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5185400000004

第4章 保安族聚居区自然环境与民族渊源(1)

甘肃省三个特有民族之一的保安族,是祖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主要分布在自治县大河家乡的大墩、甘河滩、梅坡三个村(习惯上称之为“保安三庄”)和刘集乡的高李、肖家大庄村。此外,在柳沟乡的斜套村和乩藏乡、寨子沟乡、吹麻滩镇,以及临夏、兰州、青海、西宁、新疆等地,也有少量保安族散居。因为保安族在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方面基本上与临夏回族相同,在历史上常常称之为“保安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民族识别工作,尊重本民族意愿,1952年3月25日由政务院正式命名为保安族。保安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跟土族、东乡族语言比较接近,很多常用词汇基本相同。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文字,现在使用的是汉文,绝大部分群众懂汉语。

自然环境与物产资源

一、自然环境

保安族所聚居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位于甘肃西南部,东南与临夏县接壤,西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毗邻,北与青海省民和县隔黄河相望,东北部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积石山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全县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相对高差大。西南部为高寒阴湿山区,东北部为高寒干旱山区。县西南部山区有成片天然次生灌木林,降水充沛,植被良好,适于发展畜牧业。全县地貌大体上由梁峁、沟壑、川台、河谷四部分形成,平均海拔2816米。狭谷、盆地海拔1800米左右,海拔最高的小积石山的高峰雷帝山4309米。小积石山是全县群山的总枢,它横亘西南,而其他山丘却纵向延伸到黄河谷地。小积石山像一把木梳的脊梁,全县其他山丘都是梳齿,梳齿的空隙就是全县大小河流。登高鸟瞰,全县16条山梁,像16条巨龙俯首黄河饮水,气象十分壮观。自治县除北滨黄河外,境内河流主要为清水峡河、刘集河、吹麻滩河、银川河等,都属黄河水系的小支流。积石山县地处中纬度偏高位置,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有山地、高山综合气候特征和季风气候特征。保安族集中的大河家、刘集等区域一年只有十几天的夏季,冬长,春秋几乎相连,但习惯上仍按自然季节划分。年平均气温为5.2℃,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16.5℃;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零下8℃;气温年较差为24.6℃,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为26.3℃,因海拔较低,年较差大。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区,年平均降水量66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秋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全县日照时数为2323小时,无霜期为130天;大河家无霜期为152天,高于全县20天左右。

二、物产资源与人口

保安族以经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大麦、玉米、青稞、豆类、洋芋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大麻、花椒。保安族主要聚居的大河家和刘集两个地区,可耕地约有58000多亩,保安族聚居地的水浇地已发展到7100多亩,川塬区人均达到一亩。有源出积石山麓的崔家峡、大峡和大墩峡等三条峡水,给农业以灌溉之利;有水草丰美的山林草坡,是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保安族聚居区还有黄铁、铜、石英和磷钾等矿藏;名贵药材有党参、大黄、白芍、贝母和麝香。此外还有獐鹿、黄羊、野牛、野猪、狐狸和娃娃鱼等野生动物。当地生长的松、柏、桦、杨等林木,经济价值较高,能供各族人民建筑用材和制造生产工具,又给人们的燃料用材以很大的便利。此外,这里还盛产瓜果,其中冬果梨、苏木梨汁甜味美,“蛋皮核桃”皮薄仁脆,远近闻名。

保安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比较少的一个民族,解放初只有4300余人,到1980年发展到7400余人。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保安族为1411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

民族形成与民族渊源

保安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是在解放后的1952年3月25日,由政务院批准命名的。过去的历代统治者不承认保安族是一个民族,而一直称其为“保安回”。保安族形成与发展的渊源,无确凿史料记载。根据传说、本民族的语言特点、人种特征及生活习俗,史学界和民族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保安族原系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与蒙、回、藏、汉、土(青海同仁土族)等民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而逐渐形成。

保安族原先居住过的青海同仁地区,早在汉、唐之际,曾先后为西羌、吐谷浑、吐蕃的属地。五代至宋期间,嗢(音wa)末人和唃厮罗在这里留下了活动的足迹。公元1032年,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后,其势力也涉及同仁地区。辽、金时期,女真人控制了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震慑影响直达包括同仁在内的积石州境内。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统一大漠南北蒙古诸部以后,进行大规模的西征。1225年,成吉思汗结束第一次西征时,将中亚的大批俘虏编人“探马赤军”,协助蒙古军队作战。1227年,蒙古军队灭了西夏王朝,占领了积石州和包括同仁在内的河州地区,使之成为蒙古军队驻扎的重要军事据点。公元1247年西藏萨班会见蒙古阔端后,蒙古军在西藏地区的往来也相当频繁,同仁地区的保安一带已成了“兵家”过往的交通要道。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后,随着战争的减少,一些蒙古军队和“探马赤军”中的色目人军士就地驻扎屯垦,亦兵亦农,垦田备战。后军队又编人民籍,成为民户,与当地土著民族联姻结亲,长期定居生活在同仁地区,逐渐形成了保安族的“先民”。

明代后,统治者为了“守边防番”,增修各地城堡,曾先后派兵驻守;明洪武时在今青海同仁设建保安站、保安堡,明万历年间,又在同仁(原隆务镇)附近修筑保安城,设置“保安营”。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贸易往来,民族迁徙等原因,隆务镇附近逐渐形成了藏、汉、蒙、回、土、撒拉等多民族大杂居的情况,这儿开始成为过往的交通要道。因保安人聚居在青海同仁地区的保安(妥家)、下庄、尕撒尔三地,当时俗称“保安三庄”,住在三庄的人也被称为“保安人”。

清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保安人被迫聚族迁徙,历经磨难。保安族迁徙的原因,据口碑传说,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灌溉农田发生的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