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74

第74章 宋、辽、夏、金(7)

在沿袭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宋朝官制又增加了以中央朝廷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的二府制。枢密院是掌管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专管兵籍、虎符,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但须经皇帝批准。二府下面是三司,总管全国财政。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御史的任用由皇帝直接掌管。宋代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大臣们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使掌握实权。官称和实职分离后,宋朝基本消除了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枢密使

枢密使最初是唐代宗永泰年间设置的官职,当时宦官掌控枢密,掌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唐末,宦官权利很大,多以枢密使名义干预朝政,甚至可以操纵君主的废立。五代的朱温称帝后,尽斩宦官,改用士人为枢密使,并改名崇政使,由君主左右最亲信大臣任此职。后唐又恢复了枢密使的名称。宋代沿袭此官名,成为掌管国家军事的最高机构。元代也设置枢密院、枢密使。至清代,枢密成为军机大臣尊称。

保甲制

保甲制(北宋、清、民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基层组织机构,又叫乡里制度、村舍制度(元代)、里甲制度(明代)。保甲制度起源于秦汉乡村组织结构和权限的划分。将一县之内划分若干乡,乡里设首领掌管教化,还设置有掌管司法、税收、司法等官职;乡下设亭,亭长协助地方的治安管理,同时兼管民事;亭下又设里,一百户为一里,由里正管理。这种国家基础组织机构的乡村行政制度一直存在与各朝,建立起严密的社会治安网络,对内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对外通过对壮丁的军事训练强化了国家防御力量。

内外相制

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对国家的危害,宋太祖听取丞相赵普的建议,推行“内外相维,无轻重之患”的政策。即天下精兵尽数到京师充当禁军,地方上只保留少数供役使用兵。太祖后期,禁军大约达到了20万,10万驻守京师,以防止外变;10驻守地方,以制内患。地方自知兵力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这样以来,中央集权的到加强。

主客户制

为了便于征取赋税,控制户口,宋代把全国居民分为主户与客户。主户指占有土地,并承担赋役的户,又称税户,约占全宋人口的65%左右。主户按资产的高下分为五等。主户都是有势力的富豪或官吏,他们可利用职权隐瞒财产,逃避纳税。

客户指住在农村,不占有土地,依靠租田耕种的农人,长期受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负担沉重。

榷场

榷场是宋、辽、西夏、金在各国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早在宋太宗时期,宋辽之间就已经在宋境的镇州(今河北正定)等地设置榷场,后因两国战事起而作罢。澶渊之盟后,榷场又正常化,设置在宋境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安肃军(今河北徐水)、广信军(今河北徐水西),辽境的新城(今河北新城东南)。当时,宋向辽输出的有茶叶、漆器、瓷器、铜、丝织平、香药等,辽向宋输出的主要有银、布、马、羊、骆驼等。当时的榷场贸易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的联系,促进了双方物质文化的交流。

市舶司

市舶司是唐、宋、元、明各代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署。唐朝首先设广州为“市舶使”,由特派官员或所在节度使兼任,掌管进出船舶蕃货、征榷、贸易诸事,五代时被废止。971年,宋在广州重设市舶司,后又在杭州、明州、泉州、上海、江苏、江阴设有市舶司。宋朝市舶司的主要职能有:给中外船舶发放许可证;对入口货物抽取入口税;检查登基出船货物,监管禁止出口、禁止入口货物;为朝廷收购舶来品等。两宋时期,海外贸易非常发达,市舶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至1162年,仅广州、泉州两地的市舶收入就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0%。

二府三司制

宋代中央行政体制。二府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是盐铁、度支和户部。中书门下是宰相机构,掌握人事权、副署权、监督权、谏诤权等;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关,文官充任;三司总管国家财政事务。

更戍法

北宋兵役制度。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除殿前司捧日、天武外,侍卫司龙卫、神卫以下,平时轮流戍守,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通常三年为期轮换,边远地区以半年为期轮换。戍军将领由朝廷临时任命,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此法虽然可以防止将领专权,易于控制,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宋神宗时,废除此法。

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制是一种队伍编制制度,它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1114年,金帝完颜阿骨打为了反辽,将原有的组织突破血缘关系,以户为单位,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谋克为百夫长,猛安为千夫长,即首领。由于实行了兵民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户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辽金官制

辽朝官制设有北、南枢密院,长官有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等。北枢密院掌管全国军政,类似唐朝的兵部;南枢密院掌管铨选、丁赋等政。枢密院下设北、南宰相府。为了统治不同生产类型的各族人民,辽朝还设置了一套双轨制的或二元化的统治机构,即北、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北面官主要是管理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事务,南面官主要是管理汉人、渤海人的事务。金代的官制是缺乏系统性的,往往随事置官,且多仿照前朝及同时的宋、辽。唯一可肯定的是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尚书令为最高行政官长。军事上较系统化,有路、府、州、县四级。

凌迟

“凌迟”也做“陵迟”,俗称“千刀万剐”,一般是为危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犯设置的死刑。凌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残酷的死刑之一,因为“陵迟”原来指山陵的坡度是慢慢降低,在刑罚上,凌迟就是犯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死去。辽代正式将凌迟作为刑名,此后金、元、明、清都将它规定为法定刑。历代行刑方法也有区别,一般是切八刀,先切头面,然后是手足,再是胸腹,最后枭首。但实际上比八刀要多,明朝末年的大宦官刘瑾共切3357刀,刽子手剐了3天他才死去。凌迟这种惨无人道的刑罚一直延续到清末光绪年间。

裙带关系

“裙带”一词源自宋代戏子。蔡卞的六夫人是王安石的女儿。蔡卞每逢遇有政务要事,总是头夜预先她商量妥当,次日上朝时提出意。后蔡卞被拜为丞相,在家宴庆贺上,戏子们唱曲道:“右丞相今天大拜,皆是六夫人裙带。”裙带关系是古代中国最难解的社会关系,俗话说:“朝中无人不做官”裙带关系的作用可见一般。皇帝的兄弟们是王侯,岳父叫国丈,内兄叫国舅,师傅叫太傅,甚至皇帝家奴都可以做官。大臣们之间互相结为亲家,列朝的文武都是皇上家亲戚。汉代大将军卫青就是很典型的依靠皇后姐姐卫子夫的影响,由一位家奴一步步提升为大将军。后来卫青又提携自己的亲外甥霍去病等登上大将之位。而与他们同时代的李广也立下汗马功劳,因少了这层关系,“李广难封”也就可以理解。

文物史籍

四大书院

我国四大古书院指的是: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山之阳,这里环境优美,清雅静谧,乾隆皇帝曾作诗盛赞。嵩阳书院曾是佛教和道教的场所,而以理学著称于世。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建立那天起,嵩阳书院就闻名天下,是宋以后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虽曾毁于兵火,但经元明清三代的不断重修和增减,千余年来一直长盛不衰,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极高的文化和文物价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市湘江畔岳麓山下,自五代智睿二僧在此办学以来都以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宋真宗颁书赐额之后更是名闻天下。历经宋、元、明、清长盛不衰,光绪年间被改为湖南高等学堂,现今还属于湖南大学一部分,有“千年学府”之称。三湘人才辈出的岳麓书院如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天书院又称淮阳书院,是五代时后晋商人杨悫开办,因该书院人才辈出而被宋真宗赐为“应天书院”,与当时开封、洛阳的国子监同为最高学府。不幸的是应天书院在宋钦宗时被毁于战乱,之后的明清两代虽对其重修,但是再也还原不了原来的辉煌。近年来,应天书院修复工程被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点工程,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经著名理学家朱熹的重修而名声大振,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七百多年的历史,历代统治者都对其进行扩展和维修,胡适在他的《庐山游记》中说,白鹿洞代表着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现在的白鹿洞书院已经是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大名窑

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

钧窑:窑址在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因古属钧州故名钧窑。钧窑瓷器独特之处是使用窑变色釉,因此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釉中“蚯蚓走泥纹”的曲折线也是钧釉的特征之一,盆、托及尊等宫廷使用器物底部均刻有从一到十的数字。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美誉。

哥窑:以纹片著称,纹片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状;黑色纹片中有时闪蓝色。传世哥窑瓷器虽然也不少,但其窑址迄今尚未发现,是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官窑:包括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北宋官窑和浙江杭州凤凰山的南宋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

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窑址在河南临汝(今汝州)。因主烧造宫廷用瓷,烧瓷时间仅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间,所以汝窑是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因此流传的汝窑品也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汝窑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

定窑: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今天的河北曲阳,因当地古城定州,故名定窑。定窑主烧白瓷,兼烧绿釉、黑釉、褐釉,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著称,画面简洁生动,器底刻有“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样。

北宋东京城遗址

北宋东京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市内,是北宋的都城。在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东京城的外城始建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周长50里165步,城墙高4丈,宽5丈9尺,有12个城门。内城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周长20里155步,共有10个城门,2个水门。东京城的大内,即皇城,始建于宋建隆三年(962),周长2.5公里,共有6门。城墙原为土筑,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为砖砌。政和三年(1113)在大门内外北边开始兴建一组园林式的建筑群,计有7个大殿,15个阁楼,名延福宫。北宋东京城的繁荣,除居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重要地位外,境内水道交通的方便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当时时京畿一带水网纵横,舟楫云集,穿过东京城的河流有蔡河、汴河、五丈河、金水河,架在这些河道上的桥梁即有32座。

南宋御街

南宋御街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严官巷,发掘面积共计1200余平方米,发现了南宋时期的御街、御街桥堍和桥墩基础、道路、殿址、围墙、河道、石砌水闸设施以及元代石板道路等重要遗迹。严官巷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南距南宋皇城约400、北距南宋太庙遗址约100米,是一条长不过200、宽约5米的小巷。南宋临安城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封闭式的里坊布局转变为开放式的街巷布局的一座典型城市。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南宋御街遗迹,从而确定了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而御街桥堍和桥墩基础及河道遗迹的发现,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中采用河路并行体系布局的典型实例,也是南宋临安城的最大特点,对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发展和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陵、西夏帝陵,有“东方金字塔”之称,位于银川市西郊约30公里在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所在地。现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区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4公里,里边分布着九座帝王陵和140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占地近50平方公里。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占地教超过10万平方米,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爆发不计其数。虽然王陵一带地势平坦,但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至今是个谜。

辽中京遗址

辽中京遗址是中国辽代都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大明城老哈河北岸。辽中京的城市布局仿照宋汴京城的制度,由外城、内城和宫城组成。城墙黄土夯筑,残迹最高约4米。外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200米,南北长3500米。南墙正中为朱夏门遗址,筑有瓮城,四角有角楼遗址。外城南部按文献记载为汉族聚居区域,街道布置整齐,自朱夏门至内城南门间,有一条宽64米的中央大道,两旁挖有排水沟,沟用木板覆盖,穿通南城墙基泄水入河。朱夏门北约500米处有一市楼基址,呈马鞍形,残高4米。大道两侧各有对称的坊区4个,各坊都围有坊墙,在临中央大道的坊墙正中开设坊门。坊区北面至内城南门间的大道两侧,各有长约250米的廊舍遗址,应为市易交换的场所。此外尚有官署、驿馆、寺院等遗迹。外城西南隅有一处高约25米的山岗,自东麓至山顶分布许多寺庙遗址。

内城位于外城中央偏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2000米,南北长1500米,城墙设有马面。南墙正中为阳德门遗址,自阳德门至宫城南门阊阖门间,有一条宽约40米的大道,两侧筑矮墙,墙外大都是空地,少有固定建筑物,按照文献记载应当是守卫宫城士卒搭设毡帐的地区。在宫城南墙南约85米处,有一条东西向的道路与上述大道相交,各向东西两方伸延约180米,向北折转通入宫城的东、西两掖门内。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