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绎不绝的拜访者
60多年来,封芝琴像一枝出墙的红梅花,她的故事曾传遍中华大地,名扬海外,新闻媒体不断追踪,文艺作品花样翻新,被搬上舞台,走上银幕,写入诗史,多少人慕名前来拜访,一封封书信犹如雪片一样飞来,成了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名人。
对此,封芝琴老人一如既往,淡泊如水,几十年如一日,以平凡、平静、平常的心态面对一切,面对炫目的荣耀,只知默默耕耘,不问回报,只知无私奉献,不求索取。淡泊名利,不事张扬的高尚品质,在她身上体现得十分充分。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只知封芝琴是一个名人,她和全国所有的名人一样,地方党组织、各级政府对名人注重的是政治上、思想上的关心和进步,很少从物质利益上去帮助他们。因此,她尽管还是省人大代表、县乡村妇女干部、县政协委员,出席过省劳模会,可是她家里的日子老是紧巴巴的,不时陷入困境。几十年来一直住在破旧不堪的土窑洞里。
改革开放以后,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观念受到极大挑战,物质利益得到国人的空前重视,经济界、演艺界名人层出不穷,名人效应不断强化。但不少名人昙花一现,封芝琴却旗帜不倒,宝刀不老,保持特有本色,她虽然已由当年的少女变成受人尊敬的老人。人们仍慕名前来不断采访报道、看望、写书、写剧本、拍照片。面对外地有心人对封芝琴的慷慨资助,庆阳市和华池县各界也不再像当年那样木然,在打造“刘巧儿”名片的同时,也对这位老人给予力所能及的物质支援,让她告别贫困生活。
“刘巧儿”的故事传开以后,封芝琴本人受到了华池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护。华池县历届领导多次到过封芝琴的家里,鼓励封芝琴勤俭持家,过好日子。1947年2月张柏参军后,封芝琴的家庭负担很重,家里、地里活都要她干。这时的封芝琴,已不单是“妇女模范”,而且还成了一名光荣的“革命军属”了。那时的张湾村,行政隶属温台区三乡,区上领导经常过问封芝琴生产、生活上的事。张湾村的“变工队”经常帮助她做农活。到1949年底,一共为她家投义务工30多人次。在张柏参军期间,华池县民主政府保安队战士为封芝琴家收割庄稼20多人次。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所在乡政府还减免了封芝琴家运送公粮、抬担架等公差。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些援助已经是地方政府对这位“名人”最大的照顾了。实事求是地说,那时的封芝琴一家,和华池千千万万普通农家一样,对革命只知道奉献,却从没有想到索取什么回报,今天封芝琴老人对这段往事回忆时,十分动情地说:“那时我只知道听党的话,要我干啥就干啥。”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改革开放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统帅一切”的年代,华池县悦乐公社上堡子大队张湾生产队对封芝琴主要以“政治关心”、“精神鼓励”为主,封芝琴夫妇和其他社员一样,靠“挣工分”维持家庭生活,年馑困荒,除了按标准领取“储备粮”、“回销粮”,或者“救济金”外,再没有其他的物质帮助。这个时期,因“刘巧儿”事事带头,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多次以“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妇女工作者”、“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模范社员”、“五好家庭”等奖励,除一纸奖状外,奖品有镢头、铁锨、毛巾和《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等。领回的奖状,封芝琴按当地习惯,贴在炕窑、炕对面窑壁上,没有着意收存。当问起奖状保存情况,老人说:“前多年,我得的奖状很多,县上的,公社的,大队的,生产队的都有,我没留意,也没把荣誉放在心上,所以,今天只剩下一张了。”
每逢新春佳节,上堡子大队总要组织“秧歌队”“拥军优属”,分别到军、烈属家拜年,按照惯例,也要到封芝琴家来慰问。
“文化大革命”中,悦乐公社、上堡子大队以及地、县的“红卫兵”、“造反派”,以“华池民主革命不彻底”,“彻底肃清‘彭、高、习’的流毒”、“打倒‘三反分子’张诚志的黑爪牙”等为由,把斗争矛头指向封芝琴。这时,华池县正直的人们仍然没忘记给她以保护和支持。原上堡子大队老支书李满、大队长李培堂二人,当面质问“造反派”:“封芝琴的历史,我们比谁都清楚,你们为什么要斗她。”还多次到封芝琴家中鼓励说:“你没有罪,只要相信党的政策,相信毛主席,事实总会澄清的。”1968年4月,华池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时任县革委会副主任的潘青山得知此事后,亲自来到上堡子大队,严厉批评了“造反派”,说封芝琴只是一个普通农家妇女,能有什么罪,简直是胡闹。后来经县革委会直接干预,封芝琴“莫须有”的罪名才得以纠正。每谈起这件事,老人感慨地说:“‘文化大革命’中,老支书、老队长对我支持最大,要不是他们的鼓励,我还不知道是个啥下场。”
上堡子村,1934年12月成立庆北县,后合并于华池县,也叫庆北苏区。这里是庆北游击队主要创始人李培福、李树林的故乡。新中国成立后,李培福担任甘肃省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李树林担任西安铁路局副局长等职务。1963年8月,封芝琴出席省第4届人代会时,李副省长派车把封芝琴接到家中,在询问了家乡情况后说:“你当了省人大代表,光荣得很,但不要骄傲,要继续好好干。”这次接见,李培福留封芝琴在自己家中吃了一顿饭。1983年7月,封芝琴出席省第7次妇女代表大会。这时李培福已离休在家,为了不惊动他人,李培福派车将封芝琴悄然接到家中,说:“我要李培元(李培福堂弟)每年向我汇报一次上堡子的情况,今年他没来,你就汇报吧。”当封芝琴再次见到暮年的老邻居、老领导,心情十分激动,她介绍了上堡子村的变化和一些老亲戚的近况。临别,李培福以老年营养品相赠。封芝琴外出时,由于没告诉他人,着实让庆阳代表团紧张了一阵子。
1979年5月,李树林离休,他不愿继续呆在城市安度晚年,更喜欢家乡的山水和宁静的环境,所以回到上堡子的南沟门居住。这位屡经战场生死拼搏的老战士,晚年喜欢打猎,爱干农活,他经常到封芝琴家里坐坐,言谈中,不时提起与刘志丹、习仲勋和马锡五等人并肩战斗的情景。有时,李树林老人见她生活拮据,以钱物相助,使“刘巧儿”心里感到十分温暖。解放后的50多年里,曾经知道封芝琴或在华池县工作过的各级领导,他们怀着对封芝琴老人的敬意和对华池这块红色土地的热恋,或千里迢迢登门看望老人,或书信,或馈赠,封芝琴老人感到分外欣慰,深受鼓舞。
1982年5月,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冯纪新一行六人,到庆阳视察工作,特别到张湾看望了封芝琴。甘肃电视台以封芝琴的现实生活为题材,拍摄了新闻纪录片《刘巧儿在前进》。
1983年7月,甘肃省第七次妇女代表大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省长陈光毅、兰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政委肖华等领导陪同下,接见了与会代表。出席这次会议的封芝琴荣幸地见到了胡耀邦总书记,并和其他代表一起,与中央领导合影留念。
1986年11月,南梁革命纪念馆落成典礼。当年陕甘革命根据地、西北红军的一些创始人,曾担任党、政、军各级重要领导职务的汪锋、张邦英、张秀山、蔡子伟、刘懋功、牛书申等以及甘肃省党政军领导李子奇、黄罗斌、刘冰、贾志杰、王秉祥、李登瀛、葛士英、高锦纯等参加了庆典仪式。对“马锡五”、“刘巧儿”的名字记忆犹新,一往情深,在地、县领导陪同下,在南梁共同会见了参加庆典活动的封芝琴。参加这次庆典的刘志丹的女儿、时任陕西省人大副主任的刘力贞,专程到封芝琴家中看望了她。
1996年9月22日,来庆阳地区调研的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石宗源到张湾村察看了“巧儿新居”。此时临近中秋节,石部长把两盒月饼送到封芝琴手中后说:“老人家,中秋节快到了,我们大家来看望您。”封芝琴老人握着石部长的手连声道谢,并拿出珍藏多年的照片和荣誉证书让石部长观看。当看到“两个巧儿京城喜相逢”一组照片时,随行的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罗祖孝告诉在场人们:“10年前,我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任副台长时,几位记者领着封芝琴和张柏到北京,同剧中‘刘巧儿’扮演者新凤霞见面,两位‘巧儿’相逢,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记者及时抢拍了这组照片。”望着这些照片,老人激动地讲述了她同新凤霞会面的经过,又回忆了她当年与封建买卖婚姻抗争的过程。听后,石部长对陪同的中共庆阳地委副书记孙效东、中共华池县委书记王憨群等人说:“庆阳革命老区曾涌现出一批精神文明建设的老典型,他们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驱和宝贵财富。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老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此外,到“刘巧儿故居”看望封芝琴老人的还有原甘肃省副省长张学忠,省委常委、省两西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省政协副主席韩正卿,省人大副主任王耀华、杨复兴,甘肃省省长陈光毅,副省长葛士英、李屺阳,他们分别与封芝琴老人合影留念。原省人大副主任姚文仓观看“刘巧儿新居”后,在留言册上题词:“开创新时代,跨入新世纪,建设新生活——赠封芝琴同志。”这些年来才建立起来的留名册上中央有关部委及省、地、县各级领导及各界人士看望封芝琴的题词和签名,已经成为永恒的纪念。
人民子弟兵对曾当过“军嫂”的“刘巧儿”更是情有独钟,兰州军区、甘肃省军区的首长凡是到华池来的都要带着礼品看望封芝琴。原甘肃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石新贵,市委常委、庆阳军分区司令员侯希刚、副司令员张佩新、副政委田永尚,甘肃武警总队政治部主任张继忠等先后上门拜访了封芝琴老人,均在留名册上签名题词留念。
以封芝琴婚姻案例为代表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人民司法工作的一项创新,政法系统对这一审判方式的诞生地独怀深情,甘肃省检察院、平凉地区检察分院、临夏州检察院、庆阳地区中级法院、庆阳地区检察分院,华池县法院、县检察院等多家司法机关领导多次到张湾看望封芝琴,重温那一段传闻已久的著名婚姻案例,“留名册”上记录着他们对司法界老前辈马锡五无限敬仰和对生活中的“刘巧儿”深深祝福。
封芝琴作为妇女的先进典范,华池县历届妇联,对这一老典型更是倍加关爱,历任妇联主任、副主任,都是封芝琴的“娘家人”。早期的华池县妇联主任、副主任刘萍、刘慧峰,虽已离退休多年,她们分别携丈夫回到阔别多年的华池,看望“刘巧儿”,她们在“留名册”上的笔迹,凝结了妇女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作为影响了几代人,生活在普通农家的封芝琴,几十年来,除了党和各级政府关心照顾外,更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关心,在这些千千万万学习“刘巧儿”,向往“刘巧儿”的人群中,既有先进模范人物,也有普通干部、工人、农民、学生,他们不分地域、职业、年龄、性别,通过各种方式,对“刘巧儿”表达了崇高敬意,这种崇尚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民族精神,时时激励着封芝琴老人永葆革命的生机与活力。
1998年10月28日,庆阳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组织的“讲文明、树新风”英模事迹报告团,在华池演讲报告时,专门到“刘巧儿新居”拜访了封芝琴老人,参观了展馆。报告团成员、全国人大代表、被誉为当代“巧儿”的张海兰,看到当年的“刘巧儿”封芝琴老人,心情激动,连声问好。当随行人员向封芝琴介绍了张海兰的事迹后,老人眼眶湿润了,紧紧拉着张海兰的手,无比亲切地连声说:“真不简单!真不简单!”英模事迹报告团在“留名册”上为封芝琴题词:“自由婚姻的楷模,时代女性的榜样”,两代新老典型,弘扬了两代“巧儿”精神。封芝琴和张海兰的合影现收藏于“巧儿”展馆。
2000年4月19日,“刘巧儿新居”接待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她就是第一任“南梁苏维埃政府主席”、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习仲勋的夫人齐心大姐。齐心是1939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在血与火的战争岁月里,她曾长期战斗生活在陕北、庆阳、环县等地。解放后在国家机关、广东省政府机关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这一年她不顾77岁的高龄,受习仲勋的委托,在女儿陪同下,看望了庆阳老区人民,搜集整理了习老当年生活和战斗的历史资料。齐心来到封芝琴家里,两位老人紧紧拥抱,互致问候。齐心说:“我早就知道你的事迹,但一直无缘相见,今天,算了却了一桩心愿。”临别,齐心亲笔写了“开启一代新风”的题词赠给封芝琴,封芝琴把她赶做的一双千层底布鞋、一只布老虎绣品回赠给齐大姐。望着这些手工艺品,齐心感慨地说:“‘巧儿’不但是个有情人,还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啊!”她二人的合影留念也收藏于“巧儿”展馆。
2003年4月下旬,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共党史研究专家石仲泉沿当年红军长征路线调研考察进入甘肃,10月3日由平凉来到庆阳,在甘肃省委党史委副主任杨瑞华、庆阳市政协副主席郑恩田及庆阳市委党史办等部门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先后到镇原、环县调研考察后,10月6日前往华池参观南梁革命纪念馆。当石仲泉同志得知“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老人尚健在的时候,大喜过望,欣然来到封芝琴家,亲切向封芝琴问好,饶有兴味地参观了“巧儿陈列馆”,“巧儿”新居和她的老屋,欣赏了封芝琴八十寿辰时县乡村赠送的寿幛,仔细观赏老人的针线活,说她八十高龄了还能刺绣、剪纸真不简单,并请她当场表演剪纸。只见封芝琴老人一手握着剪刀,一手拿着叠成的红纸片,转着剪了两下,一个憨态可掬的小猫就出来了,她当场奉送,还把自己精绣的一只布老虎一并赠送给石主任,石主任高兴地连声说好,小心地递给秘书陈海平,让他珍藏好。石仲泉同志和陪同的省市县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分别和封芝琴老人以及她的儿子、媳妇合影留念,临别时亲切地拍着老人憨厚的儿子张文平的肩膀叮嘱,一定要好好地照顾好这位有名的老妈妈。
2004年4月下旬,甘肃省副省长李膺带领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来庆阳检查工作,4月29日,他们一行在庆阳市市长王义,副市长张震合,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郭文奎等人陪同下,到封芝琴家看望了这位高龄老人,送给她一床羽绒被。他们分别观看了“巧儿旧居”、“巧儿新居”、“巧儿展馆”,李副省长在留言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同行的省文化厅厅长马少青、卫生厅厅长侯生华、教育厅副厅长王萍分别题了词。临行时李副省长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弘扬巧儿精神,建设精神文明,树立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