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26

第26章 春秋战国(15)

铜镜是古人用铜做的镜子,与古人生活密切相关,不仅被用来照面饰容,还是一种可以驱邪的法宝。如古代的武士甲胄后背或前胸多嵌有一块“护心镜”。铜镜“观照妖魁原形”的功能还被用于今天的民居建筑习俗中,人们把一块小圆镜镶在大门顶端中间部位意为镇邪驱怪。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铜镜背面的纹饰和铭文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小小的镜背面积上选用的纹饰更是时代的代表,为后人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它是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而且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风格各自不同,所有它又成为古代墓葬中断代大标准器之一。

晋国古城遗址

晋国古城遗址位于山西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处,约有33平方公里,仅存宫殿台基残迹。春秋时期,今侯马一带是晋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晋国208年的历史使其空前辉煌。如今已经在侯马附近发现多处古城遗址,一处3000平方米的手工业作坊,出土了大量的铜贝、包金贝、大小铜器、包金器、玉器、骨器、装饰品、铜锭、铝锭、陶范,及编钟、编磐等。在牛村古城东南还发现3800多平方的盟誓遗址,发现四百多埋葬着牛、马、羊和玉币等牺牲的坑,其中41个坑内出土了约数千件盟书。晋国所在的春秋时代正处于我国奴隶制度崩溃、封建社会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对晋国古城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1961年,“侯马晋国遗址”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淄齐国故城

临淄齐国故城位于今临淄市临淄区齐都镇,临淄是我国历史上周代齐国的国都,故城内外,文物浩繁,历史陈迹遍布,被誉为“地下博物馆”。齐国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在大城的西南方,两城相连接。大城南北4.5公里,东西3.5公里余,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小城南北2公里,东西1.5公里,是国君居住的宫城。两城面积15.5平方公里。故城的城墙残垣尚存,夯筑痕迹依稀可辨,城门十三座。城内道路纵横,多与城门相通。现已探明主要交通干道十条,小城内三条,大城内七条。道旁居住、作坊遗址遍布。

曲阜鲁国故城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内及其外围地区。鲁国故城是周代鲁国的都城,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延续时间最长的都城。西汉的三百多年间,故城从西周到汉代共经过八次大规模的兴建修葺,后为县治。宋代迁县治于寿丘,城逐渐毁废。鲁国故城周长11.9公里,城垣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7公里,城的四周围有城壕;东、西、北三面各辟城门3座,南面辟城门2座,门道宽7—15米。今日的曲阜市位于鲁国故城的西南角,面积仅占故城面积的七分之一。内城在故城的西南角,约占大城的四分之一。内城的中心有一片高地,是宫殿区和太庙的所在地,宋代在高地建立的周公庙,保存至今。高地的四周分布着衙署、商业区和住宅区。故城的北部和西部是冶铜、冶铁、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排列十分密集。西部还有墓葬区,现已发掘了100余座周代的墓葬,出土了许多的青铜、陶、骨、蚌等器物,这些随葬品带有商文化和周文化的共同特征,这也证明了周代鲁文化是综合了商文化和周文化等因素而形成的。

楚纪南故城

楚纪南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当时称为“郢都”,也称“纪郢”,位于湖北省江陵县城北5公里处。纪南城址规模宏大,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5.5公里,有的地段现在还存有高达6.7米的城墙遗迹,都是由夯土筑成的,十分坚固。城的四周开辟有七座城门,已发掘的西垣北段城门有三个门道,两侧还有类似门房的建筑遗迹。南垣及北垣的古河道出口处,是两座水门。城内夯土建筑的台基十分密集,高低不等,有的高达6米。遗址内遍布古井、窑址等遗迹,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以及东周的文化遗物,俯拾皆是。在城内东南部发掘的东周时期的房屋,墙基长60米,宽14米,规模较大,应为当时宫殿建筑的组成部分。城内的凤凰山,在楚都徙陈(今河南淮阳)以后,成为秦汉的墓地,著名的西汉古尸、大量的汉简及精美彩绘漆器,均出土于此。

郑韩故城遗址

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郑国和韩国两国的国都。位于今新郑市区周围,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城垣周长20公里,城内面积16平方公里,城墙用五花土分层夯筑而成,基宽40—60米,高15—18米。北墙外侧有数处马面建筑,是全国最早的新型城墙防御设施。郑韩故城内文物遗迹星罗棋布,目前发现城门遗址4处,在城内南北走向有一隔城墙,把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内分布有韩国宫城和宫殿区、缫丝作坊遗址。东城内分布有郑国宫庙遗址、祭祀遗址、铸铜遗址和韩国铸铁、制骨、制玉、制陶等多处遗址。故城内外有郑韩两国贵族墓地多处,其中大型韩王陵墓群12处。平民墓葬区主要分布在城东黄水河东岸、城南和城西双洎河西岸一带,城北墓葬极少。郑韩故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东周列国都城的典型模式,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当时天下名都;是目前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维吾尔语称“雅尔果勒阔拉”,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的雅尔乃子沟中30米高的悬崖平台上。交河城为车师人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约2000—2300年。现在的交河故城为唐代遗存,建筑布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全城只有南门、东门两座城门,所有建筑几乎全是从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最高建筑物有三层楼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古城中央有一连接南门和佛教大寺院的南北向的子午大道,把古城一分为二,分为东区、西区。东区为官署区,东门高高矗立在高达几十米的黄土崖岸上,城门遗址保存较好,两侧岩壁上设置的门额方孔、放哨望的角楼哨所遗址清晰可辨,几口大型深井星罗棋布。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发现有陶窑遗存。北部区主要是佛教寺院区,气势雄浑的佛教大寺院在交河子午大道的北端,与东西官署区、手工作坊、居民住宅区呈一品字结构,鼎足而立。塔林西北方不远处发现著名的地下室佛教寺院,为西域佛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

赵邯郸故城

赵邯郸故城位于邯郸市区及其西南郊,包括赵王城及大北城两部分,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遗址。赵王城为赵都宫城遗址,分东、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城内地面上有布局严整的龙台、南北将台等夯土台,地下有面积宽广的夯土基址,显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市建筑的基本面貌。大北城发现了作坊、炼铁、陶窑遗址。赵王城总面积约1888万平方米。全城分廓城与宫城,两部分相距60余米。宫城习称赵王城,由西城、东城、北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位于今邯郸市西南4公里处,城内面积约505万平方米。廓城位于宫城东北,平面为不规整长方形,东西最宽处3240米,南北长4880米。除西垣的“铸箭炉”、“梳妆楼”、“插箭岭”、“王郎城”等处有地面上断续的夯土墙以外,其余大部分都在地表以下0.2—8米的深处。大北城为当时的商业、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城址已湮没,现在尚有插箭岭、照眉池、梳妆楼、铸箭炉等遗迹。

中山王陵

中山王陵位于河北省的平山县,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王陵,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中山国是春秋末年由鲜虞人建立的一个小国,中山古城即是当时中山国的都城。王陵区共3处,分布于古城的西部及西北部,现已发掘了两座大型陵墓。两墓地面均有夯筑的巨大封土堆,东西宽92米,南北长110米,高约15米。陵墓上还建筑有供祭祀用的墓上建筑。陵墓的两侧各有2座陪葬墓,封土前有对称排列的车马坑、船坑和杂殉葬坑。陵内墓室为中字形,中间为方形的椁室。中山王陵共出土随葬品19000余件,其中包括青铜礼器、陶礼器、漆器等,其中许多器物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为研究中山国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于认识中山国的历史及文化,有极大的意义。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形成年代约为公元前433年前后。曾侯乙墓为大型木椁墓。墓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总面积约220平方米。木椁分为东、中、西、北四室,其间分布有众多随葬器物。曾侯乙墓共出土遗物15404件,可分为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等八大类。出土物数量众多、规模宏大,为中国发掘的同类墓葬中所罕见,其中的“曾侯乙编钟”更是闻名世界。曾侯乙墓的发现,向人们展现了失载于文献中的曾国的历史。

大堡子山遗址

大堡子山早期秦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礼县,在大堡子山遗址发现了大小各类遗迹近700处,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座大型“乐器坑”出土了保存完好的青铜乐器和石磬。大型“乐器坑”的发现,为确认被盗秦公大墓的墓主人、研究早期秦人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和铜器铸造工艺,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

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青铜时代遗址位于新疆若羌罗布泊,发现罕见的具有祭祀功能的泥壳木棺墓、墓地规格最高的木房式墓葬、成排布列的“木尸”墓。部分墓葬尸体、服饰、随葬品保存较好,采集30多具古尸标本,出土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遗存的时空关系基本廓清。它将在更宽的领域对周边其它地区的考古产生影响。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是新疆史前考古的一个重要进展。

九连墩战国墓

九连墩基地位于湖北襄樊市和枣阳市的吴店镇东赵湖村与兴隆镇乌金村,全长约3公里。这两座墓的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平面均呈长方形。墓坑东面带斜坡墓道。葬具均为二椁二棺。外椁均为5室,内椁置于中室内。外棺为长方盒形,内棺为悬底弧形,棺内均存人骨。九连墩两座楚墓规模宏大,出土遗物丰富,对楚文化的研究将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越国贵族墓

越国贵族墓位于江苏无锡鸿山,它的发现首次完整地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贵族墓葬在同一墓地的埋葬规律,并将墓葬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墓,代表了越国贵族的5个等级;7座墓葬共出土2000件随葬品。其中丘承墩一座长57米的“中”字形特大型越国贵族墓葬,是仅次于绍兴印山越王墓的越国第二大墓,分为墓道、主室、后室3部分,主室还用木板隔成南北侧室。该墓共随葬各类器物1100余件,大多为精美绝伦的成组成套的青瓷礼器、乐器和玉器,展示了迄今为止江浙一带所发现的最高等级的越国随葬品的风采。尤其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玻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是研究玻璃起源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难得材料。鸿山贵族墓地的时代为战国早期,即越国最强盛的越王勾践时期,出土文物丰富,等级差别明显,是继印山大墓之后越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对越文化及越国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古都开封

开封又称东京、汴梁、汴京、汴州、大梁,地处黄河中游冲积扇平原的东部,位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位置,北邻黄河、依赖着河湖纵横、灌溉发达、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自古以来既享有“五门六路、八省通衢”之称,一直是地方性乃至全国性的统治中心。开封曾是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及北宋、金的建都之地,七朝都会。开封最早是魏国的都城,叫大梁,唐朝改作汴州。公元907年,朱温建立的后梁,也以开封为都城。接着,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在这里建都,同时改称为东京,又称开封府。公元960年,赵匡胤定都于开封,建立了北宋。

古都北京

北京,在战国时期为燕国都城,称为蓟城。辽代改称为燕京。金朝(1115—1234)自金世宗起至1214年为中都。元朝定都于此,称为大都。1421年,明成祖迁都于此,改北平为北京。清兵入关后,清王朝建立,把北京作为国都。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当时称北京,北伐成功后新的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北京改称北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作为首都,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

战国贵族服饰

根据出土的战国白玉人像,战国贵族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当时社会上还流行一种“深衣”,它是一种上下相连的服装,当时无论贵、贱,男、女,文、武等,都可以穿着深衣。“深衣”后来逐渐演化成袍。唐宋的袍服,元代的质孙服,明代的曳,清代的马褂与旗袍,都与深衣有承继关系。

战国胡服

春秋战国时期胡服也很流行。胡服即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胡服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根据胡服骑射的故事,赵武灵王是历史上首先提倡这种服装的,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装束。

楚国妇女服饰

楚国地处南方,与中原各地风俗及衣饰有较大的区别。楚墓出土的陶俑中多数穿直裾袍,也有穿曲裾袍的。袍式长者曳地,短者及踝,袍裾沿边均镶锦缘。袍身纹饰为雷纹和重菱纹,重菱纹又称“杯纹”,因它形似双耳漆杯;或称为“长命纹”,象征着长寿吉利。

“十二章”

纹样是中国服饰文化体系中极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十二章”就是一种纹样等级制度,这十二章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上可以兼下,下绝不可僭上。后来十二章纹逐渐成为中国历代帝王的专用纹饰,成为中国古代王权的标志。如天子的服装十二章纹,诸侯只能使用龙以下八种纹样,大夫用藻、火、粉米纹样,士用藻、火纹样。普通百姓服饰上不准有纹饰,称为“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