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谁在改变我
5237400000041

第41章 尾声

1

二零一一年春上,我特意回了一趟故乡。这一年是母亲的百年诞辰,我得回去在老人家坟头跪一跪。

离开这片土地已经三十八年了,这个数字与领袖重上井岗山的时间极其吻合,于是,我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居然也就有了与伟人一样的感慨:弹指一挥间。

离开中原生我养我的这个小村庄的时候,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如今,两鬓斑白,已入壮暮之年。走在故乡的土地上,已经没有了年轻时回乡探亲的那种激动与亢奋,沉淀下来的是对故乡中原的冷静思考。

2

故乡的土地是一片肥沃而丰饶的土地。这片土地不仅沉积了一个民族太多的历史和辉煌,同时,同样也沉积了黄河两岸百姓太多的苦难与辛酸。中国的古都,有一半矗立在故乡的土地上。古城的兴衰,实际上也代表着文明的兴衰。黄河这条可歌可泣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哺育了依偎在身边的炎黄儿女。但,黄河也是条遭人诅咒的害河,世世代代,她用狂放不羁的浊水,吞蚀了多少生灵以及这些生灵赖以生存的家园。历史上,黄河无数次溃堤和改道,黄河之水夹裹着从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细软的沙土,一次又一次覆盖了人类文明标志的中原古城。不屈不挠的百姓大难不死,又在原来的土地上建设新城。以古城汴梁为代表的中原古都,随着岁月的逝去和时代的更迭,这古城就是一层沙土一层楼给摞起来的。

故乡的土地啊,上面生长着的是养活人类的粮食,而土地里面,埋藏着多少人间城廓呢?

我们无意中挖掘出土一批文物,才知道了仰韶文化、殷墟文化、商城文化、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太昊陵、南召猿人、许昌人等等。但这些不过是九牛一毛。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个朝代?总共也不过三十多个,但在故乡土地上建都的就有二十多个。这地下还埋藏着多少不为人类所知的东西和事情?中原土地绝对是埋藏夏文明的富矿。在故乡的土地上,农民劳作,一不留神,一镐下去,兴许就挖出一个朝代,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3

大地无言,她永远都沉默着。这个沉默无语的土地被人类踩在脚下,为人类奉献着一切,并不向人类索取什么。

大地有言,大地的语言是用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实现的。这种形式即通过土地上一年四季生长着的各种植物表达的。任何一颗种子或一束秧苗丢进泥土里,故乡的土地都用她博大的胸襟接纳着这些弱小的生命。土地知道任何种子和秧苗一旦把根扎进自己的肌体,便是以吸取自己的营养来完成它们的生命延续。土地毫无怨言,她无私供给植物们所需的营养。那些仰仗着土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植物,它们鲜嫩油绿的肢体,它们绚丽多彩的花朵,它们丰硕饱满的果实,我以为,这便是土地的语言。难道不是吗?

故乡的春天,并不是随着立春的节气到来而把绿意播洒在这中州平原上的。与南方某些土地相比,这儿春天的脚步稍稍有些迟缓,以至过了惊蛰,放眼望去,大地仍然显得灰暗。这里是我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头年秋季播种的小麦,嫩绿的麦苗被寒冷的雪霜摧残成片片枯叶。树木也还没有发芽。故乡的土地上很少有不落叶的灌木,褪尽叶儿的树枝在乍暖还寒的季节里瑟瑟抖动。这里是坦荡无垠的平川,少有起伏的山峦和丰富的色彩,除了低矮的村庄和树木,永远都是遥远而单调的地平线。但是,你不能就这么走马观花式地感受故乡的春天,这样很容易使你失望。你若对土地有情有意,那好,来吧,请你走进这褐色的土地,你蹲下身来,和大地母亲近一些,再亲近一些。你用手扒开经过严冬后已经变得非常松软柔和的泥土,会发现麦苗枯叶的中间,已经有新的绿在萌发,麦苗的根和茎叶已经变得肥硕而饱满。这时候,我们可能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这土地的神奇。严酷的冬季,华北平原朔风劲吹,并遭多次冰雪覆盖,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并没有把柔弱的麦苗冻死,这多亏了土地给予麦苗温暖围抱的呵护。而且,漫长的冬天,麦苗无法生长,反而利用这“冬眠”的机会吸足了土地给予的养分,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春天的脚步无法阻挡,春分过后一天一个样儿,到了清明时节,再看土地上的麦苗,便是万顷碧波,一派油绿,煞是好看。村庄的房屋也受了春的滋润,被大地墨绿所浸染,便融入了这绿色的春天。

4

夏季是故乡最美的季节。夏至,正是小麦染花时节。

有一年,我在这个季节回到了故乡,走进了美丽的田野。我被感动得湿了眼眶。我声明,我们这种感动毫无夸张和做作。我,一个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后代是发自内心的感动。我敬佩我的农民大伯和兄弟,他们把土地经营得如此精细。大地阡陌纵横,麦田被割成一个一个方块。可是,如今,在山区,在丘陵,在草原,在城郊的结合部,甚至在一些工业开发区,我会经常看到大片大片的土地闲置和荒芜,要么野草疯长,要么沼塘积水,要么裸露着褐色的土壤。在故乡的土地上那是断然看不到这些的:田间公路和排水沟渠一律拉成直线,路和沟渠的边缘一律修整得如火车轨道般整齐光亮。农民已经达到了惜地如金的程度。尽管早年烧窑做砖,盖房垫地,猪圈填土,修路抬高路基,挖掉了大量的泥土,毁掉了不少良田,到处都是无法耕种的坑坑洼洼。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景象反而不见了。我惊叹“大包干”的神威。土地分包给农民,农民也把土地当成自己的命根子来经营管理。它们把满目疮痍的土地修补如同缎面一般平展。“大包干”之前,生产队的收成叫人汗颜,一亩地小麦能打一二百斤,就相当不错了。可如今看这初夏麦田的长势,亩产八百斤以上是绝对不成问题的。

科学的因素,为了解决倒伏的问题,现在的麦子个头越来越矮了,可麦穗是越来越长了。初夏的阳光照射在麦田,麦穗上的白色的细花在阳光下灿烂的怒放。有人可能会怀疑麦花怒放这一事实,但我告诉朋友,是真的。这麦花虽小,小到人们甚至误以为麦子没有开花的过程,小到即便我们知道麦子开花无非是象征性的到了可以忽略的程度。但你走进麦田,俯下身子,仔细的瞅瞅,那洁白的、可爱的精灵,果真在阳光下尽情地绽放着呢。

从麦子开花到芒种前收割的一个多月的日子里,是故乡大地最为辉煌的时刻。初夏时万顷碧波,大地披着绿装,渐渐地、渐渐地,大地的绿色开始向橙色转变。麦子熟了,恰是一个相对闲暇的时候,此时田间管理已告结束,这是人们辛苦了一年等待收获的季节。过去有一首歌,是歌唱麦田丰收的,头两句是:“麦浪滚滚,闪金光。”是的。风儿吹来,麦浪就会现出滚滚波涛,金光闪闪的景象。这是个令人陶醉的时刻。什么叫丰收在望?这个时候就叫丰收在望。农民们有事无事都习惯到地里走一走,看一看,到自己田里对着麦子说是上几句话。丰收啦,他们由里到外高兴啊。

5

秋,是收获季节。其实在故乡中原,父老乡亲们更看重的是夏收,即麦收。麦子为主粮、精粮,秋粮为杂粮、辅粮。主粮丰收,心中有了底,一年就不慌。

但绝不因为秋粮是杂粮、辅粮,农民而轻视秋粮。农民仰仗土地,依赖土地,对土地的渴求与崇拜使他们一年四季不敢怠慢。

秋季是中原最多姿多彩的季节。秋季也是农作物品种最多的季节。你若在这个季节来到我故乡的土地上,你在心底也许会涌出“此处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感叹。

高粱是家乡秋天一道亮丽的景色。中原的平坦,有时候使大地显得不够生动,高粱就是秋作物中个头儿最高的了。一片高粱拔地而起,枝叶繁茂,雄浑壮阔,较其他低于人的视线一览无余的庄稼,高粱平添了几分高达与神秘。高粱杆儿细高个儿,有俊美的身材与修长的叶片。高粱熟了的时候,丰硕的穗儿像公鸡的冠色,它高高扬起,显示着一种雄性的壮美。

麦收的季节过去了,玉米正滋溜滋溜往上长。那些雄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正悄悄开放。

家乡的土地应验了人勤地不懒那句俗话,肥沃的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谷物、豆类、薯类、蔬菜、瓜果,样样像杨柳青年画里的东西,由不得你不喜欢。人们善待着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呢,更加毫不吝啬将自己的所有源源不断向人类馈赠着一切。

每次回到故乡,我都喜欢独自一人漫步在这金色的田野。我会对着大地上的植物深情地发呆。辣椒红了,一串一串,一嘟噜一嘟噜,我就想,这辣椒由绿变红不过是最后几天光景,它想向人们展示什么?难道是要表达它成熟了吗?印象中,茄子并没有多大,但家乡的茄子棵棵能长成人多高,茄子能结出足球般大小。西瓜的秧藤不过筷子般粗细,居然能养出四五十斤重量的沙西瓜。因此,我在田里一呆就是半天。我对着无言的土地就这么审视着从它的泥土里孕育出来的各种作物,就愈发觉得土地的伟大和崇高了。你要什么,她就给你什么,只需要一粒小小的种子,她就能给你想要的东西。人类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善待养育我们的土地呀,假如说突然有一天我们失去了土地,那,我们人类不要说生存了,只怕连立足的地方都没了。

冬天,可能是家乡土地最落寞的季节。寒冷把所有的绿色都掠走了,地面上已经少有庄稼,地皮多半都袒露着,人们需要猫冬,土地需要休眠。深翻的土地,土坷垃翘首以望,等待着静静的落雪,等待着那更凌厉的北风,来消融坚硬的土块,储备更多的墒情,为的是新的一年向人们提供更加充沛物质财富。

6

我们不得不承认,城市制造出的一种蔑视农耕与农人的文化,我们会不断听到乡村衰败的消息,但这些消息不会比股指的涨落更使人揪心。我们制造出来的蔑视农耕的文化,其蔓延的结果导致坑农害农事件层出不穷。农人心里有天大的不快,他们也无法去理论,只有认命,谁叫咱们是农民呢!

曾经有一年我回故乡探亲,我的兄长给讲了他经历的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他说有一年他去县城交公粮,明明是干崩干崩的小麦,收粮人硬说有水分拒绝收粮入库。而与兄长一同交粮的还有一位农人却顺利被收。一样的麦田,一样的收割,一个晒场晒干的麦子,为何别人的就合格呢?拖粮回家的路上,农人悄悄告诉我兄长,收粮人贪着呢,过磅前是要给他进贡的。兄长噢了一声,把架子车调头,重又拉回粮站,悄悄塞给质检员五十块钱,这公粮便利交出。

听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我能做的只有愤怒和沉默。街坊告诉我这是公开的秘密,只是之前你兄长太实诚罢了。把自己用血汗换来的粮食交给国家,按过去的说法叫“爱国粮”,连交“爱国粮”都要送礼,这农人还怎么活?我愤怒地想,中国农民是天底下最厚道的人群,它们被剥夺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东西,更重要的,还有他们的尊严。

中国社会是一个农耕的社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一部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农耕的历史,这是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的现状,这是中国的现在也是中国的未来。当想着这些的时候,电视里正在播放世界粮食危机的消息。可以说有些人是麻木的,说粮食危机造成了非洲各国多少多少万人而死亡,画面同时出现一群群枯瘦如柴的黑孩子。麻木的人可能不以为然,他可能认为这是在遥远的非洲,他不知道这种威胁面对的是整个人类,我国乃首当其冲。对于我家乡的父老,其实根本不需要这样的消息佐证,因为他们仍在勤勉种植,他们对土地有着天生的热爱。

当我乘坐高速列车向南北飞驶的时候,我总是忘不了把脸贴在车窗上,深情地回望我的家乡,我的中原,在这片土地上,乡亲们是土地最忠诚的坚守者,他们是我的衣食父母,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无论我身处何方,中原,始终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