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建安风骨
5456800000020

第20章

此章的内容是写,与白马王曹彪分路而行后,孤独前行。“相思”之情感“无终极”,总在心上缠绕,抒发了离情别绪的苦闷。进入秋天的“原野”,一片萧条。“寒蝉”乃蝉的一种常在秋凉时鸣叫,触景伤心,由激愤而感伤。”太阳很快“西匿”被西山藏起。“归鸟”,群居的鸟儿飞往大树林。“孤兽”口衔食物找同伴。通过系列的描写,睹物感怀我心悲,对照衬托出自己的离群孤单,这种情景交融的描写,简直可以说是对皇帝哥的一种控诉。

《赠白马王彪》第五章内容曰:“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曦。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太息”叹声是为了什么?因为任城王曹彰的暴死,而引起的悲伤,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哀叹。他的孤魂飞回了任城,而灵柩寄放在京城之内。“存者”和“亡没”,是言死者已灭毁,存者也难久保,人在世一生,短如“朝露”日出就没。“桑·榆”二星名,在西方,通常说的在桑榆,就是说天已将晚,用来比喻人之将老。岁月的急逝,“影响”声光难追,“咄唶”不禁惊叹而悲伤。

《赠白马王彪》第六章内容曰:“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病,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此章作者是在悲痛难过之际,强作豪壮之语。“丈夫”大男儿应志在四方,以宽慰曹彪,也宽慰自己。但仍然做不到克制对兄弟生死离别的情感。“同衾帱”兄弟常同被而眠。“仓卒骨肉情”生死离别竟这样的仓促,不悲伤是不可能的。

《赠白马王彪》第七章内容曰:“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变故在斯须”,言顷刻之间就可能发生变故,如任城王就是样子,谁能保持终其天年呢?作为临别赠言,语含连绵之情,无尽之意。此诗的结构很有特色,可谓层层推进、曲折连环,紧凑而缜密,成功地运用了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段,使诗委婉,含蓄而深沉。

庭院绿草又耸生

春来无计解忧愁

本回选自曹植的一首杂诗,题为“揽衣篇”,也有些集子标题为《闺情》,可能因为诗中以描写妇女为对象,借写女子对丈夫的怀念,而暗喻君臣之间的关系。对该诗的介绍,采用了后一个题目:《闺情》。原诗为二首,本回只选其一首。

《闺情》原诗为:“揽衣出中闺,逍遥步两楹。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空穴自生风,百鸟翔南征。春思安可忘,忧戚与君并。佳人在远道,妾身单且茕。欢会难再逢,芝兰不重荣。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束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倘终顾盻恩,永副我中情。”

“揽衣”挽起衣裳走出闺房,“闺”,女子居住的内室。漫步窗外“两楹”,两柱之间的长廊。庭院的绿草又耸生,群鸟高飞向南行。心存爱恋难忘君(君,妇女对丈夫的敬称),“忧戚”,春来无计解忧愁。

“佳人”,通常指貌美的妇女,此处即指丈夫,身在远道的夫君。留下我在家中单且“茕”,意为孤独无依。诗的前10句,写了这位女人对远遐迩在外的夫君春思,同时怀有疑惧,此诗明显有所寄托,当是以妾自比。有的认为是怀念文帝曹丕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诗作是以夫妻关系比作君臣关系,“佳人”就是指曹丕,“妾身”当指曹植自己。作者表现了对君王示好不终的忧戚,疑虑,是曹植后期对自己艰危处境的反映。

后10句,诗人则是对自己思绪的进步阐述和释放。

因为黄初6年曹丕过雍丘(当时曹植为雍丘王),曾和曹植见面,丕向植示好,两人的关系好转。曹植曾检讨自己的错误,说:“孤小人尔,身更以荣为戚。何者?将恐简易之尤,出于细微,脱尔之愆,一朝复露也。故欲修吾往业,守吾初志。欲使皇帝恩在摩天,使孤心常存此地,将以全陛下厚德,究孤犬马之年,此难能也。”其言对皇帝哥曹丕,不可谓之不忠恳。曹丕当然不会放在心上,故使曹植忧惧也是很自然的。

“欢会”是说欢聚之日难再有,芝兰开花“不重荣”不可能。男人都会“弃旧爱”,是说男人喜新厌旧,“君岂若平生”夫君哪能像少年时情深。“束身奉衿带”,回忆自己出嫁的时候,母亲为她结上蔽膝的带,还要说上几句训诫的话,要她言行谨慎,约束其身。“倘终”,假如的意思,夫君倘在顾盼我,永远使我内心感情。最后曹植明知不可能,但对曹丕还是抱有一线希望。

这首虽是《闺情》诗,却寓有浓厚的抒意色彩,孤寂难耐,忧思难解,热切的希望,不尽的惶恐,十分细腻,婉曲又淋漓尽致地表述了当时曹植的心态。

醉酒悖慢劫协使者

舍而不诛贬王为侯

曹丕继位后,曹植十分惶恐,要求先去祭告先王再走。曹丕听了不批准,曹植只得悲切切地离开京城,因为曹植与曹丕有过争为世子一段经历,曹丕做了皇帝后仍对他心怀猜疑,横加指责与迫害,并将做过侍郎的丁仪、丁翼兄弟做为曹植羽翼杀之。

曹植回到封地临淄心情十分郁闷,于是终日借洒浇愁,醉后言行自然疏狂,监国将消息传到京都,曹丕不禁大怒,命速派兵到临淄把曹植捉来,欲治曹植的罪。曹丕的母亲皇太后卞氏急忙出来阻止,皇太后哭着对曹丕说:“你兄弟曹植平时就嗜酒疏狂,他自恃胸中有才,行为放纵,但念及你们是同胞兄弟,你就留他一条命吧。”卞氏见曹丕低头不言,于是气愤地骂道:“你已经杀了我的任城王,不许再杀我的东阿王。你若宽恕了他的罪过,我死后也就闭目了。”也许是太后的话起了作用,曹丕回母亲的话说:“我也深爱曹植的才华,只是想惩戒一下他的疏狂脾性,并不杀他。”

曹丕下令将曹植压来,曹植听了后惶恐万分,见到曹丕立即伏拜于地,口称:“万岁、万万岁,罪臣自抱归封,追思罪戾,伏唯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则违了古贤‘夕改’之劝。”连连向曹丕请罪。

此一时也彼一时。此时的曹丕趾高气扬,厉声地训斥曹植说:“我和你虽然是兄弟,可是在朝中却居于君臣,你怎么敢蔑视礼法,嗜酒狂疏?”曹植一个劲地叩头说:“臣罪该万死,罪该万死!”

曹丕讽刺地说:“以前先王在时,你常常向别人夸耀显示你的文才,什么出口成章,我怀疑你是靠杨修、丁仪等捉笔代写的。我现在限你七步之内吟咏出一首诗来,假如你真的能七步成诗,朕即免你一死,如果你不能,决不要怪朕无情,我定要治你的罪,决不宽恕!”

曹植站起来后说:“请圣上出题目。”

曹丕说:“我和你是兄弟,就以此为题,但又不许涉及‘兄弟’的字眼。”

曹植边思边慢慢地走动,不到七步,诗已脱口而出,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罢,动了骨肉之情,禁不住两眼湿润,落下泪来。曹植明明是把他比做豆萁,把自己比做豆子,他要燃豆萁来煮豆子,这不就是表明了曹丕要杀害曹植嘛!就在此时,一直躲在宫里内室的卞太后,走出来痛不欲生哭着说:“你做为兄长,对弟弟为什么如此相逼呢?”曹丕见皇太后至,慌忙解释:植,朕的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我们虽是兄弟,但国法不可废,于是,改封曹植为安乡侯,其诏曰:“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意思是,看在植骨肉之亲的关系上,赦免他的死罪,但国法不可废,于是改将他的王爵贬为侯。

曹植这首脍炙人口的着名的《七步诗》,原诗为几句,值得研究关注。此诗最早见于刘

义的《世说新语》,刘

义乃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据该书记载:魏文帝曹丕想害死其弟曹植,令他在七步内作成诗,做不成则行大法。曹植应声而成“七步诗”,吟出“煮豆持作羹”六句,使得文帝深有惭愧之色。而后的《文选》则有的是四句,如明嘉靖刻本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演义》用的也是此四句。现在普遍流传的此诗四句,当源之此类书。而此类书引录诗文,节略原文为通例,故作四句者,并非曹植“七步诗”的全貌。台湾新译曹子建集则用的是五句。而今人杨子才编着的《历代咏史诗钞》、《七步诗》,则用的是刘

义的六句。杨子才原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对古今词钞、历代咏史颇有研究,并有很深的造诣。

此诗中的“羹”,用蒸煮等方法做的糊状食物,此谓豆羹。豆豉滤过作豆汁,豆茎烧于锅底下,豆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是同根生的,为何“相煎”急成这个样子。曹植七步成诗,能够救下自己一条性命,就在于他的诗巧妙地寓理于事,又融事于理。他以豆茎、豆子在锅灶之间相互煎熬的情事,比喻同胞兄长曹丕残害诸弟,以这种饶有风味的拟人化手法,告诉曹丕一个道理,你如果杀了我,就如同用豆茎做出燃料,煮熟豆子,既表现了曹植内心的悲郁,又讽刺了曹丕的残忍不容。诗人这种设喻浅近而贴切,使诗在平易之中显出奇工,从而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宗室之间的矛盾和争权夺利互相残害的事实。

1914年,******同志曾化用“相煎何太急”一句,用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皖南事变”,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卑劣行为。他写道:“千古奇冤,江南一叶(指当时新四军军长叶挺同志),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刊1941年1月17日重庆《新华日报》)。可见“七步诗”的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