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着屠夫的模样,我把那把带柄的尖刀横着咬在嘴上,这样可以腾出双手用力。大白猪嚎叫着,嘴张的很大,一眼就能看到它喉管的深部,这是猪儿对死亡的恐惧,也是向人类作最后的呐喊。我想,呐喊和抗争都没有用,谁叫你是猪呢?谚语说得好:腊月的猪,少不了那一刀。我也就一不作,二不休,用吃奶力气把猪嘴合拢,然后左手攥着猪嘴使它不能张开。这个动作需要力气也需要技巧。大白猪不愿屈服和就范,使劲摆头,欲挣脱这种钳制。心一横,此时必须心狠手辣,用尽全力攥紧,往后扳,再往后扳,使猪的喉部完全暴露出来。此时,眼疾手快,从口中取刀,对准猪喉部恰当的位置,“扑”的一下,这刀就进去了。进刀五指深,血并没有流出来,想起二大爷的教导,斜着进刀,约四寸深。看来深度不够,只好把刀往外拔了点,再用力推进去,还不见血。心就有点慌,又想起二大爷说过,深度够了却不见血,可能没刺着血管,要找到血管,只能凭经验了。可我没有经验。
身上开始冒汗,握刀的手早已汗津津的。一双双眼睛看着我,我必须把猪杀死,而且还要争取杀得利索,让猪死得惨烈。
大白猪嚎叫的瞬间,我似乎发现了猪的动脉血管走向,遂把刀向上提,调整了角度,再用力,就听见刀口处发出“嘶嘶”的响声,我以为是利刃在肉中前进发出的响声。从来没有听到过这种声音,那一会儿,这种声音似乎催发我产生某种兴奋和奇异的快感。但后来我才知道,这“嘶嘶”的声音是血浆喷出前带来的。果然,血顺着刀柄喷了出来。一股滚热的猪血喷向我的手臂衣袖和胸襟,将空气都浸染出一股血腥味。
此时又想起二大爷的教导,要想使猪血放着快,可运用手中的力量把刀尖左右搅动几下,血管的破口会更大,可达到血流如注的效果。我就试着做了,果然立即见效。猪头下面置有一个脸盆,不一会,冒着泡、腾着热气的血便有了大半盆了。白猪不再挣扎,四肢在抽搐抖动,血也尽了,只有抽搐的时候还有几个血泡冒出来。我把刀子拔出来,刀尖向上举着,像勇士杀戮的剑,血液在刀尖上像蚯蚓一样由上而下蠕动着。
之后,我感到身子发软,无力。但我没有晕倒。
博得了一片叫好声,乡亲们认可了我这个男人,有人说:“别看他是个读书人,看他杀猪那架势,挺像那么一回事儿的。”
…………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像乡亲们那样,为红继喝彩,同时,也为他如此生动的描写与叙述而赞叹。
红继是个十分重感情的人。他爱别人胜过爱自己。这种爱,在《谁在改变我》一书中,随处可见。但是,在他一生中所有爱过的人中,最不能取代的是三个女人,即:他的母亲;他的妻子;他的女儿。在母亲面前,他是孝顺的儿子;在妻子面前,他是负责的丈夫;在女儿面前,他是称职的父亲。为了表现对她们的这种比山高比海深的亲情,他把母亲、妻子、女儿分别以独立的章节,放在全书的最后,确实起到了压卷的作用。
写母亲的一章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提到母亲,我心里就会涌起万般感受,想起母亲的一生,我眼眶里便噙满泪水。
母亲对于别人,她或许就像宇宙中的一粒微尘,碧野里的一片小草。但对于我,这位给了我生命并含辛茹苦把我养大的女性,她的形象是崇高而伟岸的,远胜过一座丰碑。
三十八年前,当我换上一套崭新的军装,出现在母亲眼前的时候,我想母亲肯定会心花怒放,或者因为高兴而泪流满面,然而,没有,不但没有,反而出现了料想不到的一幕。
母亲先是一愣,几秒钟后,便虚脱般瘫在地上。整个过程没有一句话,也没有眼泪。哥哥姐姐都在身边,惊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慌忙把母亲抬到床上。大姐掐虎口,二姐摁人中,母亲很快清醒过来。过了一会,她缓缓坐起身,用手抚摸着我的军装,没有说话,老泪就落下来。
我问:“妈,你不愿我当兵?”
母亲摇摇头。
“那为啥?”我又问。
“你穿上国家发的军装,咋就突然感觉不是娘的儿了。”
大姐接过母亲的话:“妈,你真是的,不是你的儿是谁的儿?”
“是国家的人了。”母亲停顿了片刻,“娘这心里一下被掏空了。”
儿女们就劝了一阵子,母亲慢慢缓过神来,之后又破涕为笑了。
母亲是坚强的,但她不是那种风风火火的坚强,也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坚强。她的性格就像故乡的一种草,俗称节巴草,这种草生长在土质坚硬的路边上,车轮子碾压它,人畜踏踩它,牛羊啃噬它,它默默忍受着,它甚至从来没有抬起头的机会,它以匍匐的姿态生长着。还没等到寒冷的冬天来临,它细碎的叶子立马就枯萎了,在遭到碾压和踩踏之后,那枯萎的叶儿就化作粉末随寒风飞逝了,人们几乎看不到这种节巴草的存在。但是,春天来了,冰雪融化后你会发现在坚硬的路边上,又泛绽出生命的绿色,年年岁岁,生生不息。这是一种苦命的草,顽强的草,母亲的坚强就像这苦命而又坚强的节巴草。
…………
在写妻子的那一章,红继最初是用“意外收获”作为标题的,令人值得回味。农村入伍的孩子,在部队提了干,大多也是回到家乡找对象,即使娶了城里的媳妇,但能娶到高干家庭出身,又是现役女军官,微乎其微,连红继本人,之前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所以,最终他和妻子的结合,才会觉得“意外”。家庭出身,财产地位,只能是谈婚论嫁的一个条件,却不是爱情的全部内容。红继对婚姻、爱情、家庭是这样理解的:
爱情是什么?或许能说清楚,或许压根就说不清楚。
我和老婆从相识、相爱、相伴,眨眼功夫,三十个春夏秋冬过去了。三十年时光不算短,然而两人经历的很多事情,仿佛就像昨天刚刚发生。彼此挂着、惦着、照顾着、搀扶着是不是爱情?我说是的。彼此争着、吵着、唠叨着、指责着是不是爱情?我说也是的。
年轻人谈爱情很容易神秘化、理想化、概念化、抽象化,人过中年,就变得实在和具体了。回过头看我们的日子虽过得平平淡淡,但她把对我的关爱实实在在地揉进了三十年的每一天,揉进了三十年每天的生活细节之中,揉进了柴米油盐之中,揉进了缝缝洗洗之中,揉进了唠叨与磕拌之中。作为男人,我总是以各种借口推掉家务,她也就说男人重事业你不愿做家务就不做呗。当然,她有时候也会在我面前诉苦,说她的双手因做家务粗糙得像锯齿了,虽这么说着,但她的内心里却没有怨言,仍然乐此不彼地干着,唠叨着、快乐着。年轻的时候,我俩上街的时候,或在人多的地方,偶尔她会去挽着我的手臂,我不太习惯,会在不经意之间把胳膊抽出来。那时候挽着,虽然有羞涩,也不太自然,但那是爱、是激情、是甜蜜;现在我们在街上行走,车多人多,我会情不自禁地抓住她的手,现在牵着,是相依、是相靠、是心灵深处的慰藉,是寻求安全的庇护。
…………
红继在书中一直称自己的爱人为“老婆”,这并非缺少尊重,而是其中有段故事。说有一次军分区司令员请一位将军吃饭,有关部门通知包括他在内的几个人陪同,因那位将军有家属随行,通知要求他们也都把家属喊上。红继在书里是这样写的:“开宴的时候,军分区司令员作介绍时,把军级首长妻子称作太太,把他自己的妻子唤作夫人,轮到介绍我妻子时,司令员开了个玩笑,说团以下干部的最好叫老婆。我随声附和,说叫老婆好,通俗易懂,基层干部嘛,叫老婆好。今天,写这本书时,沿用司令员的称谓,叫老婆。”一个小小的玩笑,也许可以说明什么,也许什么都说明不了。
称妻子为老婆,并非不尊重,可是称女儿呢?他却常常把“美丽的公主”挂在嘴边,可见他对女儿更是疼爱有加。在家庭关系中,父亲喜欢女儿,胜过喜欢其他任何家庭成员,这种感情是天生的。特别是在女儿出嫁时,做父亲的心情极为复杂,甚至是伤心欲绝。生活中太多这样的典型例子。红继当然不会例外。遗憾的是我自己只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缺少亲身感受。红继把女儿的婚礼,作为全书的结尾,一定有他特别的用意,同时也让我再次看到,一位父亲在女儿出嫁时,心灵深处所显现出的伟大与神圣的光芒:
婚礼在进行的过程中,我面前美丽的公主慢慢虚化,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真是的,时光却把我拉回到二十六年前那个冬天寒冷的黎明,东方泛着曙色,马路上花坛里的小草披着银白的霜珠,就在这个时辰,一声啼哭,一个生命诞生了,一个满脸皱纹的小人儿,一只丑小鸭出世了。二十六年的风雨中,她蜕变成美丽的白天鹅,这只白天鹅微笑着将从我的身边飞走,是的,她就要飞走了,我已经感受到天鹅起飞时翅膀煽动的风………………
掩卷沉思,这让我再次想起古人那句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谁在改变我?
答案是明确的。是生活。是童年、少年时期在家乡渡过的苦难岁月,是这四十年军地工作岗位的艰苦磨练,是他永远怀念的故乡的亲人,是他情同手足的战友、老师、首长。还包括那位缺少点善良与怜悯之心的生产队长;还包括那位缺少点文化与胸怀的一连之长……当然,更包括他的母亲,他的妻子,他的女儿……是谁在改变我?是社会,是时代,是我们淳朴的人民改变了一个让人一见就感觉“信得过”的朴朴实实的赵红继。
2012年1月于广州
金敬迈
引子
1
公元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下午,接兵连长命我把穿在身上的衣服扒个精光,换上部队刚刚发给我的一套崭新的翠绿色军装。军装虽新却皱巴巴的,散发着浓郁而又陌生的樟脑味。
可怜我不会使用那根漂亮的玫瑰红皮革腰带,过了一会儿我要小解,却无论如何也拉不开那根该死的腰带扣环。我在厕所急得满头是汗,折腾了半天还是一筹莫展,而且越拉越紧。
实在憋不住了,我从厕所里跑出来,红着脸向接兵连长求救。连长有点不耐烦地用眼睛翻了我一下,命我平躺下,他一只手掐着皮带环子,一只手把皮带向相反的方向用力一拽,嘴里同时喊声“吸气”,我刚一吸气,便听“咔嚓”一下,开了。
连长用不屑的口气说:“看来,你们这帮新兵蛋子要从穿衣服脱裤子开始训练呢。”
2
春天的一个清晨,生物钟准时把我叫醒,一把抓过挂在衣架上的“八七”式夏常服,很麻利地穿在身上。可是,衣扣还没扣上,突然间意识到这一天再穿军装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在头一天下午,军人大会上已宣读了我的退役命令。
也就是说,穿了二十七年的绿军装,从这天起就要脱下来,与我告别,二十七年的戎行岁月也行将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