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77

第77章 元(1)

事件

蒙古西征

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主要的用兵方向就是南下和西征。南下就是进攻南宋和金朝,西征则是征服中亚东欧各国。13世纪上半期,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先后征服里海与黑海以北、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钦察、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或地区,建立起以蒙古为中心,由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组成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这三次西征使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被人称为世界征服者。蒙古西征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将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罗盘等传到西亚及欧洲等国,同时亦将西方的天文、医学、历算等传入中国,对历史进程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号大蒙古国,当时亚洲和欧洲广大地区都为大蒙帝国的统治范围。1260年忽必烈即位,迁都燕京,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1276年,元灭南宋,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唐灭亡以来长达370年的又一次大分裂,从此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再没有分裂过。元在中国历史上虽只有97年的历史,但却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实现了包括辽东、漠北、西域、吐蕃、云南等地区的大统一,幅员之广超过汉、唐,尤其是吐蕃地区从此并入版图,意义更大,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空前发展、壮大的时期。元朝的败亡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民族岐视,政治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贪图享受,朝廷横征暴敛,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终于在1370年被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推翻。元帝逃往漠北和林,史称北元,北元一直延续到1635年,明朝人称北元为鞑靼。

仁宗之治

元仁宗自幼熟读汉族典籍,1311年即位后,他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取消尚书省,停用至大银钞,减裁冗员,惩治地方贪官污吏,严禁贵族官僚扰民行为。此外,他倚重汉臣,推行汉法,于1314年恢复科举取士。

南坡之变

元延祐七年(1320),仁宗卒,17岁的硕德八剌即位,即元英宗。英宗锐意改革,立“蒙古儒者”拜住为左丞相,至治二年(1322),在拜住的协助下,英宗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性的措施:广泛起用汉族地主官员和儒士,提倡推举贤能,选拔人才;罢免一些冗官冗职,精简机构,节制财用,减轻徭役;颁行《大元通制》,以加强法制,推行汉法;清除已故铁木迭儿的余党,查处他们的贪赃枉法事件。这些措施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贵族反对。三年(1333)八月,以御史大夫铁失阴为首的铁木迭儿余党发动政变,当月五日,元英宗与拜住等由上都启程返京的途中,于上都西南30里南坡店被刺杀,史称“南坡之变”。

天历之变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木儿是元朝第十一位皇帝,是元武宗的次子。他1328年即位后,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将已经流亡察合台的哥哥迎回,将皇位还于哥哥,即为明宗。但明宗仅在位一个月就暴毙了,图贴木儿再次登上皇位,改元天历,史称“天历之变”。

红巾军起义

元朝后期,统治者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美女,天天供佛炼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滥发货币,祸国殃民。加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真是民不聊生,出现了“饿死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社会上流传着“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歌谣。1351年,刘福通与白莲教另一首领、河北永年人韩山童一直在北方地区秘密传教,宣传“明王出世”、“弥勒佛下生”,以吸引群众。在韩山童、刘福通领导下,3000人在颍州颍上县白鹿庄准备起义,因事前泄密,遭到敌人包围,韩山童牺牲。刘福通突围后把起义群众组织起来。起义者以红巾裹头,一鼓作气占领颍(今安徽阜阳)、罗山(今河南罗山县)、上蔡(今河南上蔡县)、真阳(今河南正阳县)、确山(今河南确山县)等地。

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散米,赈济贫农,深得人民拥护。群众纷纷加入红巾军,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人数较多的有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的芝麻李部、南阳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今安徽风阳东)的郭子兴部等。为推翻元朝的反动统治,起义军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义军;“暗”指元朝统治)的口号,鼓舞群众向封建官府作斗争。1355年,刘福通率军攻下亳州(今安徽亳州),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

成吉思汗陵何地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于萨里川哈剌图行宫。传说中,成吉思汗的手下将领遵循遗诏“密不发丧”,由最忠心的部下把遗体运回故乡,下葬到赶造好的陵墓中。部下出动了万千骏马来回奔跑将墓地踏平,然后植木为林,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最后,为首的将领命令800名士兵将造墓的2500多名工匠全部杀死,而这800名士兵旋即也遭灭口。而元末叶子奇的《草木子》记载,成吉思汗下葬后,除马匹踏平墓地外,为便于日后能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坟上杀死了一只驼羔,将羔血撒于其上,并派骑兵守墓。等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长出以后,墓地与其他地方分辨不出时,守墓的士兵才撤走。子女如想念成吉思汗,就让当时被杀驼羔的母驼作为向导,如果母骆驼停在一个地方久久徘徊,哀鸣不已,那么这个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

漫漫草原,茫茫戈壁,哪里才是700多年前的成吉思汗陵墓?各国考古专家比较认同下面四个地点:一是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蒙古国杭爱山;三是中国甘肃的六盘山;四是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境内的千里山。然而,这也只是推测,至今仍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关于它的神奇性也逐渐升级,日、蒙联合考古队宣言:一旦找到成吉思汗陵墓,将使发现特洛伊城和埃及法老图特安哈门陵墓的轰动效应相形见绌,成陵中的珍宝将比秦始皇陵中的还要壮丽。人们拭目以待。

为什么元朝皇帝没有陵墓

古代中国,历代帝王都很注重陵墓的建设。很多都是从在位期间开始修建墓葬,不惜劳民伤财,花费巨资。他们为自己修建豪华奢侈的墓葬,希望死后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像陕西的秦始皇陵,被认为是世界一级遗产,只因其豪华奢侈、规模庞大、宝藏无数。此外还有北京的十三陵、咸阳的汉陵。奇怪的是,很少听说元代皇帝的陵墓。原来,蒙古人有“深葬不见坟”的风俗,人死后不用棺材,而是在两端楠木上凿出一个空洞,然后将遗体放入其中。安葬时要挖很深的土坑埋下去,然后用土掩埋平整,不留任何痕迹,还要派一支队伍踏平这里。此后,这支队伍要守护在周围,一直等到这块地面长出青草,再也看不出与四周有区别的时候才会撤离。因此,后人很难发现元朝皇帝的葬身之处。

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

《马可波罗行纪》曾风行西欧,对世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今天却有学者质疑马可波罗是否亲自来过中国,理由是该书中对中国民俗风情的记载带有浓重的波斯色彩,而且没有提到中国有代表性的筷子,饮茶,方块汉字,裹脚女人甚至长城,中国史书中也没有提到过马可波罗。由此推测,马可波罗只是根据波斯人的描述写下这本书。不过《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记载的一些故事中国史书上确实有,也许马可波罗是真正到过中国的。至于对中国民俗描述的不全面,那是因为他还没来得及把所有的见闻都讲出来就死去了。多数人还是相信他来过中国的。

八思巴字

元朝忽必烈即位后,要求国师八思巴根据当时的吐蕃文字制定一种文字,用以取代标音不够准确的蒙古文字,并作为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全国采用,统一文字的书写方法。文字制成后称为蒙古新字,不久改称蒙古字,后称八思巴字或方体字。1269年忽必烈颁诏推行,由于字形复杂难学,所以只在官府通用,元朝灭亡后逐渐被废弃。字母表主要由藏文字母组成,最初是41个,后陆续增加,据现存资料归纳,包括各种变体有57个。

杂剧

杂剧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始于唐末,发展于两宋,盛于元。元朝的著名杂剧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魏君祥的《赵氏孤儿》等。著名演员珠帘秀、天然秀、侯耍俏、黄子醋等,盛极一时。元代末年,由于政治黑暗,经济衰微等原因,杂剧又渐趋衰落。杂剧的体裁一般是一本四折的形式,“折”相当于一场戏,但在一折中,场景可有所变换。杂剧由宾白、歌曲和跳舞三部分构成,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是一种综合艺术。

散曲

散曲也被称为清曲、乐府,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音乐,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分为小令、带过曲和套曲三种基本格式。

回族的形成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主要由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构成。唐初至宋末,有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到中国经商,逐渐在广州、泉州、杭州和扬州等地定居。13世纪初,蒙古军队三次西征,又有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徙到中国定居。他们虽然民族不同,语言各异,但是共同信奉伊斯兰教,生活习惯相近,元人在官方语言中称他们为“回回”。他们经过与汉族一百多年的溶合演变,到明代时终于形成了一个独立民族——回族。

名人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1162—1227),蒙古民族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其野蛮侵略和征服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战争灾难。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对13世纪主要封建国家社会危机深重。

窝阔台

窝阔台(1186—1241)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子,蒙古国第二代大汗。1229年,窝阔台被推举为大汗继承人。他继续父亲的遗志扩张领土,主要是继续西征和南下中原。他在位期间完全征服了中亚和华北,提高了大汗的权威。他改革朝仪、税法,修孔庙、尊儒士,最终因纵情声色而暴死,庙号太宗。死后五年,一直都由他的皇后乃马真专政,直到他的儿子贵由继任为止。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法号湛然居士,蒙古汗国大臣。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耶律楚材秉承家族传统,自幼学习汉籍,精通天文、地理、术数及佛、道、医、卜等。1219年,他随成吉思汗西征,途中经常讲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屡立奇功。窝阔台即汗位后,耶律楚材协助定立君臣之礼,以尊汗权;建议颁行《便宜一十八事》,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对改汉地为牧场;建立赋税制度,设置燕京等处十路征收课税所。他还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十项改革措施,多为窝阔台采用,也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耶律楚材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而且多才多艺。他是我国提出经度概念的第一人,编有《西征庚午元历》,还主持修订了《大明历》。他还写过不少诗作,现存于世的有《湛然居士集》、《西游录》等书。

元世祖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成吉思汗之孙,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元朝的创始皇帝,庙号世祖。1260至1294年在位。他早年热心学习汉文化,了解儒学治道。先后任用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等州。1253年,率蒙古军攻云南,次年灭大理国。1259年,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昌)时,得知蒙哥汗死讯,决策北还,争夺帝位。1260年称汗,后迁都燕京,改称大都。1271年,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又进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国。忽必烈在位期间,注意选用人才,采用汉法,地方建立行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加强对边地的控制,开辟中外交通,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

脱脱

脱脱(1314—1355),蒙古族,字大用,蔑里乞氏。从小在伯颜家长大,后受到顺帝的重用。由于伯颜权倾朝野,威及皇权。脱脱即与顺帝密谋除去伯颜,后恢复科举取士。顺帝任脱脱为相,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大行文治,史称“更化”。脱脱还曾参加镇压徐州芝麻李红巾军起义,执意屠城,军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师。至正三年(1344年),主编《辽史》《宋史》《金史》。十四年(1346年),讨伐高邮(今属江苏)张士诚军起义时,受到太子派人的弹劾,使脱脱被革职流放。至正十五年(1355年)十二月,被元顺帝派人毒死。元朝从此走向灭亡。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江苏常熟人。原姓陆名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而改姓名。黄公望中年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入道教全真派,云游四海、以诗画娱乐。他的画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他在创作风格上主张学习前人,并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绘画创作。传世之作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

伯颜

伯颜是蒙古国开国功臣阿刺之孙,晓古台之子,元朝著名的军事家,以深略善断著称。元初,伯颜受到忽必烈的赏识,先后任中书左丞相,后迁中书右丞,同知枢密院事。1274年,忽必烈汗任命伯颜为伐宋军最高统帅。伯颜总兵分三路攻宋,与阿术统中路,取鄂州、汉阳等地,沿长江东下,次年取黄州、蕲州、江州、安庆、池州等地,大败宋宰相贾似道军于丁家洲,收降太平州、滁州,下建康,寻进中书右丞相。同年11月,伯颜发动临安之战,攻克临安,俘虏宋帝、谢太后等北还,取宋地37府、128州、700余县。之后长期在北方与海都作战。忽必烈逝世后,伯颜遵忽必烈遗言扶持成宗即位,直到病故。

关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