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改变自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元末明初戏曲家高明所著。高明,字则诚,温州瑞安人。
《琵琶记》南戏在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之后一直流行于南方民间。南戏虽然产生较早,也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但由于封建士大夫的鄙视和排斥,这种民间的戏曲形式没能向更高水平发展。元代北方杂剧南移之后,南方的舞台一度被这种更为成熟的戏剧形式所占领,南戏更趋于衰落。到了元末,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动,加之南戏本身具有体制自由、表演灵活的优点,并在和北杂剧接触的过程中汲取了北杂剧的长处,因而南戏逐渐发展成为更加完善的戏剧形式。一些文人开始对南戏加以注意,并积极从事南戏剧本创作,使南戏出现了复兴的局面。这一时期,高明的《琵琶记》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因此,被称为南戏“中光之祖”。
作品描写了书生新婚两月,奉父命赴京应试。中状元后,牛丞相奉旨招他为婿,他以家有父母妻室辞婚,继又向皇帝辞官,均不获准,被迫入赘相府。适值家乡连遭荒旱,家庭生活的重担全由妻子赵五娘承担。赵五娘暗吞糠粃,将求得的赈米侍奉公婆。年迈的双亲盼子不归,气饿而死。赵五娘剪发买葬,后背琵琶弹唱乞讨,上京寻夫。幸赖牛氏贤德,使其夫妻重聚。最后以一夫二妇归家庐墓3年、一门旌表结束。
这部戏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创造了赵五娘这一具有传统的美好品质的妇女形象。《琵琶记》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上都获得很大成功,因此成为南戏中之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