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人文修养读本
5188100000009

第9章 西方传统伦理思想概述(4)

黑格尔的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特征,这首先表现在他的伦理思想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大的环节,即抽象法阶段、道德阶段和伦理阶段。“国家”在这个伦理体系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黑格尔认定:“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这就是说国家是绝对精神在伦理阶段中的最完善的体现。他又说:“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由此出发,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黑格尔强调国家至上的道德观。而这种道德观是建立在整体大于部分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其次表现在黑格尔以辩证思维克服了康德和边沁、密尔的片面性,在扬弃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观点。例如黑格尔认为康德肯定了道德义务的价值和尊严,是实践哲学的功绩和他的卓越观点,是对伦理学史的贡献。但是,黑格尔接着指出,义务本身并不是终极标准,义务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和内容,“福利没有法就不是善。同样,法没有福利也不是善。”又如,黑格尔还试图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评判行为的道德价值。他首先肯定动机是道德评价的根据之一。他说,一个人的行为,不可以单就其外表的直接性去加以评论,而须从行为者内心去考察,既要考察他的动机,又要看到外在行为与效果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动机只有通过他的外在行为与客观效果,才能显示出来。总之,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主张义利、动机效果的统一,达到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以前对此问题认识的高峰。

近代西方伦理思想的人本传统的第三条线索以情感主义为特征,强调人的本质既非感官的感受性,又非理智的思辨性,而是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价值与人生价值的基础。情感主义人本传统的代表人物是沙夫茨伯里、赫起逊和休谟。

沙夫茨伯里被称为“人性鉴赏家”,他的学说“极大地影响了18世纪最伟大的头脑”。莱布尼茨、伏尔泰、狄德罗、康德等人都从沙夫茨伯里的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沙夫茨伯里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了道德行为和行为主体不仅要符合于“公众利益”,而且要对公众利益具有“情感”。在他看来,只有出于正当情感的行为和行为主题,才具有道德价值,理智本身并没有道德价值,但他间接地影响了道德的价值。他说,对于任何事物的价值有了错误的观念或错误了解,能削弱正常的情感,或提高不正当、非法、非社会的情感,从而促成不道德的行为。这就是说,理智通过情感对道德价值发生作用,理智只有在“足以保持情感的正当应用”的意义上,才有间接的、有限的道德意义。

沙夫茨伯里的情感主义首创了“道德感”理论。他认为,在人身上,除了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以外,还有第六种感官,叫做“道德感官”。这种道德感官,以自己和他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为感受的对象,能自发地对之辨别判断,并能在这种认识过程中得到享受与满足。沙夫茨伯里这个理论的提出,似乎是他看出了经验派道德家的混淆事实与价值的错误,但又不满意理性派道德家用纯理性来看待价值问题的结果。他似乎明确感到了道德价值评判的直接性和不假思索的特点,而这一点与人的外在的感官对事物的评判极其相似,所以,他肯定了人有一种“道德感官”专司道德价值的判断。

沙夫茨伯里虽然提出了道德感的理论,但他未对之进行充分的探讨,而赫起逊把他的这一理论系统化了。赫起逊认为在人身上存在着两种知觉,一种是“道德上善与恶的知觉”,另一种是“对自然界的善和自然界的利益的知觉”。他把接受道德上善与恶的知觉的能力称为道德感,并认为道德感是个人与人类之间的“秘密纽带”。在自然对象中去知觉快乐的感官永远不能在我们心中引起任何关于社会善的企求,而只会引起那些仅仅对我们个人善的企求。而凭借道德感,我们可以超越时空,可以对远古时代的人们,像对当代的人们那样,爱他们的善良、忠诚和仁爱,斥责他们的恶劣、虚伪和冷酷。

在考察人类道德行为的道德动机时,赫起逊把它归之于情感问题,在这里,理性的驱动不见了。任何道德的行为,都是出于某种感情,任何不道德的行为,都是缺乏某种感情。宗教是人对神的感情,社会道德是“出于对我们同类的感情”。节制、勇敢、审慎和公正这四种主要美德都出于某种情感。赫起逊的情感主要是利他性质的,他的伦理观与霍布斯、曼德威尔的伦理观是相对立的。

由沙夫茨伯里开创并由赫起逊继承发展的情感主义人本传统,在休谟那里达到了理论的高峰。休谟有句名言:“理性是情感的奴隶。”这是他崇尚情感,贬低理性的典型表述。在道德价值观上,他认定情感是道德善恶的标准,是道德的动因,情感主要包括自私与同情。他认为,“自私是和人性不可分离的”,并从自爱中引出对他人的爱,对他人的爱只不过是自爱的补充和延伸。他甚至认为,“没有一种情感能够控制利己的感情”、只有“借着改变”利己感情的“方向”,才能加以控制。这些观点与霍布斯并无二致。然而,休谟的人性论中不仅包含有霍布斯性恶论的成分,而且汲取了沙夫茨伯里、赫起逊等人的性善论。他说,“同情是人性中的一个很强有力的原则”。其根据有三,首先是因为同情具有共同性的特点。休谟认为,一切人的心灵在其感觉和作用方面都是类似的。凡能激动一个人的任何感情,也会激动其他一切人的感情。其次是因为同情还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它是如此的广泛、普遍,以至扩展到全人类,甚至使最遥远的行为也成为道德上赞成和反对的对象。再次是因为同情可以直接产生出的慈善、柔顺、温和、慷慨等自然的美德,而正义等人为美德的产生也离不开同情。

休谟强调人性中的同情,目的在于调节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矛盾。联系休谟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同情原则是英国的“光荣革命”后的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实行阶级妥协的产物。他的同情说具有阶级调和的色彩。休谟完全无视人们的社会差别,在抽象意义上谈同情,是不可取的。

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西方传统伦理思想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不同的特点,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一、崇尚“知识”,以理性为道德基础

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认为人只有具备对道德的理性知识,才有可能成为有德之人,开创了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的理性主义的先河。即使在属于信仰时代的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依然认为“明智为诸德之首”。在近代社会,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伦理思想把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到了新高峰。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对近代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一名言正是植根于西方伦理思想的理性主义传统中。西方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理性主义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重大意义。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21世纪,崇尚“知识”,以理性为道德基础,将真与善统一起来,是时代的要求。吸取西方传统伦理思想中崇尚“知识”的合理因素。对于改变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是大有裨益的。

二、强调“公正”原则在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地位

梭伦是古希腊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财有势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双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梭伦认为公正就是不偏不倚。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几乎都对公正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苏格拉底说:“凡是做规矩所认可的事情的人,是合乎公正的。”柏拉图理念论的核心即是公正,在他看来,公正就是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得其所,这是实现社会均衡和谐的首要条件。亚里士多德指出,“公正为百德之总”,可分为政治公正、平均公正、比值公正、自然公正等。1971年美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尔斯出版了《正义论》一书,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足见公正问题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正确认识公正原则,并以其来调节个体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吸取西方公平观中的合理内容,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乏积极意义。

三、尊重人权。强调人道主义精神

古希腊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竞相歌颂人的意志自由、个性解放和独立自主,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倡为自己而生活。法国启蒙思想家宣扬天赋人权,提倡自爱和自我保存。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直指当时的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康德认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为特征,尊重人就是把人看作绝对价值的行为者,从而承认不应该把他们当作只是具有有条件的价值的、为我们的目的服务的东西。把人仅仅作为手段来对待,就是按照我们自己的目的来使用他们,好像他们不是道德的行为者。费希特还说:“人本身就是目的。他应当自己决定自己,绝不应该让某种异己的东西来决定自己。”这种强调人权,尊重人权的人道主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提倡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西方伦理思想中主要的合理的成分。

四、重视公利,追求人生快乐和幸福

古希腊昔勒尼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主义以感觉论为基础,把人生的目的、人的行为动机归之于追求快乐,既“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爱尔维修把人的本性归之于“趋乐避苦”,并提出著名的利益学说,认定利益在社会生活中起支配作用。作为西方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和密尔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功利主义,认为如果一种行为能够或有趋势为相关人群的最大多数带来最大利益,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功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经济动机在道德上的正当性问题,肯定了人们的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把矛盾直指西方的禁欲主义。传统的功利主义在近几百年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但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伦理前提,而且在各种形式的道德决策中得以广泛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研究西方的功利主义,以利于物质文明建设。

西方传统伦理思想也存在不少糟粕。它表现在“第一,西方传统伦理中一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个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及平等,另一方面又认为”人是自私的“,强调个人的感性欲望,强调追求个人的最大的利益、快乐。这种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利益的满足为出发点和归宿的道德观,成为物欲横流、个人至上的西方社会病的文化土壤。第二,西方传统伦理思想中强调以个人为中心,但同时把人与自然界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种主、客观两分的倾向与现代生态环境中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在学习和研究西方传统伦理思想时,这是必须认真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