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75

第75章 宋、辽、夏、金(8)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中国金代初期都城遗址,俗称白城,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市南约2公里处。上京城是由相连的南北两座长方形城组成,城垣保存较完好,平面呈曲尺形。城墙夯土版筑,残垣宽7—10米,高2—5米,有马面,外有护城河遗迹。南城东西宽2148米,南北长1528米,北城东西宽1553米,南北长1828米,5个城角堞楼遗迹尚存。两城共有城门8座,瓮城5座。皇城位于南城西北部,长方形。南北长645米,东西宽500米。南墙保存较好,正中为午门,土筑,现高约7米,有3条门道。午门以北中轴线上有5座宫殿台基,高1—2米。第2座殿址面积最大,殿基平面呈“工”字形,两侧有廊庑基址。在城址内发现的金代遗物,除大量砖瓦等建筑材料外,还有宋金铜镜、货币、印鉴、银锭、佛像、铁器、陶器、金银器等。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坐落于云南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以具有众多民族风格的古迹、丰厚独特的文化蕴含荣登“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城市”之一,成为首批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之一。丽江古城的建筑特点之一就是推崇自然,在崎岖的地势建立起来的丽江城市具有经济和战略的双重意义。另一特点是兼融合,汇聚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展现了民族风俗风情和地方历史文化。因此,丽江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对我国城市建设、民族发展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非常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总之,丽江古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体,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周庄

历史文化名镇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900多年的历史赋予她丰富的文化蕴涵。周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期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周迪功郎舍宅200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始称周庄。元代富翁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是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成为江南巨镇。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周庄为周庄镇。周庄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周庄的特色,几乎家家都有自家的码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镇内河流呈井字型,桥梁众多,其中四百年以上历史的古桥的就有八九个,还有十座400年至800年历史的古桥。周庄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每天都要接待上万名游客,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

宋史

《宋史》是在宋代《国史》的基础上删减而成,修于元末。全书体例完备,由本纪、志、表、列传组成,共496卷,500万字左右,是二十五史中最大部头的一部史籍。《宋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这得益于两宋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发达的雕版印刷术,为书籍流传和保存提供了方便,为元修《宋史》提供了条件。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史籍几乎全部佚失了,《宋史》中丰富的资料就更显得珍贵,是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保存最系统的一部史书,是研究两宋300多年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状况的首选资料。由于成书时间仓促,编写者在对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的整理显得潦草,就使《宋史》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另外,在思想方面,《宋史》尊奉道学,否定王安石变法,对蒙古人南侵交代得也含混,在阅读时应该注意这些不足之处。

辽史

《辽史》较系统地记载了古代契丹族建立辽王朝的历史及西辽概况,是研究辽和契丹、西辽的重要史籍。《辽史》撰写成于元,全书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辽史》中的列表较有特色,八卷表减少了立传的繁琐,既省却了篇幅,又弥补了纪、志、传记载的不足。表中的《游幸》、《部族》、《属国》是《辽史》的创新,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各部族、各属国的情况及与辽朝中央的关系。列表还弥补了《辽史》过于简略的缺点,使该书基本反映了辽朝历史的全貌。《辽史》中的《国语解》一卷,对官制、宫卫、部族、地名等契丹用于都加以详细地注释,为今天阅读《辽史》提供很大方便。《辽史》首创的《营卫志》体例,详细记载了契丹营卫概况、各部族的建置和分布,跟《兵志》一起,是了解研究辽代政治、军事和民族情况的珍贵史料。《辽史》虽然存在着简略的缺陷,但却是现存唯一一部完整系统记载辽朝历史史事的史籍,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金史

《金史》记载了女真族及金朝120年的历史史事,撰成于元代,全书记载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3卷,共135卷。《金史》在二十五史中也属佼佼者,是元末所修三史中最好的一部。一是《金史》能采用的资料较好,所以《金史》中的资料也比较完备,这得益于金朝注重史书编纂工作的传统;二是《金史》的文笔不错,叙事详略得当;三是《金史》“首尾完备、条例整齐、简约而无疏漏、周赡而不繁芜”(清代史学家赵翼评语)。鉴于这三方面的优点,《金史》是元末三史价值最高的史籍。《金史》记载了上起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阿骨打称帝,下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蒙古灭金史事,详细介绍了女真族建国前的历史,是保存女真族早期历史的珍贵材料,而且在体例设置方面、史料剪裁及记述等方面也都处理得体,备受后人推崇。

《虎钤经》

《虎钤经》是中国宋代著名兵书。是由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许洞用了四年时间撰成。《虎钤经》中“虎”为“虎符”,即“兵符”,“钤”即“锁钥”,《虎钤经》即为开启兵符锁钥的书籍。全书共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虎钤经》吸收了《孙子》和《太白阴经》的精华,更加通俗易懂;根据天时人事的变化加以推衍,既祖述古人,又有作者的见解。其中奇谋诡道,凡适于兵家需要,就广为搜罗,不受“六经”的束缚。许洞认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应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首先强调人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战争中谋略的运用必须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而谋略的运用本身就包括对军用的谋划等广泛的内容。在作战的实施过程中,要善于创造压倒敌人的有利条件;还主张要善于逆用战法,不要把兵法原则看成僵死的教条,这样才能收到出其不意之效。《虎钤经》前五卷理论性较强,以后各卷均为具体战法和古代行军作战的事宜,还包括天文、历法、记时及方位识别等知识,都是其他兵书所罕见的。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及其助手花费19年心血编纂而成。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记载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后周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民族关系史,宗旨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真正做到以史明鉴。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的体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自它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名人要士都争读不止,对其点评批注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数不胜数。除《史记》以外,没有任何一部史籍受到《资治通鉴》这样的称誉。

棋经

《棋经》成书于宋代,总结了历代下棋的宝贵经验,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围棋理论,是围棋史上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历代棋手都受它到影响。《棋经》分为棋局篇、得算篇、权舆篇、合战篇、虚实篇、自知篇、审局篇、度情篇、斜正篇、洞微篇、名数篇、品格篇、杂说篇,共13篇,总结了尹文子和太叔文子下棋法、班固的《弈旨》、马融《围棋赋》、敦煌《棋经》、王积薪的《十诀》等古典围棋理论,建立起一个全面系统的围棋理论,在我国围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棋经》问世这900年来,历代棋手“人人皆能诵此十三篇”,至今不衰。

酒经

《酒经》是中国古代制曲和酿酒专著,又名《北山酒经》,作者是曾在北宋杭州开过酒坊,有着丰富酿酒经验的朱翼中。《酒经》完整地体现了我国黄酒酿造的科技精华,对酒的酸浆使用、微生物培养、投料、煮酒灭菌、勾兑等酿酒理论和技术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加热杀菌以保存酒的方法是中国最早的发明,比欧洲要早几百年。唐宋是我国黄酒酿造技术最辉煌的时期,《酒经》是我国古代酿酒历史学术水平最高的专著,不仅是对这一时期酿酒技术的总结,也对后世酿酒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是一本专门记载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城市风貌的典籍,作者为南宋文学家孟元老。金灭北宋后,孟元老南渡,常忆起生活过20余年的繁华东京,遂写成《东京梦华录》10卷。书中分类记载了东京的城池、河道、宫阙、衙署、寺观、桥巷、瓦市、勾栏、朝廷典礼、岁时节令、风土习俗、物产时好、诸街夜市,反映出北宋都城官、私手工业作坊、商业、文化、交通的发达情况。作者还用大量的笔墨记录了当时东京民间和宫廷的“百艺”,对宫廷教坊、军籍、男女乐工、骑手、球队作了详细的描绘。《东京梦华录》全面记述了东京开封繁华的风貌,在文学史有一定的影响,对了较古代民俗、杂技、戏曲、音乐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花间集

《花间集》是晚唐至五代的词选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词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著而成。《花间集》集中收录了当时18位著名词人的500首词作,《花间集》得名于他们共同的词风:艳丽香软,以描绘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和装饰容貌为特点。因女人素以花比,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世人称具有此类风格的词人为花间词派,花间词派是我国词史上第一个词派。虽然《花间集》多以文人贵族为歌台舞榭享乐生活需要而写媚艳之词,但却是词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词体已区别于诗体正式登上文坛。

全宋词

《全宋词》与《全唐诗》并称中国古文学双璧,它的整理集体汇编的结果,历经明末毛晋的《宋六十名家词》、清代侯文灿的《十名家词集》、秦恩复的《词学丛书》、民国赵万里的《校辑宋金元人词》等,是中国近百年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全宋词》中收录了两宋时期300年间的词作,全面地反映了两宋词坛各流派、各家数的词作风格及历史全貌,是了解宋代文化、文学史的重要典籍。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由南宋郭茂倩编撰而成,收录了上古时代至唐五代的所有乐章和歌谣,是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重要总籍。因以汉魏至隋唐的乐府诗为主,故称“乐府诗集”。《乐府诗集》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历代歌曲按其曲调收集分类,分有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乐府诗集》的这种分类办法使得许多民歌民谣得以汇编成书,对乐府诗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另外,《乐府诗集》对各类乐曲的起源、性质及演唱时所使用的乐器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这对中国无论是文学史还是音乐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是北宋前期官修四大书之一,因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故赐名为“太平预览”。《太平御览》共1000卷,征引古书1690多种,分50门,每门下又细分若干子目,共4558个子目,子目下按时代先后排列资料,资料又先介绍书名,再录原文。因此,它不仅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也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的工具书。《太平御览》是现存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献资料最多的一种,弥补了正史记载的缺失;再加上此类书书目全,资料多,分类细,对于研究唐代服饰、饮食、器物等极为方便。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编成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太平广记》中所辑录的神怪故事较多,包括神仙类、女仙类、神类、鬼类及报应类,另外还有道术、方士、异人、异僧、释证和草木鸟兽的精怪等,基本上都属于志怪性质的故事,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影响很大。《太平广记》引书较广,许多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作品,全依靠此书才得以流传。其引文也比较完整,分类较细,对后世文学影响也很大,对校辑、研究古代小说也极有价值,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此书。

册府元龟

《册府元龟》是北宋初期四大类书之一,录入了自上古至五代的历代事迹,兼有经、子引文,对宋以前史辑的校勘工作有较高价值,由王钦若、杨亿等编著而成。“册府”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即大龟,用以占卜国家大事,“册府元龟”即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全书共1000卷,分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等等31部,每部下又分门,共1104门。每部前有“总序”、门前有“小序”对所录内容进行概述,以便对读者所寻资料有所帮助。《册府元龟》的主要特点是取材于正史,专收上古至五代,尤其是唐、五代的君臣事迹,兼顾经书和子书,杂书和小说一概不收。由于该书资料丰富,成为后世文人学士运用典故、引据考证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唐、五代的史事是《册府元龟》的精华,很多史料为该书所仅见。

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是一部以禅喻诗、着重于谈诗的形式和艺术性的诗歌理论著作,由南宋严羽所著。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门。《诗辨》是全书的总纲,提出了论诗宗旨,在于“识”,即“禅”、“悟”。《诗体》论述了我国诗歌风格体制演化史,勾勒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线索和轮廓。《诗法》着重阐明作法和技巧方面的要求。《诗评》则评析汉魏以来的诗歌。《考证》是对某些诗篇的作者、分段、异文等的考辨。《沧浪诗话》以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著称,对后世影响很大,是研究我国古典诗歌和文学理论的重要参考。

广韵

《广韵》是北宋时期的一部官修韵书,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它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韵”集大成者。《广韵》共5卷,收字26194个,注文191692字,所收字均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共有206韵。该书系统地记录了中古汉语的字音和字义,为后人研究当时的语音面貌保存了详细完整的资料,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重要文献。

最早的法医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