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5185400000036

第36章 保安族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4)

保安族是甘肃三个特有民族之一,保安族人口少,生活的地方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发展缓慢,人口文化素质较低。过去对保安族的一些优惠政策有的已经取消,有的名存实亡,从实际情况看,这是不利于保安族教育发展的,因此,对保安族教育应采取特殊政策,特殊措施,从人力、物力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促使保安族教育在新世纪有较快的发展。一是要想方设法兴办寄宿制中小学校。保安族聚居的地区,人口居住比较分散,有的村距离中小学校远,交通不便,给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上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许多家长不愿让小孩上学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放心小孩的安全,特别是女孩的安全,因此造成一些地方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低。寄宿制学校是适合保安族地区实际的一种办学形式,它可以以点带面,提高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保证教育稳固发展。过去在大河家镇甘梅小学曾办过寄宿制班,效果不错,但1991年因经费等问题停办。二是要继续执行对民族地区学生的“双免”政策。实行“双免”政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鼓励和支持,是民族平等互助的重要体现,但现在由于财政困难,下面很难执行,据调查,有的完全没有执行,有的只执行了“一免”(即免学杂费)政策。虽然“双免”钱不多,但解决了一大批家庭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调动了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例如,1990年甘梅小学只有27名学生,后来实行了“双免”政策,学生增加到127名,说明经济困难是入学率低的重要原因。三是国家要拿出一部分钱加大投入力度,资助贫苦学生上学,尤其是资助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贫苦学生。自大专院校实行学费收费制度以来,给贫苦学生上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保安族中就有考上大学而上不起的情况,这极大地影响了群众和学生的上学积极性。现在,积石山县正在设立“育才基金”,资助贫苦学生,但财力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还需要依靠国家、省上、州上、县上共同给予资助,防止上不起学或中途辍学的情况发生。同时,民族院校、师范学校不应该随波逐流,加入收费的行列,应该对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四是要对保安族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实行特殊照顾,现在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有人在,如果辛辛苦苦考上了大中专,花费了不少钱,毕业后没有工作,谁还去上学呢?保安族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缺乏人才,如果国家不采取特殊政策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安族的教育与其他民族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因此可考虑,首先使保安族毕业生工作有保障,消除后顾之忧,其次保安族的大中专毕业生可分配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工作,培养多种人才。这样会在整体上提高保安族的教育水平。

保安族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解放前的积石山,没有医生,没有医疗设施,疾病流行,瘟疫猖獗,群众时常遭到病痛和死亡的威胁。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各民族的繁荣和兴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努力提高各民族人口的健康水平。建国初期,政府就派遣巡回医疗队到积石山开展病情普查,为各族人民免费治疗各种疾病,使许多长期卧床、久病不愈的患者解除了痛苦,恢复了健康。1952年,吹麻滩方家村流行斑疹伤寒,病人连续死亡,临夏专署派出一支防疫队赶来抢救,各乡组织民兵站岗,控制人员进出,开展防疫治疗,治愈了病人,及时防止了传染病的蔓延。

1953年开始,临夏县人民政府先后在大河家、刘集建立了诊疗所,配备了卫生保健员,此后相继设立了吹麻滩、居集、乩藏卫生所。这些卫生所人员很少,设备简陋,药品不足,但是,他们满腔热忱地登门串户,种痘打针,在防病治病中取得了很大成绩。1954年,临夏县政府又对全县近4万甲状腺患者免费发放药品,一年后治愈1.2万多人。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提倡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使农村卫生面貌大大改观,一些严重威胁生命和健康的传染病已经消灭,甲状腺、克叮病、氟中毒、布氏杆菌病等地方病已得到有效控制。

为了解决保安族孕妇和婴儿死亡率过高的问题,建国以后,各级政府广泛推行新法接生,1954年在大河家分批组织农村妇女学习新法接生和卫生保健常识,并在当年采用新法接生了174人。1955年在保安民族乡成立了新法接生组,使保安族集中的梅坡、甘河滩两村的新法接生率达到70%以上。由于实行了新法接生,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有了可靠保证,婴儿成活率大大提高。

1970年,北京地坛结核病医院的56名医务人员千里迢迢来到积石山,以他们为基础,新建了临夏县第二人民医院。新医院的建立,很快满足了积石山各族人民防病治病的需要,并在当地培养和带出了一批初级医护人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爱戴。自治县成立后,第二医院改为积石山自治县人民医院。

保安族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是在1980年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以后。自治县成立以后,设立了卫生局、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委员会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加强了对全县医疗卫生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基本建设、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普遍提高。截至2000年底,全县共有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22个,其中县医院、防疫站、妇保站、药检所、健康教育所各一所,中心卫生院4所,乡卫生院13所。有正式医护人员286名,医务人员中有卫技人员252名,其中主治医师34名,医、护、技师74名;医、护、技士88名。医务人员中的学历层次也在不断地提高,卫技人员中本科生有6名,大专生18名,中专生178名。少数民族卫技人员110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43.7%。全县共有病床167张,平均每万人拥有7.6张。

在医疗设施更新配套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自治县人民医院的医疗设备不断得到更新和配套,基本和必要的设备均已配齐。在乡级医院和其他医疗防疫机构中,如大河家医院、妇保站、防疫站等医疗卫生单位先后都配备了一批50毫安~300毫安X光机和B超机、万能手术床、无影灯、手术包以及化验、骨科、眼科等医疗设备和器材。由于设备不断更新和配套,医护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目前全县18个乡镇卫生院都能开展计划生育4项手术和普外手术,以及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治,服务项目进一步扩大,医疗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医疗保健网络基本形成。目前,积石山自治县以县医院、妇保站、防疫站、大河家中心医院为骨干,在全县所有乡镇都设立了卫生机构,在全县145个行政村的118个村做到了有医有药,占行政村总数的81.6%。现有村卫生所112个,卫生室9个,村级防保人员339人,其中乡医130人,卫生员83人,接生员126人,防疫员12人,个体诊所25户,从业人员25人。全县共有保安族医护人员21人。卫生技术人员16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0名。保安族集中的大河家建立了中心医院,现全院有职工25人,医师7人,床位达到22张。医院占地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34平方米,主要设备有B超仪、X光机、心电图、综合手术台、显微镜等,院内分门诊部、住院部两部分,内设外科、儿科、妇产科、放射科、防保室等科室,基本上满足了包括保安族在内的当地群众就医的需要。刘集建立了乡医院,有床位6张。保安三庄的梅坡村建立了卫生所,该所修建于1976年,占地3亩多,有8问房,共100多平方米,填补了保安族医疗卫生事业的空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保安族卫生事业的发展,从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特别的照顾,使梅坡卫生所的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有固定周转金5000元,成为辐射方圆几千人口的综合卫生所,承担着对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具备了对危、重病人的抢救能力。这些都大大方便了保安族群众的求医问诊,为保安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在抓好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的同时,积石山自治县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长期抓好以儿童计划免疫为中心的各项卫生防疫工作。儿童免疫建卡率98%,“四苗”覆盖率95.24%,完成了“三轮”扫荡式免疫接种活动,投服率为99.98%,糖丸加强率为100%,麻苗加强率为94.4%,百白破加强率为95.2%,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为45.5%,儿童人保率为83.2%,传染病旬报率乡级为97%,县级为100%。

为了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积石山自治县还狠抓了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整顿以及药品监督检查工作。为认真贯彻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自治县先后在吹麻滩、乩藏、大河家、刘集等保安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广泛开展《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蓝色卫士》和卫生部《公告》的宣传,举办监督员专题培训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了食品卫生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和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保证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卫生和安全。为了认真落实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甘肃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精神,自治县还健全了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监督管理等制度。制定了积石山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确定全县必设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53个,其中国家医疗卫生必设机构21个,村卫生所(室)162个,个体医疗机构70个的发展新思路。同时,自治县还加强了对药品的定期检查工作,规定对基层卫生院、部分村卫生所(室)和个体诊所每季检查工作,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

保安族的文化艺术

保安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保安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建国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国家大力扶持保安族发展文化事业,挖掘、整理保安族珍贵的传统文化艺术,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一、保安族的文学

保安族文学可分为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因保安族有语言无文字,其文学形式主要靠口耳相传,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歌谣、宴席曲、花儿等内容,经有关专家学者整理而成;书面文学则是在建国后,保安族的本民族作者借助汉文形式创作的反映保安族人民经济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文学作品。

(一)保安族的口头文学。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与共同生活区的兄弟民族交往中都使用汉语。保安族的文学主要是口头创造、口头流传并且不断进行集体修改加工的民间文学。保安族民间文学的大部分内容是直接叙述反映保安族劳动人民的困难生活,表达的是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是保安族人民生活历史的投影。从它的类型形式看,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说唱、谚语等;从内容看,有解释人类起源和各种自然现象的故事,有保安族形成发展中和兄弟民族和睦相处的传说,有平凡善良的劳动者智斗邪恶的故事,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故事,有抑恶扬善的故事等等。

1.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神话一般来说产生于古代,反映人类对自然界的初步认识水平,保安族从元代开始,到明、清逐渐形成,按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这时已不是产生神话的时代。但是从保安族的族源来说,是由来自西域的色目回回人和本地区的各民族成员融合而成的共同体。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过程中,聚合融进的新成员把他们从先民中听来学来的神话故事,根据自身的条件,在新的环境中运用民族语言,借助想象和构思,或改编,或补充,或模拟,创作为新的故事,作为内部团结、联系感情、发展壮大民族的精神武器。由于保安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有些神话是依据伊斯兰教典籍中的故事,讲述人结合社会生活有所发挥、有所创造;有些是吸收聚居区汉、藏民族中的神话传说模拟改编的。《阿旦、哈娲的故事》的内容和基本情节出自伊斯兰教典籍《柏达义尔卒胡勒》,这个故事在西北回族、东乡、撒拉等民族中也广为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各民族又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心理要求,通过想象又增添了许多新内容,作为本民族的故事加以渲染,使之更具艺术魅力。保安人传说的故事中穿插的婚礼纳聘、男耕女织和某些宗教生活的细节和源流,与其他民族中的传说不尽相同,这些不同点反映了保安人以自己的审美感和思想精神的优越感来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同时以人类都是同根同源,都是人祖阿旦的后代,以此来表达兄弟民族团结和睦、共同追求幸福平等生活的强烈愿望;《大禹导河得延喜玉的故事》与《尚书·禹贡》中“导河自积石至龙门,人于沧海”的记载相映衬。这些神话基本上保留了原故事情节,但在传说讲述的过程中却增加了较浓厚的保安族生活气息和较明显的地理、心理特征。

保安族的民间传说是长期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评价,有的以特定的历史事件为基础,有的纯属幻想的产物,但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也反映了保安族的来源、形成过程和本地区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环境。如《五眼泉的传说》、《甘河滩的传说》都以本地区所固有的地貌风物为题材,运用夸张渲染的艺术加工,叙述甘河滩、五眼泉的历史传说。《保安腰刀的传说》反映了保安族人民有勇气不向恶势力低头,讲义气不连累各族乡亲的硬骨头精神。这些传说都从泉水溪流、山峰大河、自然景物中映现保安族聚居区的山川地理,从人物事件中反映社会风貌和民族特色。