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亡后的第二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重建司马氏政权,史称东晋。因东晋政权中心靠南,北方陷入大分裂。从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这1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北方先后出现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少数民族政权和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等16个割据政权,称为“五胡十六国”。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四国政权的存在。东晋政权软弱,两次北伐都未能收复北方割据政权,反而弄得民不聊生,北方百姓为逃避战乱不断南迁,中国南方经济开始发展。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东晋灭亡。
东晋
永嘉之乱后,北人南迁,汉族政权退守江东,史称“永嘉南渡”。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晋宗室司马睿得知晋愍帝投降后,在王导的帮助下于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由于司马睿是在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下登上帝位,所以门阀政治在东晋发展到鼎盛,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皇权衰落。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历代帝王都以收复北方国土为己任,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的北伐为主要军事活动,产生了祖逖、桓温等名将,当权的士族也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北伐也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桓温等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北伐的成果没有得到巩固。北府东晋最终被大将刘裕建立的汉取代。东晋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与汉人融合的过程中,北方产生了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相似的生活习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多民族结构的形成。
王马共天下
司马睿初镇江东时,南方士族对他心存疑虑。司马睿与著名士族王导交好,在王导的影响和帮助下,多数南方士族对司马睿的态度好转。在王导的周旋下,南北士族联合将司马睿推向东晋的历史。王导因为有再造宫室之功,深得司马睿的信任。司马睿登基那天,亲自将王导拉向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王导后被任命为宰相,掌握了中央朝政的大权。他的哥哥王敦手握重兵,掌握了东晋的军事大权。其他重要的官职,也多归王家人所有。在整个东晋王朝,王家几乎与司马家平起平坐。当时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传闻,充分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性。
祖荻北伐
早在东晋建国前,祖逖就向司马睿请求北伐。司马睿仅给他一千人马。313年,祖逖率兵渡江,在江阴一带打造兵器,招募士兵,开始北伐。祖逖在北方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很快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失地,有效地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侵,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正当祖逖踌躇满志,继续北进时,东晋朝廷内部纷争激烈。司马睿命南方大族戴渊出镇合肥,防备王教,兖州、禹州、并州、雍州、冀州、梁州六州军事也尽归戴渊统治,祖逖处处受到钳制。感到志向难以实现,祖逖忧愤成疾;可他依然修筑城堡,坚持不懈,最终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终年56岁。他死后不久,河南地区又被石勒占领,北方的成果也被断送。
王敦谋反
316年,王敦、王导兄弟二人拥立司马睿为帝,王敦因此官拜大将军,控制长江中游军政大权。王敦自恃恢复晋室有功,且手握兵权,便想专制朝政。司马睿不满王敦的专制独揽,任心腹御史中丞刘隗、尚书左仆射刁协暗中操作军事,以抑制王敦军权。王敦对此不满,于322年正月自武昌(今湖北鄂州)举兵东下,三月攻克建康石头城,之后纵容士卒劫掠,肆意杀戮朝臣,并在朝廷及地方安插党羽。四月,王敦大军还师武昌,遥控东晋朝政。十一月,司马睿忧愤而死,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323年三月,王敦谋篡帝位,于四月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屯兵于湖(今当涂境),自领扬州牧。次年六月,王敦病重,晋明帝下诏讨伐。七月,王敦大军遭袭大败,王敦愤然而死。
桓温三次北伐
东晋中期,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桓温先后三次北伐,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第一次北伐(354)时,桓温攻打前秦,直抵关中,进军霸上。由于北伐动机不纯,桓温决心不大,后反被前秦反击,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第二次北伐(356)桓温攻打羌族,一举攻下洛阳,但不久又被前燕收回。第三次(369)桓温攻打前燕,直抵河南枋头,由于坐失良机,供给不足,最终不得不撤兵,北伐成果又断送。
桓玄之乱
桓玄(369—404)是东晋大司马桓温的儿子,文武双全,才华出众,东晋朝廷不敢任用。后桓玄出补义兴太守,郁郁不得志,曾登高远眺愤懑叹息说:“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不久弃官回到自己的封国。398年,会稽王司马道父子专权,桓玄起兵反抗,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402年,桓玄打败司马氏,控制朝政大权。403年,桓玄自立为帝,该国号为楚。不久,北府大将刘裕起兵赶走了桓玄,恢复晋室。桓玄在出逃的路上被杀。从他称帝到死亡,前后不过半年。
孙恩起义
东晋孝武帝年间,朝中党派林立,官场腐败,赋役苛重。公元399年10月,孙恩领导浙东人民起义,发起了反抗东晋王朝的战争。孙恩乘朝廷强征兵役,引起浙东社会骚乱的机会,率众袭击会稽,11月,杀死了会稽内史王凝之,自称征东将军。一时之间,今江苏、浙江八郡纷纷响应,不久义军就发展到数十万人。朝廷派卫将军谢琰、辅国将军刘牢之率领北府军前往镇压,义军被打败,于十二月退回海岛。公元400年,孙恩率领义军与晋军发生了数次激战,晋军被打败。孙恩乘胜与晋军激战,8月,在与刘裕所率领的晋军的激战中,孙恩失利,损伤惨重,被迫沿海南撤,撤回海岛。公元402年3月,义军在进攻临海作战中,严重受挫,孙恩丧失信心,投水自尽,家人、部下跟随投水者一百多人。孙恩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它在中国农民战争中首次使用水军作战,义军多次威胁东晋京师建康,动摇了东晋的统治基础。
卢循起义
东晋孙恩起义失败后,公元402年,卢循领导义军数千人继续坚持斗争。朝廷为了安抚浙东,任命卢循为永嘉太守。卢循表面受令,暗自扩展势力。5月,卢循率领义军功入东阳(今浙江金华),被刘裕打败。公元403年,卢循派徐道覆率军进攻东阳、永嘉(今浙江温州),又一次被东晋建武将军刘裕击败,由海道南撤。公元404年10月,卢循攻克番禺(今广州市)、始兴(今广东韶关西南),自称平南将军。刘裕驱逐桓玄,控制了东晋政权后,于公元409年出兵灭南燕。卢循、徐道覆乘东晋后方空虚,分两路北上攻建康(今江苏南京),沿途势如破竹,大军进驻淮口(今江苏南京西北)时已有义军10多万。刘裕急忙班师回朝。由于卢循在战争中优柔寡断,贻误战机,使得东晋援兵很快都集中在了建康。公元410年起义军损失数万,只好退守广州、始兴。第二年徐道覆、卢循分别兵败被杀,起义失败。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持续了13年之久,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统治。
刘裕北伐
平定了桓玄之乱后,刘裕声名大振,逐渐掌握了东晋政权。409年,北方南燕攻打东晋,为了建立更高的威望,刘裕率军北伐南燕,并与胜利之际,刘裕惦记着皇帝之位,急回东晋朝廷,北伐事业功亏一篑。
刘渊起兵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中原动乱,匈奴贵族认为这是攻击西晋的良机。刘渊被推举为大单于,于304年率众起兵。随着势力的增长,石勒、上都四部鲜卑陆逐延、氏酋大单于微、东莱王弥等相继归附。308年十月,刘渊建国号为汉,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迁都平阳。309年,刘渊大举攻晋。310年,刘渊病死,其子刘聪即位。
前赵、后赵
318年,刘聪去世,刘璨即位。大臣靳准发动政变,杀刘璨自立。刘聪族弟刘曜闻讯,自立为帝,灭靳准一族。319年,刘曜改国号为赵,迁都长安,史称前赵。
石勒脱离前赵,建后赵,于328年攻破长安。次年,后赵大军进占长安,前赵灭亡。后赵是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政权,352年被前燕所灭。
前秦
永嘉之乱时,氐族酋长苻洪被推为盟主,后来又献计归附前赵和后赵。350年,苻洪自封为大提督、大将军、大单于,不久被后赵大将麻秋毒死。其子符健率兵进入长安,次年建国号秦,史称前秦。355年苻健去世,儿子苻生继位。357年,苻生堂兄苻坚杀苻生自立,前秦势力逐渐强大。相继消灭前燕、灭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氐族杨氏、攻取东晋的梁、益二州、灭前凉,至382年前秦军进驻西域,前秦统一了整个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淝水之战后,前秦国力衰弱。394年,苻坚族孙苻登与姚兴作战,兵败被杀,前秦灭亡。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前秦和东晋政权在淮南展开的大规模的战争。公元383年8月,苻坚率领号称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7万水师由梓潼太守裴元略率领向健康进军。东晋王朝谢石率领8万“北府兵”迎击苻坚主力。战斗中,晋军在双方兵力悬殊很大的情况下,以少胜多,歼灭了秦军70多万,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就连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确定了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格局,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公元383年,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将军队驻扎在肥水边上。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符坚仗着自己兵多将广,一点也不把晋军放在眼里。谢玄派使者对前秦前锋说:“你们在肥水边上安营,显然是想持久作战。如果你们稍微退后,让我们渡过沸水,双方决战,这样也好速战速决。”众将领都认为,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到达后,一定可以顺利击溃晋军。符坚求胜心切,坚持速战速决。由于前秦军队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一接到上级命令后退的信息,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后退的过程中恐惧异常,把风声、鸟叫声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呼喊声,见到随风而动的一草一木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淝水之战最终以前秦90万大军的失败而告终。唐代房玄龄在编写《晋书?谢玄传》时,就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来形容前秦军队的恐惧心理,后来就作为成语流传下来。
南北朝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共169年。北朝的朝代有:北魏,北魏又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然后是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北周又灭掉了北齐。南朝则比较简略,先后是宋、齐、梁、陈,其中刘宋(420-479)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朝代变幻频繁,中原人口为了避乱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乱世还为思想提供了肥沃土壤,文学成就很高,尤其是诗歌。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也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西到中亚和大秦(即罗马),南到东南亚地区,都有中外交流的活动。
南朝的民族
南朝是继东晋之后,汉族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虽然各朝代都只不过几十年,但他们的存在使汉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华夏文明能够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除了汉族,南朝境内还有蛮族、僚族、俚族、巴族、蜀族、越族、傒族等少数民族。南朝政府均设置左郡左县统治这些民族。随着郡县数目的增加,汉族与少数民族接触融合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些民族习俗与汉族文化逐渐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刘裕代晋
刘裕(363—422),初为东晋北府兵的将领。桓玄之乱时,刘裕杀桓玄,恢复晋室,以再造之功而掌握国家政权。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刘裕发动北伐战争,取得了很大的成效。420年,刘裕逼迫晋恭帝退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代。刘裕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抑制豪强,赈济百姓,减轻刑罚,办学选才,江南的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为刘宋元嘉之治奠定了基础。
元嘉之治
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即位。刘义符好玩乐,整日不理朝政。两年后,徐羡之等杀刘义符,刘裕三子刘义隆即位,史称宋文帝,改年号元嘉。刘义隆在位期间(424—453),继续推进和完善刘裕的治国发略,减轻徭役,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逐渐繁荣,人民生活较为安定,政治清明,国力逐渐强盛。人们就把刘义隆统治时期称为“元嘉之治”。
赵广起义
公元432年,宋益州刺史刘道济敛财伤民,民众怨声载道。7月,五城(今四川中江东南)人帛氐奴、赵广,聚众数千人,攻打广汉(今四川广汉北)。刘道济派遣参军程展会同治中李抗之率500人前往镇压,都被打败。巴西人唐频聚众响应,和赵广等联合起来攻陷涪城(今四川绵阳东)。涪陵、江阳、遂宁郡守都弃城而逃,蜀地民众和外地侨民都积极响应。9月,赵广等率军进攻成都(今属四川),刘道济派遣中兵参军裴方明率军出战,被义军打败。12月,裴方明等再次出城,多次获胜。成都城内粮草快用尽时,裴方明率领2000人出城寻找军粮,被赵广部所败,使得赵广义军心大振。刘道济死了以后,裴方明乘着赵广部下程道养祭天的机会,率领3000人出城突然袭击,程道养大败,退到广汉。公元433年3月,周籍之和裴方明合兵攻打赵广,赵广被击败逃至涪城及五城。5月,裴方明进军涪城,起义军战败,赵广等溃散。9月,程道养率2000余家人逃入广汉山谷中,起义以失败告终。
南齐
453年,刘宋王朝的刘劭为了篡夺皇位,杀害自己的父亲刘义隆。此后,刘宋王室诸子为争皇位而混乱不止,朝政日益腐败。国力衰退。479年,宋顺帝刘准把帝位禅让给掌握实权的萧道成,萧道成改国号为齐,刘宋王朝灭亡,南齐开始。齐高帝萧道成借鉴了宋灭亡的教训,以宽厚为本,减免赋税,发展教育。临终前,萧道成叮嘱儿子武帝明智治国,不要手足相残。齐武帝遵其遗嘱,社会政治、经济相对稳定发展。武帝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齐国又走上了宋灭亡的老路,国家政局逐渐混乱。501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次年称帝,改国号为梁。南齐结束,萧梁开始。
萧梁
梁武帝萧衍吸取宋、齐灭亡的教训,采取对皇族、士族生活上优容,政治上严防的方针。为了从思想上立国,萧衍还极力提倡儒学和佛教。南朝重新进入相对安定的历史时期。梁武帝晚年昏庸,致使朝政黑暗,国力衰退,还发生了侯景之乱。之后梁朝各宗室王拥兵自重,割据一方。557年,萧梁大将陈霸先废梁自立,建国号陈,萧梁政权结束。
梁武帝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