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78

第78章 元(2)

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关汉卿,从小生活在一个医生的家庭,由于金代的山西南部地区戏曲活动一直很盛,所以关汉卿从小就受到戏剧的熏染,还经常参加戏曲班社的活动,因此在金王朝灭亡之前,他已经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戏剧作家了。元灭金后,定都大都,关汉卿来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并在这里专事戏剧活动。由于他写了一个名叫《伊尹扶汤》的剧本,经过认真排演后,拿到宫廷献演,得到了皇帝和官员们的称赞,关汉卿由此声名大振。关汉卿以他的多才多艺,成为玉京书会(民间杂剧创作团体)的领导人。他一生共写了60多个剧本,还有不少散曲和套曲,至今仍有他的17个剧本和100多首散曲流传下来。在关汉卿的剧作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都是他的优秀代表作。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这样称赞道:“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马致远

马致远(1250—1321),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他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在元曲作家中,被誉为“元人第一”,有“曲壮元”之称。马致远创作的杂剧有十六种,语言清丽,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散曲作品也负盛名,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典雅清丽。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施耐庵

施耐庵因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而成为著名文学家。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也多有矛盾。史载他感时政衰败而作《水浒传》寄托心意,与弟子罗贯中撰共写《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小说。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曾有套曲《新水令秋江送别》抒发慷慨悲痛之情。《水浒传》是我国最早的白话长篇小说,中国英雄传奇中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大都惟妙惟肖,语言明快生动,引人入胜,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罗贯中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生于浙江杭州。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中国白话长篇章回小说开山鼻祖,写有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和杂剧剧本《风云会》等。青年时期,罗贯中为了收集素材,决定由北向南,四处游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后来罗贯中还参加了当时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丰富的阅历使他积累下了宝贵的第一手民间素材。南下杭州的时候,罗贯中接触到了不少当地的说书文人,从此对说话艺术产生了兴趣,开始创作长篇章回小说。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就是在他的笔下诞生的。

王冕

王冕(1287—1359),宇元章,自号煮石山农、放牛翁、梅花屋主等。他是元末文坛有影响的诗人,又是画坛上以画墨梅著称的花鸟画家,著有《竹斋集》。王冕出生在现浙江诸暨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里。由于家里太穷,王冕很小的时候,就给地主放牛来帮助父母。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学习的机会,他利用自己放牛的空闲时间,自学成才,终于成了有名的大画家。王冕不但是一位有名的画家,而且他的书法、篆刻也都很有名气,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就是王冕始创。他一生最喜爱的就是梅花,因为梅花象征自己高贵的品格,并自认喜写“野梅”,不作“官梅”,表示不为名利所动。晚年的王冕隐居到会稽九里山,并自己建了一个“梅花屋”,以卖画为生,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公元1359年去世。

倪瓒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又字玄瑛,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为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倪瓒受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未仕。倪瓒诗书画三绝,也是个性独特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表现的是参禅学道者浪迹天涯的情怀,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倪瓒传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等多种。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元朝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和仪表制造家。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27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黄道婆

黄道婆(约1245年—?),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人。我国元代著名纺织改革者。黄道婆出身贫苦,后离乡逃至到今天的海南崖城。在海南的约三十年里,黄道婆学会了海南人民先进的纺织棉布技术和烫染技术。元成宗年间,黄道婆返回家乡松江。随后,她把自己从海南带回来的各种布料展示给乡亲们看,开始在当地热心地传授纺织技术,并在海南人民纺织工具的基础上改制出了多用织机。用黄道婆传授的错纱、配色、综线等纺织技术,能织成折枝、凤凰、棋局等多种图案的棉织品,从此使松江一带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乌泥泾被”也因为黄道婆而名闻全国。黄道婆对我国古代棉纺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政体

元代行省

元代官制基本沿袭旧制,行省是元代的创新,是今天意义上“省”的由来。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为中书省,后来又分置河南、江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辽阳、甘肃、岭北、云南11处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名称。“行省”的官员设置,名称、品衔大都同中书省。值得注意的是,元代行省界限的划分,并非按地理因素划分。例如归州,地处四川、河南二行省之间,却隶属于并不连界的湖广行省。行省的权利很大,负责处理境内政治、经济,诸如刑律诉讼,官吏迁转,赋税征收,甚至还包括带有军事性质的屯田、驿舗等。

四等人制

元朝建立后,在全国实行四等人制,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这四等人在法律和权利上是不平等的。蒙古人居于统治地位,色目人中的上层分子蒙古统治者的得力助手,汉人中有小部分官僚地主和知识分子,但广大的汉人与南人同样处于被严重压迫的地位。在科考、持兵器、铁器,以及狞猎、结社、聚会、娱乐等方面,汉人和南人都有诸多限制。

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