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布袋沟》,就像想哭的人,终于哭出来了。
新中国60年是中华五千年最伟大的一个时代,虽然经历了那么多挫折和磨难,可贵的是我们不但没有趴下,而且更增强了奋发的信心和毅力。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得益于8亿吃苦耐劳、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农民。他们以自己的坚强、牺牲和微不足道更显得伟大而可贵。
虽然力不从心,可我一直努力使我的作品与这个伟大的时代相匹配。60年来,社会发展是肯定的,繁华只是表面,繁华的背后会有多少悲惨、悲壮的生活?带着这些问题,我拉读者一起走进《布袋沟》,走进最底层社会。一村人,一沟事,地在变,人在变,变中有苦有乐,有喜有悲。重压下的农民,悲情中有阳光,丑陋里藏伟大,他们只有哭泣、没有哭叫,往往是擦把汗、揩把泪,继续肩负起沉重的挑担。
故事从一开始我在寻找一个理由,农民为什么忠于共产党,忠于毛主席?关于这个问题并不是后来很多文章里描述的那样,是被逼迫下违心喊万岁,而大多数农民是发自心底的,直至今天,他们依旧痴心不改,对于当年所遭受的苦难无怨无悔。这几乎是个谜。
于是就有了黄河发洪水,古老三南逃途中,被国军团长牛金虎买下为亡父作陪葬,逃出墓穴后,走途无路时被李先念的新四军救下,两人逃到布袋沟认亲落脚的故事。同时家住长江边的高敬保与恶霸结仇,举家从长江边逃到布袋沟。于是黄河边的“呔子”古老三与长江边的“蛮子”高敬保在炎帝故里的布袋沟会合了。解放后大队组织青年投击队在布袋沟开荒种地,一群青年男女人恋爱结婚,在这里定居。改革后由于山高人穷,找不到媳妇,布袋沟人走地荒,一个外来女人与众光棍出轨,挽救了布袋沟。高敬保的儿子高禾与春香相爱,由于贪恋城市又与一纺织女结婚,因倍受歧视出外谋生。春香被迫做了卖淫女,有钱后圆了大学梦,又与大20多岁的王教授结婚以换取他到布袋沟教乡亲们种香菇,从而改变了家乡人命运。高禾在南方遭绑架,春香救了他,后来回布袋沟办起了菇业有限公司。这时又有人来这里办起了石材厂。布袋沟一下子又红火起来……农民由最初对共产党的感恩而产生激情,又因激情导致疯狂。改革后,由于放纵了对人性的约束,物欲横流使改革成果被私欲侵吞,致使弱势群体又生存在了利益集团的压榨下。面对而今官场腐败、满世横行的黑恶势力等不良现象,使人们又反思起被称为“错误”的年代。所以毛主席、共产党的光辉在农民的心中一直没有黯淡。
现在的农民都读过书,天天在通过各种媒体接受很多信息,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再也不是某个人说什么是什么的时代了。我讲这个故事是有事实依据的,很小的时候爷爷曾告诉我,我家原住枣阳,被恶霸逼的走投无路逃到随县山里,是共产党使我们不再受人欺负了,还分到了田地和房屋。我相信有这感受的不只我爷爷一个人。我父亲是多年的基层干部,文革时多次被冤屈,挨批斗,吃尽苦头,可直至前年去世,也无一句怨言。
找到根由,我努力展现新中国以古老三为代表那代人的伟大精神,他们的伟大体现在对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对国家、对党、对毛主席的忠,以及吃苦、勤劳、奉献、责任心等众多方面,他们逆来顺受,忍气吞声,要他吃屎不说臭,要他担山不言重。可以说那一代人的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急需记载和传承。
为挖掘他们那种精神,我抓住一个共性——愚忠。愚忠虽然美,但美的十分沉重。小说中我将农民的勤劳、善良、愚忠尽可能展现出来。如:当革命战士李唤芝向古老三求救时,他媳妇认为李先念的兵救过自己,自己得豁出命来救她;古老三的老婆为救革命战士死了从不向任何人表功,以至后来为此蒙冤,被打的皮开肉绽还说:“我是革命干部,我代替党和毛主席受冤屈值得,自古以来都是官欺压百姓,都是老百姓受冤屈,唯独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的今天,才反过来人民批斗干部。毛主席他老人家好啊!他宁可叫自己的干部受冤屈,不让老百姓受委屈,跟着这样的伟大领袖,冤死我一百回也甘心。”而某些所谓的精英就因为那时与人民平等了几天,到如今还在满世界咒骂。小说中还有布袋沟每年多交一万斤公粮任务;古老三将抚恤金全交党费;徐星兰用错了卫生纸,要求开自己批判会;王教授死在布袋沟香菇棚里,乡亲们出资在为他塑像,等等一连串故事都是愚忠的表现。农民的愚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沉重的愚忠开创了一个美好时代。
在重压下,沉重的生活扭曲了农民的行为,有很多扭曲的事看起来很丑陋,我要在这些丑行中挖掘出美来,努力寻找悲情中的阳光。只要你有挖掘美的眼睛,农民身上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哪怕伤疤上、泪痕里。如:古老三嫌雷贤珍不生孩离婚,在与春妞办喜事时,雷贤珍抱着自己生的孩子来骂他是无用男人,致使良缘搁浅;古老三与国军团长小老婆为邻,人们盼望孤男寡女出点花事,以涨无产阶级志气,灭中产阶级威风;豆腐花献身死了老婆的右派王教授,是同情他的遭遇;豆腐花与众光棍们私通是“讨饭的到门前给一碗”;高禾与几个城市女人搞上是为农民争口气;春香做三陪小姐为挣钱圆大学梦,春香与大20多岁的王教授结婚以换取他到布袋沟传授香菇技术;春香与高禾历经曲折终于走到一起,第一次以口交来赎自己不洁之罪;古老三对见钱心就不地道的人们失去了信任,将钱藏墓里;新来的女乡长为给布袋沟修水泥路,找领导以身相许争取下拨资金等等。有的行为不能简单地用“堕落”一词加以形容,因为他们丑陋中包含伟大。小说对丑陋和伤痕没有批判和回避,而是用故事寻找发生与存在的理由,并从中挖掘出美来。
我认为,不能公正地认识过去,就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未来。我把新中国60年简单地划分为激情时代、疯狂时代和改革后的欲望时代。任何时代错误都难免,问题都不少,但对社会的推动是肯定的。每当意识进化走过一定的时间,到达脱变的衔接处,愈接近此进化阶段的终点,就会愈加功能失调,神经错乱,就会有很多疼痛。就像春蚕化蛾、毛毛虫要转化为蝴蝶之前,会功能失调一样。这就需要一些错误催生进化。旧社会的黑暗催生了解放,文革催生了改革,都是这个道理。随着旧意识的瓦解,新意识已经在扬升了。任何人当领导他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中国的发展每一步都是在矛盾中前进。不仅中国是这样,西方所谓的民主国家都这样,台湾如今在意淫中的民主,社会矛盾与我们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农民是大多数,他们的感受才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感受,可惜他们不会发声、无权发声。特殊的国情导致了最大的群体,最小的声音。而有些精英们观点是自私的,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忽视了农民的真正感受,认为那个时代自己吃了亏就是万恶的,就满是仇恨,没有站在国家、民族和历史的高度看问题。而小说中的古老三在受迫害、挨批斗时还认为:自己天天训斥人,今天对这个过不去,明天对那个不公平,人家正一肚子怨气哩!不弄个机会让人家发泄一下,那还不把人憋死?让人家揭一揭短处,批一批思想,人家心气顺了,自己也知道哪方面该改正了。
文学作为社会变革的纪录者和历史的见证人,本应该有更博大的胸怀,最好不要陷入谁对谁错中。也许就是因为忽视、扼杀了文革的正面,夸大了负面,以及全盘否定和过分的仇视,而导致了很多棘手新的问题。如:当年的普及教育、合作医疗都很受欢迎,“农业学大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关于干部下放劳动,很多人认为是“迫害”,而农民眼里正是人人平等、劳动光荣的体现。目的是培养教育干部。连毛岸英都要下农村,进工厂,上战场,难道也是迫害?现在干部不下放,没有五七干校了,为什么越来越无作为了呢?我们最大的悲哀就是善于丑化过去、美化当今,先前说蒋时代是万恶的,后来又说文革时代是万恶的,总是以优点去比以前的缺点,以证明正确性,所以我们还停留在头痒了抓脚的盲从中。要知道任何制度都是双刃剑,中国人什么时候学会公平看待历史、正确认识当今就好了。
无论文革中还是改革后,都有很多成绩和错误,都发生过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文革时疯狂的灭私欲,改革后疯狂地纵私欲,其实犯的是一个错误。根本无须把精力防在否认哪个时代,需要的是农民身上那种特有的宽怀与包容。记得前年培训时吴教授讲中国经济腾飞的三大绝密武器,其中就有廉价的土地和劳工。试想如果不是当年土地公有化哪有现在的廉价的土地?如果文革时不犯计划生育错误,并千辛万苦养大这么多人,哪有现在的廉价的劳工?也有人仇视改革,将现时看得一无是处,但想想现在经济的腾飞、幸福生活,更没有理由批判改革。有些事纵然在某一时段真的错了,那也是历史和时代需要的错误。有时错误也对社会进步产生过积极意义。所以,对小说中的很多荒唐故事,甚至失位的价值观我都不忍心批判,而是找到发生和存在的理由。同时还要告诉人们,无论什么时代的错都不是农民的错,愚忠的农民从来都是将错误造成的恶果默默吞咽,背负起更沉重的生活,以加倍的努力和忍受来抵消社会对他们的不公。这就是那一代人、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
对于此部小说,我能保证思想、观点真实公正,健康向上,不能保证所有人认同;能保证故事情节精彩好读,不能保证完美无缺。
最后我首先要感谢方方主席,是她破天荒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民作家,培训期间亲自深入到宿舍手把手指导我们。感谢高晓辉、钱道波等省作协领导在组织、培训、辅导,以及组稿审稿中做了大量工作。感谢未留姓名的专家组老师们,对我这部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何子英,在她的指道下,我对情节和故事作了大幅调整,增加了多处环境、细节、心里等方面的描写,使主题更深化一些,故事、人物也更加丰满,人物性格也凸显出来了,还融进了一些乡村文化,为我的小说走向成熟做了大量工作。
李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