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常被用来描绘爱情的忠贞不渝,而作这首感人肺腑诗的人却是屡屡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元稹。21岁在寓居某寺时遇到同在此寓居的崔莺莺,遂为之美貌相思成疾,据说还绝食一周来打动莺莺。崔莺莺终于答应与之恋爱,每晚抱枕与之同居,几个月后元稹相思不治而终。为求取功,元稹奔赴长安,临别两人也山盟海誓。元稹作了大官后又迷上了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季女韦蕙丛并取之为妻,时将妻子与已抛弃的崔莺莺相比,觉得弃之可惜。再回首发现崔莺莺没他依然恬淡怡然,寡廉鲜耻地写下《莺莺传》,将与莺莺欢爱的场面不遮不掩地搬出台面,全然不顾忌莺莺已为人妇的身份、和妻子韦蕙丛的心情。关于元稹对崔莺莺的始乱终弃,王实甫将之写进《西厢记》。其实元稹不专情并非对莺莺一人。30岁那年,元稹遇到才女薛涛,也是始乱终弃,同年妻子韦蕙丛病死。两年后,元稹妾安仙嫔,36岁时又续娶大家闺秀裴淑。
朱温
朱温(852—912),877年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后来降唐,被唐僖宗赐名全忠。唐朝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今河南开封),此后十余年,朱温镇压农民起义,吞藩镇,初步统一黄河流域,势力逐渐壮大,被唐昭宗封为梁王。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为帝,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朱温称在位期间,废除唐朝弊病,重视发展农业,曾任张全义为河南尹以恢复洛阳地区的生产。朱温晚年在皇位继承人稳定上徘徊不定,皇室内部矛盾尖锐。912年,朱温被次子朱友珪所杀。
李存勖
李存勖(885—926),李克用长子,自幼习武,胆色过人,少年师弟啊就随父立下军功,受到唐昭宗的赏识。经过多次征战,李存勖建立起后唐。称帝后,李存勖骄淫乱政,任用孔谦重敛急征,引起百姓的怨愤;他好音声、歌舞,重用伶官、宦官,诛杀功臣,激起魏州兵变;纵容自己的皇后刘玉娘奢侈浪费,却不体恤兵士。李存勖的统治摇摇欲坠。926年,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发动兵变,李存勖在洛阳被乱兵杀死。
儿皇帝石敬瑭
为了夺得后唐的政权,石敬瑭向契丹的耶律德光求救,许诺割让十六州给契丹给契丹,并每年进贡30万匹帛,自己称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己以儿国自称。石敬瑭就靠这些丰厚的财物得到契丹的帮助,终于登上帝位。他的举动使中原失去大片领土,失去了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保障,给中原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石敬瑭成为卖国求荣的千古罪人。然而,儿皇帝也并不好当,中原人民的唾骂,契丹的横加斥责,石敬瑭终于郁郁而终。
周世宗
周世宗(921—959),名柴荣,五代时期著名皇帝,虽只在位5年,却基本上奠定了北宋的天下。据说,柴荣的姑母本是唐庄宗的嫔御,庄宗死后被明宗送回家。在归途中遇大风雨,滞旅数日,偶遇郭威,二人一见倾心,遂成婚于逆旅中。柴荣年未童冠就投奔姑妈,他生性谨厚,处理事务又井井有条,得到郭威的赏识,被收为养子。当时郭威家境并不富裕,柴荣就外出经商资助家用,再次期间学习骑射,熟读史书。郭威建立后周,柴荣被封为晋王,郭威死后,晋王按遗命登基。柴荣在他五年多的统治期间内,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为统一王朝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盲皇帝王建
王建出身贫寒,以屠牛贩盐为生。后从参军升迁至唐忠武军将领,903年被唐封为蜀王。907年唐朝灭亡时,王建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王建目不识丁,登基后厚待唐末名臣,敬重文人。很多世族、文人前来避难,都得到王建的重用,前蜀大有唐朝文风气象。
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号小山,北宋词人,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晏殊的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一生显贵,本来应该很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的,但他的作品又常常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含蕴着一种永恒的美感。
李煜
李煜是南唐后主,在位15年,后被宋太祖赵匡胤俘虏,被封宋朝违命侯。因在其词中流露出怀念古国情思,在他42岁生日时被宋太宗毒死。李后主对后世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词作,他被誉为“词中之帝”。在他被俘之前,其词风格绮丽柔靡,内容多为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爱情。被俘之后,词风发生重大的转变,内容多表现为压力下的哀愁,意境深远,《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为这类代表,被誉为千古绝唱。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花间词人的传统,又扩大了词作的表现领域,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圣”。
关仝
关仝,生卒年不详,五代后梁画家,长安人。师从荆浩,自己勤奋精进,晚年有“出蓝”之誉。关仝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被称为“关家山水”,多写关中一带山川雄奇,万仞峭拔之势;以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等为题材,与荆浩并称“荆关”。关仝与李成、范宽并称五代至北宋间北方山水画派的三个主要画家;与荆浩、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关仝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关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的生活景物,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关仝传世作品有《山豀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等。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四川青城人,后蜀大臣徐国璋之女,后成为后蜀后主孟昶的贵妃,国破与后主一起被俘虏到北宋汴梁,她的文采出众,是五代和北宋时最著名的女诗人之一。花蕊夫人自幼能文,尤其擅长于宫词。她的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富有生活情趣的清新朴实之作,她写的《述国亡诗》也被人称道,是难得的才女。
李煜与二周
周娥皇容貌美丽,能书善文,而且深谙音律,弹得一手好琵琶。中主李璟觉得娥皇的才学跟李煜很相配,就把她许配给太子李煜。娥皇的娇媚、多才多艺,都深深吸引了李煜。结婚十年,他对她恩宠有加,册封为国后,为她写下很多诗词歌颂她的美好。红颜薄命,大周后突然卧病,刚开始李煜还能关心备至,亲侍汤药。随著周娥皇病情的恶化,李煜的心也渐渐冷淡下来。他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大周后胞妹小周身上,李煜现存几首诗词就是两人偷情的产物。大周后死后,小周很快被册封为新的国后,称为小周后。两位美人,李煜更爱哪个不得而知。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君王的爱情和生命都不可靠。
制度
《开皇律》
隋文帝命高颎、郑译、杨素、裴政等人,在总结前朝各种法规的基础上修订新法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开皇律》分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捕亡、断狱12篇,500条。废除了前朝枭首、车裂、宫刑等酷刑,减掉81条死罪、154条流罪、1000余条徒杖罪,这是法律文明上的进步。《开皇律》上承汉律源流,下开唐律先河,在中国法制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义仓
隋文帝时期,下令人们以“社”为单位,根据自家收成的多少,自愿捐出粮食,储存在指定的仓库中,由社司专管赈目和储存等事宜,若遇到灾荒,就开仓赈济,故为“义仓”。还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农户捐粮的标准:“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义仓成为当时人们的一项生活保障。经过多年的储蓄,各地义仓无不充盈,据唐估计,隋朝末年诸仓所存的食粮,已可供政府五六十年之用。
大索貌阅
魏晋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导致户籍散乱不实。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585年,隋朝政府下令实行大索貌阅。即州县地方官吏及基层里长核查隐漏户口,当面与户籍簿核实,如户口不实,里正、党正流配远方,奖励百姓互相检举。这行措施的实行,查实当时有40万壮丁,160万人新编入户籍。609年,隋再次大索貌阅,当年进丁24.3万人,新增人口64.15万人。大索貌阅政策加强了政府控制人口的力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它的优越性被唐代继承并进一步制度化。
输籍法
与大索貌阅同步进行的是,宰相高颎提出的“输籍之法”。即先由国家制定划分户等的标准,称为“输籍定样”,分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基层,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税、力役的依据。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比豪强地主规定的量小,因此许多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转而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一来,政府增加了所辖户口和财政收入,扩大了力役来源,豪强地主势力因此削弱。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是汉魏之后中枢机构和具体行政部门的合称。始于隋,完善于唐,沿用到清末。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自秦以来,尚书指的就是国家的最高政务机关。尚书省管的事最多,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事。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掌管户籍和财政收支等事务。礼部,掌管宗庙、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外国使臣等事务。兵部,掌管军队、军械等事务。刑部,掌管司法刑狱等事务。工部,掌管工程、屯田、水利、等事务。六部的最高长官称尚书令。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为两名中书令。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为二侍中。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中书省设左右丞相。明代又废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三省制退出中国历史。清沿明制,清末“新政”后,六部废除。
科举制度的兴起
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为了选拔全国各地人才,采取了开科取仕的方法。公元587年,隋文帝定制,每州每年保荐文章华美贡士3名。公元599年,隋文帝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两科举人。公元607年,隋炀帝杨广执政时,定十科举人,其中开设“文采秀美”一科,提倡文人以诗赋获取功名。科举制度在隋朝兴起和发展,到了唐朝时候得到巩固。唐太宗李世民规定学士和乡贡受吏部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等。隋唐以前,取用人才往往是君主和一些官僚一个人好恶为标准,相比之下,隋朝的科举制度,客观上对开创清贫的文人脱颖而出,充分显示了朝廷注重才学,轻门第的良好风气,也是国家兴盛的一个标志。
唐代官员考绩制
唐代考绩制明确规定,官员在政府的考绩中,“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计当进而参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上下覆二中下。上中以上,虽有下考,以上第。有下下考者,解任”。唐代考绩制已经非常系统,朝廷还规定官吏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只定等第,记入考状备案。大考是综合几年来小考的等第来确定等第,从而确立对官吏的赏罚黜陟。
铨选
铨选是一种选官制度。唐时,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官员除员外郎、御史及供奉官外,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称为铨选。后世各代除高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外,凡经科举考试、捐纳或原官起复等,均须赴吏部听候铨选。
印章制度
印章是国家政权机构任免官吏、发布命令、往来公文等的凭证,产生于春秋,盛行于战国。秦始皇统一后,规定皇帝的印称为“玺”,百官的为“印”。汉朝时,“印”又叫“章”或“印章”。唐以后官印又有“记”、“朱记”、“图章”、“关防”、“花押”等。我国古代印章因官僚等级的不同而不同。如唐代的高级官员用金作印,中级用银,低级官员则是铜质的了。除此之外,还有色彩、重量等的不同,如金代一品官印章为一寸六分半,金镀银,三十五两重;而五品的则是一寸四分,铜制品,二十两重。历代对印章的制作及权限的规定都不同。
符节制度
符也称符节,是古人传达命令的凭证和身份证明,一般由金、玉、铜、竹、木等制作,中剖为二,一旦国家有大事,执行人持右符,君主留左符。传达命令时,两符会和称为“契”。我国古代无论是上级命令还是往来公文,都必须用印作为凭信和标记。符节制度就是关于公文用印与使用凭信的规定。符节的种类很多。如唐代就有五种:调动军队或更换地方长官的铜鱼符,传达皇帝命令和通过各邮驿的传符,用作征召官吏和区分等级贵贱的随身鱼符,皇帝调动指挥各地镇守要塞官吏的木契,委派有生杀大权的大将或专使的节等。历代符节的形制都不同,基本上都有唐代符节这些功能。
节度使
节度使最早出现于东汉安帝永初年间,当时的职责是节制调度诸军。司马昭就担任过节度使。唐初,节度使的职责也是明确指挥权限。节度使作为官职始于唐睿宗时期,为当时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管辖数州,总揽辖区内的军事、民政、财政等,权利很大。唐末,节度使的权利更大,他们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一方的割据势力,导致了唐末的社会动乱。五代时期,节度使更加飞扬跋扈。宋太祖建立宋朝后,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只保留了将帅之臣的荣誉,再无实权。元代时,节度使彻底被废除。
翰林
翰林历代都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代始设翰林院,翰林学士都是文学侍从中的佼佼者,专门负责撰写皇帝直接发出的极其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有较大的实权,号称“内相”。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清的翰林学士从进士中选拔。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大如宰相。清代翰林学士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的言行起居,进讲经史,草拟有关典礼文件。翰林院的长官为掌院学士,侍讲、侍读、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等,通称为翰林。
两税法
两税法是唐代后期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具体办法是:①将建中以前正税、杂税及杂徭合并为一个总额,即所谓“两税元额”。②将这个元额摊派到每户,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以后各州、县的元额都不准减少。③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因此被称为两税。④无固定居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1/30征税。⑤租、庸、杂徭均省,但丁额不废。两税法统一了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改革和进步。
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