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08年第2期,与李志艳合撰。)
一提到当代诗人贺敬之,就会让人想到他的那种独特而富于艺术力量的诗体形式——“楼梯式”。虽然贺敬之诗歌的艺术构成不只是这种诗体及其形式因素,还有像“信天游”、古典格律诗、对话体等等,但真正能够引人注目的还是这种有着浓厚外国文化艺术背景的“楼梯式”。什么是“楼梯式”?“‘楼梯式’是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创造。随着国内对马雅可夫斯基的介绍,‘楼梯式’也开始为人们所知晓,从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曾经有一些同志尝试着用这种诗体形式表达较为繁复的内容和激昂的感情。”(尹在勤、孙光萱:《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83页。)由于中国延安解放区和前苏联的特殊关系,贺敬之——“鲁艺”的学生,怀着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对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使命感,持有一种开阔的艺术视野与强烈的求知欲望,适应时代的潮流,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诗歌(以下简称“马诗”)进行学习与改造,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事实。然而,对于作为一个诗人的贺敬之来说也许比较简单,而对于诗歌研究者来说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中国的诗歌在贺敬之之前是不是没有这种高低参差的诗体形式?是不是存在这样的艺术事实而只是没有命名?像我们所熟悉的李白的名诗《蜀道难》,如果我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加以排列的话,它是不是也有点像高低不平的楼梯呢?“楼梯式”诗歌真的是马雅可夫斯基的首创吗?这种诗歌体式真的是马雅可夫斯基一觉醒来的灵感奔袭吗?那马列雅可夫斯基之前还有没有那样的艺术苗头?他有没有自己的艺术上的先生?这种诗歌给这些创作者带来了什么?这种不同语言的艺术创造说明了什么?所有这些恐怕都是我们应当回答的问题。
根据现在能够查到的文献资料,我们认为“楼梯式”这种诗体形式的祖师爷应当是20世纪初法国立体未来主义诗人纪尧姆·阿波里奈尔。从他的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比马雅可夫斯基早出生13年的艺术大师的笔下,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后来的“楼梯式”诗歌的端倪。让我们来看他的一首诗《心》:
心
焰我
火的
的心
倒啊
颠宛
朵如
这首由飞白先生所译的《心》,接受主体虽然在语意上似乎得不到什么意义的领悟,但是在诗体形式上却是有“楼梯”的味道,很像现在工匠们依然在使用的“倒人字梯”,也是图画般的心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诗体艺术是粗糙的,它迷幻神奇的表面难以掩饰其晦涩有如天书一般的难懂与深奥。虽然阿波里奈尔对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这种初出襁褓的诗歌体式依然是嗷嗷待哺。也就是说它还没有完全成形,或者说它还只是一种初步的艺术实验。但这种艺术实验对于诗歌艺术来说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后来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就从此得到了某种启示并有了较大的发展,终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自由体诗歌。
马雅可夫斯基,这位高山与森林的儿子以其特有的激情、才华、个性昭示了他不平凡的艺术经历。“那时我正在上小学,马雅可夫斯基还没有离开学校,他经常挨饿,和后来称为‘未来派’的一群青年在一起混。”(霭尔莎·特里沃雷:《马雅可夫斯基小传》,罗大冈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5页。)况且,马雅可夫斯基一直以“未来主义者”自称,这在其文章《我自己》中可以清楚地见到。与未来主义者的特殊关系,在法国的几进几出,都证明了马雅可夫斯基有接受阿波里奈尔的诗歌形式的可能性。张华华说过:“这些奇妙逼真的‘图画诗’将阿波里奈尔追求诗歌形式上的创新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而且对俄国立体未来主义派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等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张华华:《阿波里奈尔的艺术思想与美学思想》,《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5期,1997年。)在此,我们不想详细考证马雅可夫斯基是如何接受法国未来主义绘画和诗歌的过程,只是认为法国的未来主义艺术对马雅可夫斯基的钟情,终于让“楼梯式”诗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拟从贺敬之“楼梯式”诗(下文简称“贺诗”)与未来主义画派、马诗进行比较研究,力图以此开掘贺诗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及其艺术来源。
一、观感的艺术——贺诗与未来主义画派
中国历代画如诗、诗如画,诗画交融的美学境界一直是我国传统艺术的追求与指向。从这点来讲,贺敬之进行“楼梯式”诗歌的创作不是什么惊奇的事情,只是历史的传承与新诗式的机缘巧合罢了。闻一多早就强调了新诗的创作要讲究“图画美”,然而那时初生的白话艺术却远未能如人所愿。而贺敬之的这种新诗体的创作,不能不说是对闻一多先生的遥相呼应,也是对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精粹的再一次高扬。故而“楼梯式”诗与未来主义画派的比较,一方面是二者艺术上有契合点,另一方面也是民族理性精神的重新阐发。
绘画是线条与色彩的艺术。在塞维里尼的名画《塔巴兰舞厅象形文字的动态》
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立体主义手法与未来主义精神的艺术交织。画家把新印象派的点彩技术同立体派的空间分解结合起来,将摆出各种舞姿跳舞的人的身体拆散,置于光与色的奇妙氛围中,其中锋锐的线条加上浓重的鲜明对比的色彩,给人以刺目的晕眩感,一种混乱的、极度抽象的符号携带了密集的情感信息和美学信息迎面扑来,就如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风雨,接受者无从把握绘画的中心意义所指,只觉得散乱的信息铺天盖地,在人的大脑神经中枢产生一种离心的力量。达·芬奇说过:“平衡的破坏产生的运动:平衡的破坏,也就是重量均衡的破坏产生运动,因为物体不偏离平衡状态就不能产生运动,离平衡愈远物体运动愈快。”(达·芬奇:《达·芬奇论绘画》,戴勉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2页。)也就是在这幅画里,体现的是对传统技法——对平衡的青睐的打破与否定,因此在美学意义上就不能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崇高感,而是一种高速流动的运动感。虽然这幅画在表面看来似乎是一种随意的散漫,但其内在的结构体系却昭示了人的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流动,对现代生活随便的、混乱的精神状态的折射。作品的下方色彩晦暗而又浓郁,明显的是人的内心潜意识对欲望渴求的狰狞面目。然后色彩渐渐变柔和,线条变舒缓,这意味着潜意识力量的上升趋势与人的意识力量的阻隔与激烈交锋后渐渐弱化,而在这幅作品的上方却是一些奇怪形状的大红色彩,这就隐喻了现实生活各种欲望对人的召唤和无孔不入,上下色彩的明显对比、线条锋锐与钝化将整幅作品结构成一个意识急剧流动的整体,符号的隐喻世界里面呈现出各种力量的冲突与争鸣,撒旦的力量溢于画外,巨大的为恶力量带来了人性的分裂,这也是对画家为何将人的身体拆散的极好诠释。
让我们再看波菊尼的名画《城市的兴起》,画面上占主要地位的是扬蹄嘶鸣的奔马,而人物形象却在马的奔袭下已然倾倒,波菊尼放弃了正常的物体透视法和客体自然,取而代之的是让线条处于流动之中,而对线条又加以浓重的色彩,就把奔马的气势、形态、力感都直接地体现出来,整幅画体现的是一种连绵的运动感,艺术地再现了城市文明与人性的激烈冲突,而这种冲突明显地呈现出人性力量的软弱和城市文明的强大,在一种强势与弱势的对比中,人性的呻吟微弱得有如秋后蝉鸣,骏马的威势显示出要踏平一切的骄横,整幅作品浑然一体,现代人的生活本质暴露无遗。
这两幅画除了隐喻地折射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外还有什么呢?从艺术的形式层面入手,接受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种惊颤的美感到底在哪里?而这种美感与贺诗是否有共通之处?
我们来看贺敬之的诗歌。贺敬之的“楼梯式”诗歌不多,主要是《放声歌唱》、《东风万里》、《中流砥柱》、《十年颂歌》等。这些诗,从每一节来看,是高低参差的楼梯式,但从整首诗来看,却是有如大海里连绵的波浪,而这种波浪不是一种柔和的线条运动,而是由一些对称性的、有规律的、长短不一的线段组成的,因此它就具有了一种立体未来主义对线条处理的共通方式。这种楼梯式的线条组合,一方面使得诗歌具有了一种直观的美感,另一方面又能产生诗体形式与概念意义的分离。因此,“楼梯式”诗首先是观感的艺术,也决定了它与其它诗歌艺术形式的特异之处。克莱夫·贝尔在《有意味的形式》中说:“在每件作品中,激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以某些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张德兴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63页。)正如笔者在前面论述的那样,贺诗一方面是绘画技法与诗歌表达方式的融合,另一方面也就造成了直观的审美感受与文本的分离,就如一个不识字的人在未来主义者的画和贺诗面前都能获得美感一样。“楼梯式”诗歌在形式上完成了从概念意义到直观形式的转变,也就暗合了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这句话的真谛。
那么二者的契合点在哪里呢?其实契合点就在力感的审美实质上。任何绘画与诗歌都是静止的闭合艺术,这两种艺术也不能直接标示力量的大小,就像《城市的兴起》不能让马拖动几千斤的物品一样,贺诗也不能推动多少斤的巨石来让艺术完成对重量的衡量。他们能做的就只能以色彩、线条在人的神经中枢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力感生成。马赫说过:“由颜色表现出来的对化学生存条件的适应,较之由味觉和嗅觉表现出的对化学生存条件的适应,需要更大范围的运动能力。”(马赫:《感觉的分析》,洪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3页。)运动是力的表现形式,未来主义画派正是用色彩诠释了这一点,并且在生理上与美感上给了接受者巨大空间意义上的力感运动范围,而贺诗的楼梯式的连绵的波浪似的整体构成本身,就是一种力感的表现形式,在视觉上能够带来神经的巨大刺激感,就如《红楼梦》里对于王熙凤的描写,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一样,贺诗是先见其观感,后品其诗味。
二、吟唱的艺术——贺诗与马雅可夫斯基
单就其“楼梯式”诗的形式来看,难以从其中看出贺诗是运用民族艺术、民族精神对舶来品的吸收与改造,笔者在贺诗与马诗的对比研究中,力图发掘出民族传承、时代精神披着“进口”的艺术纱衣翩翩起舞,又力图发掘出二者的共通之处。以下就是我们的具体意见:
(一)情感的截流。让我们来看其名作《放声歌唱》中的一节:
无边的大海波涛汹涌……
呵,无边的
大海
波涛
汹涌——
生活的浪花在滚滚沸腾……
呵,生活的
浪花
在滚滚
沸腾!
首先“大海”、“波涛”、“浪花”就很容易让我们发现中国古典诗词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