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5185400000038

第38章 保安族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6)

保安族的散文创作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一代保安族的文学爱好者们面对改革开放、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运用自由短小的散文体裁,反映生活,抒发感情。这些散文中有描述保安族风情的,有介绍传统习俗的,有说明工艺特产的,更有叙事抒情散文。其共同特点是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文字清新,并具有民族特色。绽秀义是保安三庄土生土长的农民作者,他先后发表了诗歌、散文20多篇,在保安族人民中享有“我们的庄稼汉作家”的美誉。散文主要有《家门口的榆树》、《飘香的冬果》、《柳叶青青》等,其中《家门口的榆树》1989年获临夏州文学优秀奖,《柳叶青青》获1985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甘肃省民族文学创作特别奖。他的作品大多是自己亲身感受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诗意浓郁,文字清新,文章显得亲切动人。

3.小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保安族青年文学爱好者们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中,继承并汲取我国新文学领域里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和营养,努力在独特的地域和民族背景下,以多样的体裁、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格调、现代的意识、鲜明的个性,展现家乡的民族风情和人物形态。几十年来,已创作发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许多短篇小说,填补了保安族小说创造的空白。在小说创作和挖掘整理本民族文化遗产中,取得一定成绩的有马少青、绽秀义等人,他们不仅创作发表了许多小说,而且还整理发表了部分在保安族中流传的民间传说、故事和歌谣。

马少青是近年来成长起来的保安族作家,他利用业余时间搜集、整理发表了保安族民族文学的同时,还编写出版了民族知识丛书《保安族》一书。该书以翔实的历史资料、流畅的文笔,介绍了保安族的过去和现在的社会历史风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了解保安族历史、生活习俗和社会关系的民族知识图书。同时创作发表了许多散文和小说,其中《艾布的房子》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特别奖、甘肃省首届敦煌文学奖,《保安腰刀与鸡蛋皮核桃》获甘肃省1986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他还和郭正清合写了一出以保安族历史上迁徙移居为背景的花儿舞剧《桑摩尔》,剧本在《金城》杂志发表后,得到文艺界的好评。《艾布的房子》以饱满的热情、通俗的语言、鲜明的色彩描述保安族人的生活和发生的巨大变化。《保安腰刀与鸡蛋皮核桃》以清新活泼的笔触讽刺了社会上文风不正的现象,作者赋作品于朴实无华,幽默风趣、信手拈来、无拘无束、短小凝练,具有散文风采。短篇小说《马六》,把本民族独特绚丽的民俗风貌,置于改革开放的大文化背景下,着意于人的精神面貌的深层次挖掘和塑造,引发人们的警觉和思索,使作品具有比较高的审美价值。另外,他的文学作品集《积石山的路》和文化古籍专著《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最近出版后,也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绽秀义的《麻拉巴过节》获得1983年全省波澜起伏,线索分明,朴实自然,故事性强,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情调,具有朴实明朗平易的风格,适合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

保安族小说的创作者们在小说的创作中,立足于自己的一方热土,努力在独特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上展现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人物形态,并在独立创作过程中,吸收兄弟民族文学艺术的经验,借鉴各种体裁,在吸收借鉴中蕴含着理性的思考和民族的时代的审美感,作品中并无怪异的色彩和格调,仍然保持着浓厚而独特的乡土味。绽秀义、马少青的作品,大致上就具有这种特点,既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也具有吸收多民族文化营养的品味。从中还可以看到作者力图在作品中赋予一种现代意识,并且追求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4.戏剧。

马少青、郭正清合作的五幕“花儿”剧《桑摩尔》是首部反映保安族历史的戏剧。该剧以西北少数民族中喜闻乐见的“花儿”为旋律,以研究、挖掘历史上保安族与藏族曾经有过姻亲关系和保安族被逼举族迁徙的历史事实为线索,以歌舞为形式,赞美纯洁真诚的爱情,歌颂深厚融洽的民族友谊,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利挑拨民族关系、制造矛盾、以夷治夷的罪恶,表达了民族之间和睦团结、友好往来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该剧有机地把“剧”和“花儿”融为一体,质朴清新,别具一种韵味。

二、保安族的美术与书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保安族人民的生活变化和教育的发展,一批保安族书法、美术爱好者逐渐成长起来。在保安族美术和书法创造中,有影响的是保安族青年画家王福祥和书法爱好者马少青、马世峰、马全义、陕成义、马世仁、马清湖等人。自学成材的保安族农民画家王福祥的国画作品《保安刀艺》获全国第二届农民画展二等奖,1984年9月被送往挪威、瑞典展出,后由国家文化部收藏。马少青的书法寓刚强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马全义的书法作品谋篇布局疏密相间、参差有致,笔画起落有度,用墨轻重有别,轻灵中育厚重,变化中蕴法度。

三、保安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

挖掘、整理了一批传统体育项目,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了使民族体育文化得以继续保存和发展,积石山县组织有关人员,对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镇的大墩、梅坡、甘河滩村,刘集乡的高李村、团结村,柳沟乡的斜套村等地深入调查,挖掘、整理了一批保安族传统体育项目。保安族现代保留下来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有压走骡、赛马、打杠(又名打石头)、夺腰刀、羊皮袋和牛皮袋渡河、木制的响铃操、打五枪等。

1.顶牛。

这项体育项目是群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娱乐、比赛项目。该项目的比赛方式是在大约半径2米的圆圈内,双方先四肢着地,用右肩对右肩或左肩对左肩,当比赛开始时,双方用力对抗,谁先把对方顶出圈外为胜,一般五局三胜。

2.打石头。

打石头又名打杠,这个项目在保安三庄比较普及。该项目的比赛场地一般为10平方米或15平方米的空地,比赛用石分“打击石”和“被打击石”。打击石用厚约1厘米、平面约5厘米的扁圆石为宜。“被打击石”用一块高20厘米,长和宽各10厘米的石头。击石距离双方可自定。比赛时,将被打击石立于一端,再将打击石放在脚背上,在指定的地点击被打击石;或将打击石放在额头、眼部或肩部走到被打击石跟前击被打击石;或将打击石夹于两膝间,双脚跳击被打石。以击准被打击石次数决定胜负。

3.响铃操。

响铃是民间的一种运动器具,用木料制作而成,制作方法和现代哑铃基本一样,两端做成空心,内装响铃二三个,击打时发出声响。响铃操是保安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主要动作有:跳起后正上方击打,跳起后转体180度正上方击打,左、右侧身击打,背手身后击打,弓箭步正前方、正上方、左右侧身击打,两脚并拢、腹背正下地面击打和两腿后击打。属于表演性体育项目,不属于竞争项目。

4.夺腰刀。

比赛时甲乙双方各带一把有鞘的保安腰刀,藏在身上,在一块12平方米左右的空地上,或进或退,左右移动,相互探察藏刀部位,护自己之刀,夺对方之刀。于是为了夺刀、护刀展开了一场撕、拉、推、摸、摔的搏斗,最后以先夺到对方腰刀者为胜,在规定的时间里双方都夺不到刀为平局。一般三局二胜。这个项目的比赛是智与力的结合,比赛时需要灵活多变、能进能退、能攻能守,是力量和耐力的对抗性比赛,表现了民族的豪爽性格和丰富的生活乐趣。

5.打五枪。

这一体育项目,比赛时用的枪是本民族自制的土枪,比赛规则要求一口气在奔驰的马背上向距离200米的靶子完成“装、引、击、打一枪”的全部动作过程,击中靶子数字高者为优胜者。

积石山县十分重视对保安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扬光大,积极参加全国及全省、全州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促进了交流和发展,扩大了影响,获得了优异的成绩。1982年县体委保安族干部马占元参加了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表演奖;1986年8月,“打石头”和“响铃操”参加了在新疆举行的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了表演奖。另外,保安族运动员还积极参加在省、州举办的运动会,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建国后,尤其是自治县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注意保安族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2000年县上在文化馆院内建立民族博物馆,内有保安族民俗展厅,抢救性收集保安族民俗文物,包括生活用具、生产工具、服饰、头饰、传统工艺品等118件,为研究保安族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在大河家镇建起了一个“求知书屋”,这个书屋完全是义务免费借阅,其发起人是保安族青年马德清等8名回族、保安族人士,其宗旨是传播民族文化知识,交流学习信息,倡导精神文明,为各族各界人士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提供方便。书屋现有1000多册民族、宗教、农业、法制、技工方面的书籍、杂志,目前到这里借阅的人有2000人次,文化程度都在小学以上,年龄从十几岁到六十几岁都有,深受当地包括保安族在内的各族群众的欢迎。但因经费困难,使书屋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现在书屋每年几千元的租房、工作人员的开支都由这8位发起人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支付,大部分书籍、杂志靠捐献而来,没有更多的钱来扩大规模、购买书籍。迫切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及各族各界人士能大力支持,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书捐书,使这棵刚刚破土发芽的嫩苗能茁壮成长,更好地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另外,保安族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较快,各村都通有有线广播,电视也实现了“村村通”,能收到4套节目,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