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理论教程)
5186700000008

第8章 中国体育发展史(3)

学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特结构和功能的文化系统。它的内容庞杂,涉及体育课程、体育教材、课外体育、学校体育法规等;它参与主体多样,可分为教职工体育、学生体育,也可分为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体育:它还具有强身健体、修心养性、育德益智、群育教化及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

依据文化结构与功能的理论,不难看到,20世纪中国的学校体育文化在结构要素的调整和优化、价值功能的开发和拓展等方面不断进步,逐步达到了其文化系统内部韵合理有序运动。

本世纪前半叶的学校体育经历了倚重兵操和竞技为主的两个偏激走向,出现了片段、偏枯、骤进、枯燥的状况(恽代英语),造成学校体育内容的单调和枯燥,形式的死板,本质功能的偏移,"兵操体育"和"锦标体育"就是显著标志。由于价值取向是为军事服务和为学校争光,全体学生的体质遭到排斥.学校体育的物质基础也没有树立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指导思想。虽然国民党政府颁布过不少有关加强学校休育的法令法规,但多数没有真正实施。学校体育文化处于物质要素缺乏、价值功能紊乱的状况。

(三)学校体育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法制化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j中全会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绩。

学校体育正规化首先体现在学校体育在教育中重要地位的确立。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把体育作为三育之一写入教育方针。学校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考核、《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推行等逐步走向了制度化。

学校体育的正规化是靠法制化实现的。1979年5月,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在扬州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就学校体育工作的地位和指导思想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会后不久,教育部与国家体委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的两个《暂行规定》。这表明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步入了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1990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发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了贯彻落实《条例》的有关规定,原国家教委又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行政法规和管理文件,这些行政法规的陆续出台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进程。

在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的同时,学校体育的管理体系也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建立了学校体育的管理机构或配备了专职干部。省、地、县三级学校体育管理体系已经形成。同时,一些业务指导机构、学术团体及体育社团也相继成立,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工作网络。

(四)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迅速

1957年全国高等院校和普通中学的专任体育教师分别为3282人和13309人;1981年,大中小学专任体育教师发展到20多万人;到了1998年又增加到37万多人,其中大学为2万多人,中学为20万多人,小学为15万多人。这个发展速度是任何国家都不能比拟的。

学校体育师资的质量也有提高。1981年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大学体育教师只有5406人,占总数的47%,到1993年就上升到14003人,占总数的67%。1987年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高、初中体育教师分别为19607人和23512人,分别占总数的62%和23%,而到1997年分别达到了31054人和99447人,分别占总数的91%和70%。体育师资的培养工作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目前,全国已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点66个,体育教育专科点100余个,每年体育本、专科毕业生1万余人,基本上满足了补充体育师资的需要。

我国在学校体育的师资建设方面取得的进步是喜人的,但我们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数量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教师数量依然不足,质量偏低。其次,培养高层次体育师资的渠道不多,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和科研的质量。第三,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量过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第四,体育教师流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五)体育设施的建设成绩斐然

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要求,各地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建设体育场地器材。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有条件的学校已建成了一些高质量、高档次的体育场馆。其他地区也通过各种办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解决了一些学校体育器材、设施不足的问题。自80年代以来教育系统平均每年新增体育场馆近6000个,共新建了40万个体育场馆。目前体育场(馆)面积达标学校已达60%以上。

(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1978年至2000年我国先后开展了5次大规模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与监测,测试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总的来说是提高了。

1.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普遍提高。与10年前相比,7岁~18岁学生平均身高增长3.09厘米,平均体重增长2.50公斤。

2.学生身体充实程度有所增加,"豆芽菜"体形有所改善,尤其是城市学生更为明显。

3.中小学生速度素质逐渐提高。7岁~18岁学生中,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比1985年平均提高0.20秒。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比1985年平均提高9.51厘米。反映力量的引体向上、斜身引体、仰卧起坐等指标比1985年分别提高1.10、11.70、8.84次。

4.学生常见疾病中有一部分疾病发病率有所下降,城市学生保健水平有所提高。

5.少数民族学生生长发育的增长与汉族学生同步。

但我们也不应忽视学生的某些健康指标还不高。据1995年体质健康调研,我国学生的耐力、柔韧素质、肺活量指标近十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甚至还略有下降。中小学生的近视率长期居高不下,有些地区还呈上升的趋势。城市中的肥胖儿童的比例有所增加,而在大学生中低体重和营养不良的检出率也明显增加,近年高考体检的全面合格率大幅度下降。

(七)课余训练,成绩斐然

我国是国际中学生体育联合会成员和主席国家之一,又担任了亚洲中学生体育联合会的主席和秘书长,这反映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威望与信誉。自1985年国家体委将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的国际联络工作移交国家教委以来,我国积极参与这个体育组织的活动,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由国家教委派遣的36个中学生体育代表团(队),参加世界和地区性的中学生体育比赛活动,共获金牌162枚,银牌67枚,铜牌70枚。1991年、1992年和1994年,由我国承办的足球、羽毛球和越野跑等项目比赛,都取得了圆满成功。1998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在参赛的国家(地区)、人数、成绩、服务等方面,都超过了在欧洲举办的任何一届。中国中学生体育代表团在比赛中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赛会在中国成功举办,受到了中外中学生和友好人士的好评。与此同时,我国还加强了与日本、韩国、东盟和亚太地区国家学校体育界学者的交流,组织相互访问,多次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开拓了对外交流工作的新局面。

1957年,为庆祝法国大学生联合会成立50周年,在巴黎举行了国际大学生运动会和文化联欢节。在此期间,经与会3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讨论,一致同意定期举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原则上每两年一届,并决定1959年在意大利都灵正式举行。在冬季还举行冬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大学生运动会期间,也同时举办国际大学生体育论文报告会等。

我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曾参加了第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田径比赛。第二届至第八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我国均未派队参赛。1975年中国大学生体协被接纳为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正式会员。中国大学生体育健儿在以后的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均取得了较好成绩。例如,在1991年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所获得的奖牌总数超过了历届,金牌数为20枚,仅次于美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跃居第二位。1993年第十七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我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取得了17枚金牌、6枚银牌、5枚铜牌的好成绩。2001年将在中国北京举行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简称"大运会")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和大学生体协联合主办。第一届大运会于1982年在北京举行。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2400余名运动员参赛。比赛项目有田径、体操、艺术体操、乒乓球。

第二届大运会是1986年在大连市举行的,近2300名运动员参赛,分甲、乙、丙、丁组比赛。除普通高校组增加篮球项目外,4个组都有田径比赛。

1988年在南京市举行了第三届大运会,分甲、乙两组。共有30个省、市、自治区的30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艺术体操、乒乓球、篮球、排球等为期10天的高水平比赛。仅在田径比赛中就有274人27队664次打破90项全国大运会纪录。

1992年9月在武汉市举行了第四届大运会,有30个代表团的24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篮球、排球、羽毛球、艺术体操和田径的比赛。同时还举行了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表彰了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班级和优秀老体育教师,有106所高校获得国家教委授予的"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学校"称号。大运会对全国高校体育工作作了综合性检阅。

第五届大运会1996年8月28日~9月4日在西安举行,有30个代表团的20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和田径、篮球、排球等6个大项目的比赛。由于不少国手和奥运选手也取得了大运会的参赛资格,参加了田径和球类比赛,使本届大运会的比赛成绩超过了历届的水平。共有64人9队92次打破了31项全国大运会甲组纪录。大运会期间还举行了科研报告会和表彰活动,国家教委对全国122所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优秀高等学校和211名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进行了表彰,为推动高校体育工作的深化改革和全面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六届大运会2000年9月3日~11日在四川成都市隆重举行。

本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是我国大运会历史上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设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射击、武术9类189小项比赛项目,参赛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工作人员1万余人,各项赛事分别在成都及其周边城市高校的29座新建、改建体育场馆中同时进行。运动会期间还举行了科学论文报告会,先进集体、优秀人物表彰会等项活动。六届大运会是我国教育、体育事业的一次大检阅,由于港、澳地区的组队参赛,也是历史上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大团圆。

在六届大运会上,全国33个代表团的健儿们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平。创造出一大批直逼全国水平的高质量的运动成绩。仅设有纪录的田径赛,就有35人次打破19项全国大运会纪录,2人次刷新一项全国纪录。这些纪录的诞生标志着大运会参赛者正大幅度提高着金牌、奖牌的含金量,大运会已成为能代表我国高校竞技水准和综合实力的"演武"场。

(八)面向新世纪的学校体育

到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将迎来它的春天。小康社会的经济实力与科教兴国的方略将为学校体育揭开新的一页。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学生总体数量将迅速减少,中小学班级人数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的条件将相应改善,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增加了入学适龄青少年受教育的机会,对于他们提高文化素质,更好地接受体育教育也创造了条件。

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体育教育的文化环境将会有较大的改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将大幅度提高,学校体育的物质条件也必将得到极大的改善,这一转变预示着体育教育思想深层的观念更新。

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从事更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能力,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正常的生物适应能力,影响了人的健康状况,乃至正常的进化与发展。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将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任务,使学生接受体育文化教育,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在更大程度上把年轻一代的教育问题从学校的围墙内推向整个社会。学校教育要在极其复杂的文化关系及冲突中履行价值导向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注意统合整个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

体育社会化的过程要求学校体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还要面向社会,以适应社会体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学校体育在社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现代社会具有工业化、都市化、知识化、科学化等特征,这些特征都会在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上提高学校体育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

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承担的文化任务是繁重的,但有理由相信我们将在这个领域积淀下丰硕的文化成果。

三、中外学校体育文化之比较

(一)学校体育是现代体育的基础

现代体育的兴起是19世纪人类文明发达的标志之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经历了从社会走向学校,又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国际学术界几乎一致公认,现代体育发源于英国,在19世纪20年代,即1828年,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1795—1842)在格拉比城的一所学校担任校长后,把社会上流行的传统竞技游戏引入学校,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后逐渐形成了学校体育的初步体系。在他的影响下,先后在都柏林大学和剑桥大学举行了学生体育竞赛。因此,人们称他为学校体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