抵押债务达到8.17万亿美元,助学贷款债务达到1.16万亿美元,汽车贷款债务达到9,550亿美元,信用卡债务达7,000亿美元。到2015年9月,信用卡债务就达到7,900亿美元。

信用卡的泛滥威胁着美国人的生活。在金融危机前夕,美国人的储蓄接近于零,而债务却升至收入的133%。人们克制不住追求享乐的欲望,禁不住“先买东西后付账”的诱惑,以债养债,大量透支,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很多人陷入被各种契约的奴役之中,成为“卡奴”。信用卡债务属于无担保债务,而无担保债务的风险是比较高的,因而贷款利率比一般有担保债务利率高得多。例如,2010年房屋按揭贷款利率只有5%左右,而信用卡的平均利率为14.35%左右,对于信用差的客户利率则更高。据统计,2010年平均每个使用信用卡的家庭有15,788美元的信用卡债务,光利息支出就达2,266美元,这相当一个典型的4口之家两、三个月的食品支出,这还不包括信用卡公司收取的其他费用。

信用卡公司在发行信用卡时常采用“钓鱼式”的方法,用很低的初始利率来吸引消费者,第一年甚至完全免息。一旦消费者开始使用信用卡,公司就会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利率,榨取最大的利润。信用卡公司制定的信用卡协议都是雇佣律师精心设计的,在长长的协议中,处处隐含着陷阱。一般消费者根本搞不明白,也不会花高价去请律师来看协议。所以信用卡协议是极不公平的,而消费者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信用卡成了榨取国民血汗的压榨机。分期付款信贷还以欺骗方式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付出高昂的代价,因为定期还款诱使消费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每期还款数额,而实际上贷款的总成本不断上升。人们的收入越来越多的用于支付各种违约金和罚息。这些利滚利的费用和罚款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人的收入迅速减少,债务支出不断上升,又难以借新债还旧债,普通居民的现金流状况急剧恶化,这种靠“寅吃卯粮”的消费泡沫随即破灭。2009年信用卡的坏账率比上年增加了49.6%,达8.28%,违约率上升了33.6%,达6.04%。很多美国人不得不努力工作以偿还贷款。

消费信贷的膨胀引发泡沫经济,成为摧毁美国经济的炸弹。宽松贷款造成过度购买行为,导致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和大量违约行为。2007年开始,食品和石油价格飞涨,食品上涨了10%-20%,石油上涨了30%-40%。每加仑汽油超过4美元,是1990年代的4倍多,大大提高了美国人的生活成本。消费债务使美国沦为一个破产国家。进入90年代以后,每年约有100万个以上的家庭提出破产申请。据美国《侨报》报道,2015年2月的一份调查显示,大约37%的美国人持有的信用卡债务达到或超过了他们的应急储蓄。这表示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将近4个人处于财务破产的边缘,信用卡透支是主要原因。

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破裂,为防止经济下滑,刺激消费,美联储开始降低利率。于是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各大金融机构也开始大量向居民发放房地产贷款,不管你是否有偿还能力。一时间在这种诱惑下,很多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人,也盲目贷款。人们都认为,房价只会上涨,不会下跌。从2000年到2006年,房价上涨了82%,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而2006年后房价不再上涨,使得不少低收入的人承受不了利息的压力,开始出现违约,以至失去房产,这就是滥用信用、透支未来所造成的最典型的后果。

美国经济是典型的消费拉动型经济,突出表现为高消费、高负债、低储蓄。而消费信贷为个人消费的膨胀创造了条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使个人信用消费体系变得更加灵活。美国人不仅可以方便地获得低成本的抵押贷款,还可以轻易地获得无抵押、无担保贷款。这种由消费信贷催生的巨大内需拉动美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而经济快速增长又不断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消费成为美国经济的不竭动力。消费占美国GDP的70%,不幸的是,这种消费不是靠储蓄而是靠借贷来支撑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资本主义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群众的购买力不强,购买力不强的原因在于资本和劳动分配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内生的制度性矛盾。“透支消费”的目的是为了缓解需求不足,从而缓解生产过剩。但“过度消费”则极易造成违约率上升,最终导致信用崩溃,从而导致经济危机。所以“透支消费”不过是靠透支“未来”来支撑“今天”,把当下的危机延迟到未来爆发罢了,一旦对未来出现悲观预期,以至于没有未来可以透支的时候,这种消费泡沫就要破裂了。2007年的次贷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海啸,本质上就是过度消费造成的后果。所以这种“消费债务化”,或者说“债务消费型”的经济是完全不可持续的!

美国的信用卡制度摧毁了清教的伦理道德,节俭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中消失。美国人忘记了他们的祖先400年前登上这块新大陆时那种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精神,抛弃了作为美国精神基础的清教徒清心寡欲的品质。一位法国人爱德华·泰托在他的著作中说:这个过去是清教徒、劳动者、储蓄者的国家,似乎再也不去寻求得救和赎罪,而是去追捧极端的消费。美国人已经从“我们信仰上帝”变为“我们相信购物”。就连“9·11”事件之后,小布什提出的第一个口号不是如何反恐,而是一个更响亮的口号:“Goshopping”(去购物吧!)。

美国社会学家西格尔指出,美国的人口只占世界的4.5%,但它的物质消费却占了世界的40%,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王国。2009年******总统上任时,格林斯潘就对他说:美国的根本问题是美国人过度透支生活。美国前财长盖特纳也说:美国人消费太多而生产太少。《美国汽车怎么了》一书的作者说得好,美国人靠借债来实现美国梦,是“借来的美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