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人文修养读本
5188100000010

第10章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1)

大学生活的开始,标志着大学生登上了人生发展的新阶梯,踏上了创造人生的新征程。也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要储备科学知识,开发智力潜能,优化个性品质,提高身体素质,协调人际关系,还将面临择业求职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下面就谈谈大学生成长中的几个重要道德修养问题。

与大学生谈立志

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立志成才既是时代的要求、祖国人民包括父母亲友的殷切希望,又是当代大学生完善自我、为今后建功立业积蓄智慧和才干、进而实现人生最大价值、报效祖国的迫切要求。它对于大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学业的成功和人生业绩的创造,无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立志的现实意义

(一)志向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有一句老话:“有志者事竟成。”这话说得很好。人若没有志向,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也就没有前进的方向,也就像一个航行在茫茫大海里的航船,永远没有要到达的港湾和目的地。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志向是指路明灯,没有志向就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个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

自古至今,许多名人、伟人之所以成功,流芳百世,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远大的志向,这是尽人皆知的。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立志就很早,“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东汉的皇帝刘秀在青年时代立下了“娶妻要娶阴丽华(南阳地方的美女),当官要当执金吾(古代守卫京城的最高指挥官)的誓言,经过个人的奋斗和征战,刘秀终于如愿以偿,夺取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登上皇帝的宝座,阴丽华自然成了他的老婆,执金吾也在其领导之下。家喻户晓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报仇复国的感人故事,更是说明立志的重要性。新中国的缔造者、历史伟人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人生目标。在这一人生奋斗目标的激励下,他尽管没有读过大学,但是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渊博的知识,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自觉经历磨炼考验,终于由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对推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在十四、五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从青年时代开始,不怕白色恐怖的艰险,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积极投身于唤醒民众觉悟,组织壮大革命队伍,发展党的力量的斗争中。他几十年如一日,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被人们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当然,历史上在立志方面也有一些反面典型,值得我们反思。三国时期蜀国的统治者刘禅,胸无大志,不理朝政,整日追求腐朽糜烂的生活,导致国家灭亡,成为魏国的俘虏。他被魏国关押囚禁,过着囚犯般的屈辱生活。魏人设计演奏蜀国的乐曲,看他有何反应,他身边的蜀人听了家乡的乐曲,无不痛哭流涕,悲伤万分。魏人问他:“颇思蜀否?”他高兴地对询问的人说:“此间乐,不思蜀。”看来刘禅失国完全是胸无大志造成的。

南唐的统治者李煜也是迷恋于声色犬马,而使国破成为俘虏。在被软禁关押期间,他写了一首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被人世代传诵的词,反应了李后主失国后对故国的眷恋之情,但此时才想到祖国已经晚了。后也因词中有故国的怀念,相传被宋太宗毒死。

(二)立志是大学新生成才的动力

中学阶段,许多中学生的奋斗目标是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大学之梦。由于目标明确,动力强大,因此他们拼劲十足,夜以继日,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但是,当他们考上大学,在社会的一片赞扬声中,以胜利者的姿态步入高等教育学府后,不少人便认为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远大目标,产生了迷茫和松劲情绪,学习动力明显下降。有的迷恋于上网玩乐,有的迷恋于谈情说爱,有的成天看电视、电影、下棋、打扑克,或者吃喝玩乐,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由于失去了远大志向和奋斗目标,缺乏应有的学习动力,有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由原来的尖子学生变成后进学生,有的因学业荒废,成绩欠佳或者缺课太多,而被学校勒令退学,造成终生遗恨。一位哲人说过:没有志向,就如同一个没有风帆的航船,不管遇到什么风,都不会有顺风。由此看来,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尽快确立自己的远大明确的人生志向,建立自己的人生发展计划,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不可缺少的。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从根本上来讲,远大的志向是大学生自强不息、刻苦成才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在政治上或者在学业上进取的动力和后劲不足,都可以找到其中的原因,这就是为缺乏远大的人生志向。

(三)远大的志向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一位哲人说过:人没有志向就像天上没有太阳。志向或者理想是人们经过深思熟虑、高度浓缩的内在信念、意志和人生抱负,包含了人们强烈的愿望及追求,是人们生存发展、自我完善的精神支柱和力量的源泉。远大的志向使人坚强,可以使人在艰难困苦面前,获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勇气。常言道:虎无脊梁莫称王,山无脊梁要塌方,人无脊梁莫做人,做个口袋装米粮。没有远大的志向,人们只能精神贫穷,苟且偷生,腰干软弱,不仅难以竞争进取,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最大人生价值,而且也无法有尊严的高质量地生存。

(四)志向是影响道德的重要力量

志向的确立和远大与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追求。我们从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那里可以找到答案。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时,学校给毕业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在这篇作文中写了如下认识:“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我完善。不能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斗争,一方必然会消灭另一方;人类的天性生来就是这样:人们只有为了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自己才能达到完善。”马克思还写道:“如果一个人只是为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永远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完美的伟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任何沉重的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一点点可怜的自私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从青年马克思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伟大的志向决定伟大的人格。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向伟大导师学习,确立自己的人生志向,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奋斗终生。

二、立志应遵循的原则

一般说来,人生志向可分为四种形态:社会志向、道德志向、职业志向和生活志向。社会志向是指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面貌的追求与向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绝大多数人的愿望。道德理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道德人格的愿望和追求。职业理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及职业成就的向往。生活理想是人们对自己未来家庭、婚姻及生活方式的追求与向往。当然,这些人生志向的确立,都应该遵循科学的原则。

(一)坚持及早的原则

播种在春季,立志在少年。古人云:“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早立志可以使人及早确立人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抓住学习成才的最佳时机,节省时间,少走弯路,从而奠定人生事业成功的坚固基础。

(二)扬长补短的原则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处。人生立志应该利用自己的长处,找准兴奋点,克服自己的短处,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

(三)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这里说的“实际”是指立志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条件,采取务实的态度,不要盲从别人,也不要随波逐流,片面追求时髦。立志要根据个人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能力、身体条件、性格、气质等心理特点,并根据社会的需要、科学技术水平等社会因素来确立自己的志向。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里有一段很精辟的话,大概意思是说人生幸福起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一个人应该从幼时就学会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立志,想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也能做自己所想做的事。这番话出于浪漫色彩很深的卢梭是值得我们玩味的。卢梭年轻时曾想入非非,因此吃了不少苦头,这番话应该是他的经验之谈。事实上人的许多烦恼,许多失败,大都是想做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或是不能做自己所想做的事。志气能够成就人,志气也能毁坏人,所以大学生们一定要立志,但立志要切合实际,量力而为。否则就是异想天开了。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是指立志要遵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一个人要立下高远之志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实现过程中应将最高目标分解为若干阶段性的小目标,然后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实现,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就会到达最高目标,攀登上理想的顶峰。这种立志方法目标明确,容易操作。

(五)动态调整的原则

志向作为人生的追求,一经确立就应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然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原来确立的志向可能与现实不相符合,这就需要对原来确立的志向进行调整。对志向的调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纵向调整,这是在不变更奋斗方向而只调整目标的大小。原来制订的目标过大,实现的难度太大或概率很小,需要调低一些或原定的目标太低,需要再调高些。二是横向调整,这意味着改变人生的主攻方向,调整幅度大。如鲁迅先生年轻时先是学习采矿,立志科技救国,不久他发现中国人体质较弱,被列强称为“东亚病夫”,他认为光靠科技是不能救国的,于是放弃学习采矿改学医学。在日本留学期间,有一次,他看一部电影,里面有外国列强无辜屠杀中国同胞的情节,但许多在场观看的中国人竟无动于衷,表情十分麻木。他这时才认识到只有一个好的体质,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高度的觉悟,一个民族也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于是他又决定改行致力于文学事业,以唤起民众的觉悟和爱国热情。鲁迅先生几次志向的改变,就是采用了横向调整的原则。

总之,大学生要努力克服人生迷茫、职业迷茫,增强自觉成才的动力,就要立志,树立崇高的志向。

与大学生谈人际交往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

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主要是指作为在校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自恋、自负,以及难以调和与他人关系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造成大学生交往危机的原因很多,但大学生在交往中存在的一些人格缺陷和不良个性特征,是引发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的主要原因。

(一)引发交往危机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的四种表现

(1)自我封闭: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这些学生表现为不愿与他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去,不合群。

(2)自我否定:这类同学表现得较为自卑。进入大学后,由于在学习、社交、经济、家庭乃至相貌等方面感到不如人,有强烈的失落感,缺乏乃至丧失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交往危机的心理及行为表现为不善交往。由于不善和不主动与他人交往,这类学生感到孤立,自我心理压力较大,生活态度不乐观,遇事从坏处着想,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或过于自负。对同学和老师的话过于敏感,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3)自我欣赏:这类学生也不宜与他人相处,但自我感觉奇好。喜欢出头露面,招摇过市,在各种场合都希望自己是中心,对别人的反感缺乏敏感。

(4)盛气凌人:这些学生往往有较好的成长阅历。由于一直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宠儿,走进大学后仍然被关注,造成这些学生在心理上的优越感,肯定自己,否定他人。这类学生不是不会交往,而是在交往的方式、态度和程度上把握不好,故对他人的伤害要大于自己。因为较为关注自己,对别人的感受不在意,甚至以伤害别人抬高自己为乐趣。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不尊重别人,霸气较大,自我定位偏高,易引起他人反感。

(二)防范、指导和管理方法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适应性。作为人际交往的主体之一即学生本人,在进行人际交往中要清醒地认识到:第一,交往是双向的,没有交流就没有了解。开放自己,才能更有效的接近他人。第二,交往是平等的,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高高在上。在交往中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别人要有诚心,平等互利的交往,才可能持久。第三,交往是有选择性的。交往的双向性,决定了交往的互动性和选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你,要选择能够与你产生共鸣的人作为交往对象,一厢情愿会造成两败俱伤。第四,对交往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你的知心朋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层次的交往中可以避免因感情投入过多而回报较少造成的心理失落感。

其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方面,应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建立一套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对防范危机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方法包括:建立校园内信息反馈系统:一是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教育和建设,通过学生骨干及时把握易产生危机的学生情况。二是建立师生问的信任与沟通,尊重学生,赢得信任,有效沟通。实践证明师生间的信息与沟通是化解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三是建立学校与家庭信息合作系统:对有危机征兆的学生,学校应与其家庭加强沟通,双方应采取合作的方法帮助学生度过危机期。另一方面,要强化系统综合的防范措施,对大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人际交往危机进行有效的预测和监测,并进行有效的预防管理,把危机的发生消灭在萌芽状态,尽量减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