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建安风骨
5456800000021

第21章

自悲友朋在难

心中愤恨难安

此回诗《野田黄雀行》是一篇追悼友人的叙事诗。据《三国志·曹植传》载:建安16年,植封平原侯,19年徙封临淄侯。太祖(指曹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汝年亦23矣,可不勉与。”可见曹操对植的重视。

“植既以人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之羽翼……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植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此指主管宫门的官)而值宠日衰。”曹操对此事知道后大为生气,下令将公车令处死,并严禁诸子违犯制度。曹操说:“最初我认为子建(植字)是诸子中最可以继承大业的,自开中门私出后,使我另眼相看待此子了。”

曹植传中继续说:“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翼并其男口”皆杀之。此诗曹植即作于杨修、丁仪、丁翼等好友被杀之后。

诗的原文如下:“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悲风”呼号之风,喻处境的险恶。“利剑”喻指权力、地位,我都不掌控。“雀”被喻指受难的朋友,篱笆上的鸟,看见鸽子慌忙的躲藏,不料恰好投入到罗网之中。“罗家”指张网补雀的人家获雀心欢喜。少年看见这种情况心里很难过,随即拔出宝剑斩罗网。罗网被斩断,黄雀得以的脱离险境。“飞飞”指雀鸟飞快的逃走之状,但是他没有忘记感谢那少年的救命之恩。

此诗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故事的叙述,表述了自己对遇难友人无法救助的悲哀心情,讽喻了有权势之人的霸道。刘勰的《文心雕龙》评述:“陈思之(黄雀),公干之(青松),格调才圣,而并长于讽谕。”作者在诗中托物言志,以事寄意,不直抒其情,而是采用比喻托讽的手法,以言情写意,作者当时备受曹丕压制,只好如此。曹植对好友遇难,自恨不能解救,因而心中悲愤难安,衬托自己还不如那勇敢的少年,更显示出朋友在难,无力援助的悲哀。

笃生我皇奕世载聪

咨我小子顽凶是婴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朝京都,曹丕拒绝接见并责之,将其置于僻远的西馆,不许朝觐。在这种情势下,曹植追思罪戾,自念有过,于是向曹丕进献《责躬》诗及谨拜表文,以责己之过,欲以此求得曹丕的原谅宽恕。曹丕阅其诗表后,“帝嘉其辞文,优诏荅勉之。”允许朝见。

曹植的诗及表文比较长,现从《曹植传》中,选其三段,第一段辞曰:“于穆显考,时惟武皇,受命于天,宁济四方。朱旗所拂,九土披攘,玄化滂流,荒服来王。超商越周,与唐比踪。笃生我皇,奕世载聪,武则肃烈,文则时雍,受禅于汉,君临万邦。万邦既化,率由旧则;广命懿亲,以藩王国。帝曰尔侯,君兹青土,奄有海滨,方周于鲁,车服有辉,旗章有叙,济济隽乂,我弼我辅。”

曹植首先从亡父说起,“考”父亡指考。英明伟大的亡父啊就是我们当代的“武皇”。(曹操死后被尊为魏武帝)他是接受上天之命,安定拯救了四方。“超商建周”,仁政超越商周,德教可比尧唐。“笃生我皇”,我皇是指曹丕,说丕生的伟大,是得天独厚而生。“载聪”,其圣明如同武皇帝。“受禅”接受汉帝的禅让,统治天下万邦。“广命”广泛的分封兄弟,以此护维君王。接着说圣上封我为侯,主管青州一带,犹如“方周于鲁”,如同周亲鲁邦,圣上给了我如此的优厚待遇,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弼我辅”,我只有好好的为国家出力。

第二段曰:“伊予小子,侍宠骄盈,举挂时网,****国经。作藩作屏,先轨是隳,傲我皇使,犯我朝仪。国有典刑,我削我绌,将置于理,元凶是率。明明天子,时惟笃类,不忍我刑,暴之朝肆。违彼执宪,哀予小子,改封衮邑,于河之滨,股肱弗置,有君无臣。荒淫之厥,谁弼予身!茕茕仆夫,于彼冀方,差予小于,乃罹斯殃。赫赫天子,恩不遗物,冠我玄冕,要我朱绂。朱绂光大,使我荣华,剖符授玉,王爵是加。仰齿金玺,俯执圣策,皇恩过隆,祗承怵惕。”

“伊予小子”,曹植自称,我是个愚昧的小子,“恃宠”从前依恃父宠骄狂,触动了国家的纪纲。“皇使”,怠慢了朝廷使者,又违犯了我魏国朝仪。曹植的上疏,充溢了自责、自怨、自悔之意。而且从历史上检查起,表述了对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感恩戴德之情。

“****国经”是说自己违犯了当朝法令,乘车分驰道,开司马门出;而后又怠慢“皇使”,以照朝纲,本应交法官审讯,但天子圣明仁慈(指文帝),待我兄弟情长,不忍让我受刑,暴尸于朝堂,指“典刑”,而是将我改封“兖邑”,宽大处理。“小子”此为曹植自称,“恩不遗物”,是说天子恩惠施及万物,本句所言的“恩”,是指曹丕赦免其罪,遣其回归封地之事。而且仍保留“要我朱绂”,这里的要即为腰,系红色的绶带,朱绂光大,我荣我华。“金玺”,汉魏之时,诸侯王皆授金玺。天子仍授予我金印,“隆”指皇恩隆重,我恭敬地接受,心怀恐惧,诚惶诚恐。

第三段曰:“咨我小子,顽凶是婴,逝惭陵墓,存愧阙廷。匪敢傲德,实恩是恃,威灵改加,足以没齿。昊天罔极,性命不图,常惧颠沛,抱罪黄垆。原蒙矢石,建旗东岳,庶立豪氂(máo),微功自赎。危躯授命,知足免戾,甘赴江、湘,奋戈吴、越。天启其衷,得会京畿,迟奉圣颜,如渴如饥。心之云慕,怆矣其悲,天高听卑,皇肯照微。”

第三段主要是进一步抒写自己对错误愧疚难安的心态,表述要改过自新,戴罪立功,描述渴望朝拜皇上,企盼曹丕能够接见他。“小子”还是植的自称,我身负“顽凶”的罪过,死后羞见亡父,“存愧”活着愧对皇上、不敢傲视、唯有依傍皇恩。“足以没齿”,终身不变。“昊天网极”言皇上恩德之大,犹如天之无穷。人的寿命无常,愿为“矢石”建旗东岳,(指征代孙吴),以“微功自赎”,以赎自己之过。我等待“圣颜”侍奉皇上如饥似渴的盼望。“天高听卑”,(语出史记。宋微子世家),这里是用以颂扬文帝的圣明,我皇可以“照微”,明察我的忠诚。

此次朝京都,曹植自念有过,宜当谢皇帝丕。而帝闻之使人逆止,不得见。于是植先入见清河长公主。清河长公主与昂(曹操长子)乃刘氏所生,因曹操将她嫁于夏侯惇中子夏侯楙,而夫妻两人关系不和,长居朝中。太后闻之以为文帝要害曹植,而对帝泣。丕随即答应接见曹植。此时植头负铁锧,徒跣诣阙下,及见之。帝犹严颜色,不与其说话,又不使冠履。植乃伏地泣涕,太后看了不高兴,帝乃令其复王服,而后正式接见。

做官靠人荐引

众口可以熔金

曹植离开京都在自己的封地,不断遭到谗毁,因而他十分怨愤这些小人,在君臣骨肉之间从事挑拨离间,于是他以古辞写了一首《当墙欲高行》,抨击这些人的行为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当墙欲高行》属于杂曲歌辞,古辞已不存。曹植除写此诗外,还写有“乐府歌”。

“当墙欲高行”原文为:“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愤愤俗间,不辩伪真。愿欲披心自说陈,君门以九重,道远河无津。”

“中人”指左右君主贵幸的人,此诗指君王所宠幸的人,即监国使者之流。“众口”古代谚语,意思是众口一词,可以将金石熔化。黄金这样坚固的东西,都能被销铄何况人怎能抵御住呢!作者的《乐府歌》曾道:“胶漆至坚,浸之则离。皎皎素丝,溺色染移。君不我弃,谗人所为。”同样是抨击这些小人行为的。

“谗言三至,慈母不亲”。这里说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个有名贤人。他住在费邑,这里有和曾参同姓名的人犯了杀人罪,有人听说后赶紧去告诉贤者曾参的母亲,说他的儿子杀了人。其母相信儿子的品行,认为不会干这事。一会儿又有别人来报告,她仍旧不相信,安安静静地织布,但等到第三个人来报告时,母亲慌了,她扔下织布的杼就跑。这个故事在《史记甘茂传》中有记载,慈母再不与儿子相亲了。“愤愤”造成了混乱,使人不辨真假,我本愿推心置腹诉说真情,无奈“君门九重”。《宋王·九辩》中句“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是说因君深居宫内,难以相见,形容“道远”,渡口又无船过河。

从曹植此诗和他写的《乐府歌》说明曹植对小人的谣言深恶痛绝。曹丕死后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明帝(即曹叡)出征在外,社会上谣传明帝在外去世,而有些大臣欲迎曹植为帝,致使京师一片恐慌,植遂作此诗外,又写了《乐府歌》痛斥谣言控造者。同时也反映出曹植后期虽心存大志,却一筹莫展的艰难处境。

这一诗一歌篇幅虽短,但有较大的容量,既表现了自己不幸的境况,又抒发了自己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运用比喻典故都十分生动、准确。

轻蓬三徙都常汲汲无欢

该回题目是曹植《吁嗟篇》中描写的情景。是表现他横遭迫害、打击、志不能展、才不见用的忧愁、悲愤情景,他的后期作品此类诗歌占有较大的比例。

《吁嗟篇》原文为:“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