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25

第25章 春秋战国(14)

相传黄帝将天下化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大禹治水成功后,利用九州进贡得来的金属,铸造了九个鼎(一说仅一鼎,因材料来自九州,故称九鼎),还在九鼎上记录了九州的地理状况。因此,代表天下九州的九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夏、商、周各代帝王都将九鼎作为传国之宝,各诸侯国也希望据为己有。

七教

七教是春秋战国时代流行的一种伦理教育术语,即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之间各自应当遵从的伦理规范。孟子曾将它归纳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因此也有“五教”的说法。孔子的七教指的是: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谦让,即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孔子认为这七教是治民的根本。

庙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的皇帝不称庙号,只称谥号。唐以后,谥号的文字加长,才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如建立唐朝的李渊是唐高祖,接替李渊即位的李世民是唐太宗。汉朝对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因此不少皇帝都没有庙号。后“祖”逐渐泛滥,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除了中国,王氏高丽、李氏朝鲜,越南李朝、越南陈朝、後黎朝、莫朝、阮朝帝王也有庙号。

谥号

谥号是古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常见有表扬的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等,批评的炀、历、灵等,同情的哀、怀、愍、悼等。如广施仁义、敢做敢为的汉景帝,能克定祸乱、威强睿德的汉武帝。与一般人不同在于,皇帝的谥号由礼官拟定,报请新皇帝裁定公布。同一王朝各代帝王谥号是不能重复。早在西周时期谥号便已在贵族之间普遍采用。秦始皇为维护帝王的尊严,不准群臣和后人对自己有所评议,下令废去对皇帝之谥。西汉吕后当权时恢复谥号,一直沿用到清末。谥号最初只有一个字,发展到后来成了褒义词的堆砌,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谥号也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越多,溢美程度最高,谥号最长的皇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尊号

尊号就是表示对当权者尊敬的称号。秦统一之前帝王被称为天子、帝、皇、王、后等,秦始皇后则称为皇帝。为了凸显皇帝的权威,臣子们会绞尽脑汁在“皇帝”之前冠以一系列形容词加以润色,使之更加崇高和神秘。而且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乾德元年受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圣德皇帝”;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与之相对应的皇后及太后的尊号,称为徽号,如慈禧的徽号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

皇太后

皇太后是中国古代皇帝法定母亲的尊号,自西汉历代沿称。皇帝以嫡子即位后,生母在则以嫡母为皇太后,无生母则以先帝皇后为皇太后,生母、先帝皇后皆无,则以抚育皇帝的先帝嫔妃为皇太妃,有时也加封为皇太后。皇帝以庶子继位的,则以生母为皇太后,如果嫡母也在,则并为皇太后,且嫡母皇太后通常位在生母皇太后之上;但是生母身份过于低微的,不能称太后,最多只能被尊为皇太妃。皇帝以旁支入继的,以继母(先帝皇后)为皇太后,且须认继母为嫡母。继位皇帝与先帝同辈、甚至较先帝为尊辈的,则以皇帝本人的法定母亲为皇太后。北魏比较特殊,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实施“母死子贵”制度,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皇子,一律被赐死。幼龄皇子需要旁人的呵护,因而出现保太后(或褓太后),她在新帝登基之后,以新帝之保姆为皇太后。因这项制度太残忍,北魏中晚期不再严格执行。

皇后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在后宫的地位等同于皇帝在前朝的地位,是众嫔妃之主。皇后的名称从秦沿用到清末。“后”原意为君主,如大禹的儿子启称为“夏后氏”,射日的后羿等。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后”经常被用来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领。后来词意逐渐演化为帝王的正妻。周以前天子的妻子还称为“妃”,周朝开始称为“后”。《礼记?曲礼下》明确规定:“天子之妃曰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与始皇帝相称的就是皇后。

公主

公主起源于周朝。周天子嫁女时,由同姓的诸侯主持主持婚礼,因诸侯被称为公,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当时诸侯的女儿也称为公主。从西汉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且皇帝的姊姊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姊妹为“大长公主”。汉代的公主有皇帝赐给的甲第,还都有自己的封邑,如舞阳公主封地就为舞阳县。晋代的公主封“郡”,简称“郡主”。两汉到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指皇帝的女儿。至隋唐,太子的女儿为郡主,诸王之女为县主。明清两代亲王的女儿为郡主,郡王的女儿为县主。

车裂

车裂是古代一种非常残酷的死刑,普遍认为,执行的方式是:将受刑人的头与四肢分别系于五车之上,然后以五马驾车,同时分驰,将肢体撕裂。民间俗称的“五马分尸”就是指车裂。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将“五马分尸”刑当作正式刑名颁于天下,这是中国法制史上独一无二之例。车裂的残酷性一方面在生理加重了受刑者肉体的痛苦,另一方面,在精神上戕害了古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道德观念。因此,对受刑者来说,以全尸死去是他最大的奖赏。历史上死于此刑的有秦国的商鞅、宦官嫪毐、东汉黄巾起义组织者马元义、隋代礼部尚书杨玄感等。

“陛下”

“陛下”中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荆轲刺秦王》:“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此进至陛下。”这里的“陛下”就是大臣谒见帝王时所处的地点和位置。因帝王两侧的侍者时刻在皇帝旁边戒备,臣子称呼皇帝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意思是通过在你台阶下的臣属向你传达卑者话,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久而久之,“陛下”一词就成为帝王的尊称。

圣上

圣上是封建时代臣民对在位的皇帝的尊称。皇帝的权利极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且皇帝的权利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约束皇帝的只能靠其修养,只有通过道德力量的感化、用圣贤的道理来教训他,把皇帝培养成有道德的“圣君”。因此皇帝就成了“圣上”。

上下其手

上下其手表示以玩法作弊,颠倒是非。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而弱小的郑国根本没有抵抗能力,郑国战败,郑王颉被俘虏。楚国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之功,和穿封戌发生争执,一时没有办法解决二人的冲突。他们就请伯州犁作公证人,判定到底是谁的功劳。伯州犁命人带了郑王颉,向他说明原委。接着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受伯州犁语言暗示,加之被穿封戌俘虏,心底狠他,就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伯州犁和郑王颉合作成全了小人,像这种枉法舞弊的行为就被后人称为“上下其手”。

《法经》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由战国时期魏国宰相李悝制定。《法经》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李悝认为盗和贼是威胁国君统治的最大隐患,所以将它们放在最前面。由此可见,《法经》的阶级本质就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将法律的锋芒直接指向劳动人民。《法经》基本汇集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法律成果,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1978年出土于战国诸侯曾侯乙墓中。曾侯乙编钟共65枚,分八组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65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钟上刻着的乐律铭文是研究我国古代乐律极其宝贵的材料。曾侯乙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略次于现代的钢琴。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中国两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恢宏的乐队,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它的创造反应了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

最早的镀铬技术

秦始皇兵马俑出土了一批铸造工艺水平很高的兵器。著名的秦始皇长剑历经两多年不仅表面没有生锈,剑身布满了精美的纹饰,而且锋利依旧。经过专家测定,宝剑是由铜、铅、锡三种金属构成,且比例掌握恰到好处,使得宝剑坚硬锋利而富有韧性。经测试还发现,这柄剑表面有一层10至15微米的含铬化合物氧化层,这表明中国人在秦代就已经掌握了铬盐氧化处理技术。现代人知道镀铬技术还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德国人还因此申请了发明专利。谁也没想道早在2200年之前的中国就有了铬盐氧化处理技术,但古人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化学方法在兵器上镀铬至今还是一个谜。

圭表

圭表是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一种天文仪器,“圭”即度量。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度的,由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圭”和直立在平地上的标竿“表”两个部件组成,圭和表互相垂直组成。根据正午时度量表影的长度可以推定二十四节气,从表影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确定一回归年的日数。根据《考工记》可知,战国之前的人们已懂得使用铅垂线来校正表的垂直,用水平面来校正圭的水平。今天河南登封观星台和江苏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留着保留有古代珍贵的圭表。

瓷器

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已经是中国的代名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这一时期的瓷器制作工艺较为粗糙,被称为“原始瓷”。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当时的北人南迁及厚葬之风盛行,形成了以浙江上虞为中心的瓷器发源地。随着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至宋代时瓷业已达到最为繁荣的鼎盛期,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瓷器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众多的陶瓷产区,著名的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多姿多彩的瓷器不但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古文明文化,而且对东亚及世界古文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陶瓷与丝绸被世界并称为“中国两大物宝”。

玉崇拜

《说文解字》说,玉具有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等五个优美的特性,凡具这五个特性的美石都称为玉。由此看来,玉在中国人心中崇高的地位。早在旧时期时代,中国古人就发现玉石的可贵之处,根据它比一般石头硬的特点,人们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根据它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人们就用它来做装饰品。但是由于玉石加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玉器并不多,只有族长、祭师等少数头面人物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它,所以玉器就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由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古玉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和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直到今天,人们一看见古玉,在欣赏它的造型、沁色、、质料时,心中油然而升的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已出土的竹木简帛书

竹木简帛书是纸张问世以前的书籍,盛行于甲骨文、金文之后的秦晋时代。战国时代的简,已出土的有湖南长沙五里牌、仰天湖、杨家湾,河南信阳长台关,湖北江陵望山、藤店、天星观及随县擂鼓墩等地的竹简。秦简有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中的460支,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也出土了10种秦简,包括《秦律十八种》、《语书》、《日书》等,内容很丰富。汉代的简较著名的有长沙马王堆1号、3号墓出土的医术内容的竹木简。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西汉墓出土的4942支竹简,内容多为兵书,其中有久已亡佚的《孙膑兵法》。武威磨咀子、旱滩坡等东汉墓葬中发现竹木简六百余支。甘肃破城子旧居新发现简牍19000多支,是解放后出土简牍最多的地区。

帛书又称绍书,是古代用墨写在丝帛上的典籍资料。帛书的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下限是南北朝。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帛书,是1942(一说1934)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的战国楚帛书。这件国宝出土不久就落入美国人考克斯之手被带到美国,几度易手,现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28件帛书,内容大部分是汉以后失传的佚书,如《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等。

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