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
5245600000058

第58章 后记

《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收集了我最近五年来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所发表的主要论文,是我最近几年从事文学批评与研究的一点心得,最为主要的内容是我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说实话,到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与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编辑工作之后,深感为难:一方面杂志的策划、编辑与日常事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另一方面又有繁重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两者有的时候很难兼顾。同时,新的工作环境要求变换自己的角色,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还不包括科研的任务与写作的兴趣。从对自我的期许来讲,我是一个对一切都非常认真负责的人,所以平日对于杂志工作往往要作精密的思考,对于学术工作也总是要求精益求精。为了要将我的编辑、教学与学术研究工作做得更好,很多时候将自己弄得筋疲力尽。所以前几天聂老师对我说,你这几年老了许多,我照了一下镜子,发现两鬓已经有了不少的白发,与我本来的青丝纠合在一起,我想的确也是如此。但是,我并不因为我的选择而后悔,我想世上本没有后悔的药。

我愿意做出以下几点说明:

其一,比较文学研究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只要选取其中的一个分支,就足以倾注自己一生的心血,如译介学、流传学、形象学、变异学,再比如文学与科学、文学与宗教等;即使是选取一个作家来做比较文学的研究,也可以费尽十年之功。因此,我在选取比较文学研究方向的时候,尽量集中与深化。在聂珍钊教授的影响下,在一段时间里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文学伦理学批评,即从伦理的角度与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来研究文学现象,主要是探讨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长篇小说,除了在《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发表了数篇论文之外,主要的思考就体现在博士论文《“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中。按照聂珍钊教授在本书的序言中的说法,这是中国第一部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研究西方作家作品的学术专著,其实也是一部标准意义上的比较文学著作。这样的一部书稿花费了我将近三年的功夫,并且常常是夜以继日地进行思考。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聂珍钊教授首先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近年来成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热点。因此,我对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本身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与学理性的考察,分别撰写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种指向》、《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用性与有效性问题》、《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品质与兼融品格》和《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审美批评》,并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易卜生的诗歌,这方面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本书的“中编:比较文学研究:观念与方法”。

其二,在做好作家作品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出于工作需要,我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也作了一点探索。三十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虽然硕果累累,但由于其学科性质与研究取向的原因,也引起了种种争议,其他学科的专家时不时地提出批评,指责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那种大而空的现象,正是这种议论引起了我对比较文学学科建设问题的关注。自2004年以来,我在从事比较文学教学的同时,撰写数篇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论文,如《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文学间性: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文学风雨:文学流传得以实现的几种方式及其动因》等,在一些学术刊物发表后引起学界的重视;同时,与此相关的,我也对比较文学教学、教材与比较文学研究生培养问题进行过初步探讨。所有这些方面的成果,都集中体现在“上编:比较文学学科研究”。

其三,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中,我提倡一种关注作家作品中的具体问题的“下潜模式”,并对相关作家及其作品做出分析,这就是收入“下编:比较文学下潜模式:个案与典例”中的六篇论文。在此,分别探讨了英国的湖畔诗派诗歌的伦理思想、华兹华斯诗歌的意象形态、柯勒律治诗歌的艺术品质、闻一多诗歌中的绘画艺术、贺敬之诗歌的外来艺术资源等,也算是自己学术主张的一种研究实践。

其四,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参与编辑中国大陆第一份AHCI期刊《外国文学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工作需要,我分别对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乐黛云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研究员就有关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了访谈,相继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并为《新华文摘》、《外国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的一种)全文转载。因为这两篇访谈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有关,也一并收录在此,供学者们参考。

我集中精力从事比较文学研究,自1998年开始,已经10年。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不仅开始与中国诗学、比较诗学、比较文学、英美文学等方向的研究生们在一起讨论,也开始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中外的作家与作品。可是在今天看来,我对比较文学相关问题的思考虽然是如此地不深入、不系统,却也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我从事文学研究的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与学术经验。这也是我在学生们的要求下,要整理出版本书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此,我要感谢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前副会长、《外国文学研究》名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忠祥教授专门为本书所写的热情洋溢、独到深刻的序言,他的过奖令我有愧,我只是感觉到一个老前辈对后学的殷殷希望;感谢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她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感到格外的温暖,同时,国家精品课程《比较文学》的立项、建设与获得,让我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前景充满信心;感谢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聂珍钊教授长期以来对我的指导与关切,他对文学研究与批评的种种要求,在比较文学方面的独立观念,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挑战。如果说未来我在这个方面有所成就的话,可能主要得力于他的严谨扎实的学风与对于学生的特别严格的要求。

长江文艺出版社刘学明社长、尹志勇副社长与本书的责任编辑高田宏先生,他们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许多的心血;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谭杉杉、陈富瑞、罗义华、赵义华、杜雪琴、王冠含等,也为本书的编选与出版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花费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为我收集发表在各刊物的相关论文,并一一核实引用文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比较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中的尖端领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打算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从事文学伦理学、文学地理学以及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问题的研究,争取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与世界的比较文学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相信历史会待我不薄。

邹建军

2008年12月26日

武昌桂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